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是指一种“拒绝奋斗,用维持最低生活成本的方式,缓解生存压力“的生活态度,在高房价,高消费,996高压力中生活的年轻人中,颇有共鸣。我觉得躺平是身的心俱疲时的一声呻吟,一份逃避,一种选择,和一点思考,与梭罗(Henr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walden pond)畔的两年“躺平”生活,有着相似的地方。
瓦尔登湖在波士顿(Boston)西北20英里左右的地方,离梭罗的家乡Concord只有2英里。那个小镇以打响美国独立第一枪而闻名。梭罗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在瓦尔登湖畔自建的小木屋里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身体力行去尝试,或曰去追求一种隐逸自然,远离尘世,保持最低需求的“躺平”生活方式,梭罗在湖畔森林中生活,读书,思考,写出了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瓦尔登湖不算特别大, 英文是Pond,而不是Lake,如果不是梭罗的书,它大概就是“邻家女孩“般的普通湖水。而梭罗的《瓦尔登湖》,使它在1962年成为了国家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梭罗当年生活过的小木屋早已踪影不见,在小木屋地点,有一个小木屋复制品,木屋前有一个梭罗的雕像。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还是校园时光,那时国外的名著大量涌进开启不久的国门。犹如今天的年轻人追剧一般,那时我对这些书充满了新奇和渴望。第一次读《瓦尔登湖》,绝不能称之为读,连翻阅都谈不上,书里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纠葛,通篇在大自然的美好宁静画面中,闪烁着思维哲理的跳跃,让我倍感艰涩无趣,无法读下去。那时还自卑地想,名著就是名著,我实在是离名人名著太远,无法企及,更无从理解,唯有放弃。
后来有一次回国又拿起了《瓦尔登湖》,那时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走出了疲于奔命的境地,对书中梭罗反思的忙碌疲惫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切实的感触,因略有闲暇,也对大自然的山水,有了一份亲近的欲望,所以再读起来就顺畅了许多,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本书晦涩,琐碎,夹杂着哲学观点的高深莫测。
躺平观点的火爆流行,引起了很多话题,连主旋律都在告诫年轻人不要有躺平的想法,人生要努力奋斗,追求梦想。这些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觉得梭罗其实就是在推崇一种躺平的生活方式。于是又一次捡起这本书,终于从头到尾,有始有终地完成了阅读/聆听。也许是生活阅历的丰富,也许是年龄的增长,竟然发现能够理解并认同书中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反思,对极简生活方式的提倡。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不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但是是可以令人思考的书,正如译者之一徐迟所说,是需要在万籁俱寂时,慢慢咀嚼的书。
当我站到瓦尔登湖边,和梭罗一起面对同一片水域。欣赏同一处景色时,感觉时间浓缩了。梭罗在书中对建造木屋的细节描叙,对孤独寂寞感觉的描述,对瓦尔登湖的描写,对冬天湖景的描画,对湖畔春光的描绘,都变得真实真切,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梭罗的在湖边生活的衣食住行,种地捕鱼,阅读思索。以及望着湖水发呆,让时间在身边慢慢流走的时刻。那是躺平者追求的宁静轻松的境界,也是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达到的境界。。
躺平追求一种最低的生活方式,只满足最基本的生命需求,让人从无休止的忧虑追逐中解放出来。梭罗在书中说,人需要的住房,吃饭,穿衣这样的必需品,可以很简单。梭罗工作6个星期,即可以满足一年生活所需。然而每个人维持最低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样,所以在那一个水平上躺平,每个人的标准并不相同。不过舍弃那些奢侈,虚浮,独立思考,内心丰富,脚踏实地的“躺平”生活,其实未必就是一件谈虎色变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