正文

书, 电影,阿富汗

(2021-10-23 19:21:55) 下一个

阿富汗最近又登上了新闻的头条。在美国军队开始撤军阿富汗之时,塔利班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先后攻占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并在8月15日攻占了首都喀布尔,总统 ashraf ghani (阿什拉夫 加尼)当天逃离喀布尔。给美国阿富汗20年战争吹响了熄灯号,再次执政的塔利班政权宣布重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经常上新闻头条的阿富汗,留给我的是印象是贫穷,动乱,恐怖和战争,对阿富汗的生活,文化,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疫情前在兰州,偶然入住亚朵酒店,这家酒店大堂里有一个图书角,摆放着流行的杂志和书籍。在那里我读到了我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描写阿富汗生活的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这本书曾经占据纽约图书排行榜130周,在60多个国家出版,风靡世界。它撩开了阿富汗的面纱,带我走进了阿富汗的社会深处,同名电影《追风筝的人》让书中的故事更加丰满立体,犹如身处其中。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政局,种族宗教,平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总是生命的主旋律,人性中的卑鄙和崇高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为了了解塔利班政权的历史渊源,知晓阿富汗的近代战争历史,在众多关于阿富汗的书籍中,我随机挑选了《帝国的坟场 阿富汗战争全史》。这本书着重描写了历史上英国三次攻占阿富汗,苏联9年的阿富汗战争,911事件以及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三大帝国最后都无法彻底征服阿富汗而撤出,这个骁勇善战的民族,把阿富汗变成了帝国的坟场。

在近代阿富汗的历史中,苏阿战争(1979-1989)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顽强抵抗,最终被迫在1989年撤出,苏阿战争也是苏联在1991年解体的导火索之一。苏联电影《Братство》(兄弟会,Leaving Afghanistan,2019)讲述了1988-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描写了当时撤军行动的艰难,士兵对战争的迷茫,以及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贪婪,不能想象,曾经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会把武器弹药都偷走卖掉,难以相信,那个印象中永远强大正确的俄罗斯,在撤军30年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反思纪实电影。

阿富汗游击队能够抵抗苏军如此长久,不能没有外国的援助。当时正在和苏联冷战的美国,自然不会坐视苏联的扩张。Charlie Wilson (1933-2010)是德州的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他全力在各种势力和资源中斡旋,促成了众议院支持CIA的Operation Cylone(旋风行动),在苏阿战争期间,为阿富汗圣战游击队(Afghan Mujahideen)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军事人员。2007年的真人真事电影《Charlie Wilson's war》(查理威尔森的战争)就是描述了这些错综复杂的幕后故事。我所以喜欢纪实电影,是因为真实的故事远比想象的更为精彩。

《The Hornet's Nest》(蜂巢, 2014)是美国的一部描述美国阿富汗战争的纪录片。摄影是父子记者 Mike Boettcher and Carlos Boettcher,他们从2008年开始,跟随美军士兵,深入阿富汗的山谷执行任务,那年父亲Mike已经54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仅仅2014年,就有22位战地记者牺牲在这个炮火连天的地方。这个记录片打开了美国阿富汗战争的一扇窗口,透过窗口,我看到阿富汗连绵不断的高山,尘土飞扬的山间弯路,美军打击大山深处塔利班营地的军事行动,透过窗口,我看到牺牲的年轻战士,地雷炸伤的无辜孩童,土坯房里的阿富汗乡民,和晃动的镜头中,模糊的塔利班圣战者的身影。

最令我扼腕的是,在《Братство》和《The Hornet's Nest》两部电影画面中,有着完全相同的高山荒岭,有着毫无二致的塔利班泥土围墙营地,有着如出一辙的战斗场景,相隔20年的两场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堪比拿破仑和希特勒同样败在俄国的冰天雪地。人类总是上演相似的剧目,不过是演员的不同。

阿富汗这个多山,多部落,多民族,宗教思想激进的国家。在塔利班重新掌握政权后,会不会重蹈1996年塔利班执政的覆辙,灾难和战争会不会就此结束,饥荒和贫穷会不会从此远离,前景仍是扑朔迷离,也许并不令人乐观,让我们拭目以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