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一个二战经典战争片的榜单上,1981年的德国影片《Das Boot》(从海底出击)都是高居榜单的前几名。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是二战时期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狼群战术由德国海军元帅 Karl Doenitz发明,战术是多艘潜艇分散寻找目标,然后合力对目标攻击。被称为U-boat的德国海军潜艇,依靠狼群战术,二战初期在大西洋上横行肆虐,击沉击毁了大量英国运输货船,给孤岛英国的海上补给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海底出击》讲述的是潜艇U-96的最后一次出航。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一个星光闪烁的夏夜,在大麦茶的氤氲香气中,我打开了电视机。3个多小时过去了,那杯早已凉透的大麦茶,依然是最初的样子,我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气氛中,同U-96潜艇共同承受生死磨难,和艇长官兵一起经历窄小空间和生死命运的双重挤压。
那个夜晚我睡意全无,电影中的画面在脑海里不断地循环播放。我打开电脑,让流动的思绪在键盘上溅出水花。后来这半截文字在细细碎碎的日子里被搁置,被遗忘。从仲夏到初冬,时间模糊了很多细节,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从海底出击》。虽然已经知道剧情,而我却没有一丝索然。经典的电影,自有其特殊的魅力,这是一部会让我一看再看而不会生厌的电影。
电影是从将要出航的潜艇船员,在水兵俱乐部里狂欢开始的。德国二战中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不是步兵,而是潜艇兵。电影序幕上有一个令人绝望,震惊的数字,“二战中,德国有4万名潜艇兵,其中3万名阵亡“。久经沙场的艇长,深深理解和同情那些年轻蓬勃的生命,面对巨大死亡阴影时的无力和无奈,那些荒唐狂野,不过是恐惧无望的宣泄。
潜艇出航了,此次不同的是多了一个随艇记者。这部电影是根据德国作家Lothar-Günther Buchheim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的是Buchheim自己随U-96第7次出航的经历。电影中的艇长原型是U-96的艇长Heinrich Lehmann Willenbrock,演员艇长jürgen Prochnow和U-96艇长Willenbroc还颇有几分神似(图3, 4).
潜艇机舱封闭狭仄,空气浑浊,窄小的士兵床铺2人共用。茫茫大西洋,四面天水一线,无边无际,漫无目标的海上寻弋枯燥无聊至极。然而比无聊更令人恐惧的是受到驱逐舰深水炸弹的攻击。潜水艇是偷袭的武器,不是交锋的对手,躲避的唯一手段是下潜,下潜,下潜到极限。深海中金属因为重力的挤压,发出令人心悸的声音,那不仅考验着船体的承压力,更考验着船员的心理承受力,一个水压的冲击,一颗螺钉的脱铆,一处船舱的漏水,一点驱逐舰螺旋桨的声音,都让船员惊恐不已,满脸油汗。我和船员一起神经紧绷,等待着命运的眷顾,或是死神的降临,生死一线。
闯过鬼门关的U-96,接到的命令是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去意大利的海港,艇长认为这完全是自杀。直布罗陀海峡是英军重兵把守的地方,二战时那里有英国大规模的造船厂和修理厂。然而军人的职责让艇长必须执行命令。潜艇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时,被侦查飞机的炸弹击中,船舱破裂进水,沉到了地中海的海底。修复船舱,排除积水,轮机长有15个小时的时间。其他船员静卧等待,以节省氧气,这简直就是在活棺材中慢慢煎熬等死,这种痛苦远胜被炸弹击中而瞬间粉身碎骨。漫长的15个小时,电影毫不吝啬地给足了时间,让我倍感15个小时的漫长和煎熬。
终于轮机长说修好了,艇长的眼中放出了难以置信,又欣喜万分的异彩。Prochnow把艇长的冷静果断,智慧威严的领袖气质,和温和善良的绅士风度诠释得丝丝入扣。如此完美的艇长形象,会让男人生出敬佩,会让女人满怀爱慕,会让孩子视为偶像,会让老人充满感慨。Prochnow因此电影,而令电影界对他刮目相看。
当潜艇摇摇晃晃升出海面时,水手们击掌欢呼,艇长站在甲板上,面对茫茫的大海,滚滚的波涛,大声呼喊,我也如释重负,完全忘记了正义邪恶之争,不过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命逃亡。战场上,军人面对的残酷和无常,军人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在敌对的双方里毫无二致,都必须直面人性,直面生死。
回到意大利港口的潜艇,在盟军飞机的轰炸中,在艇长的眼前缓缓下沉,葬身海底。我不禁扼腕叹息。也许导演是用潜艇的命运去表明德国战败的结局,可我却深深体会了身受重伤的艇长眼里所流露出的无比痛惜,随军记者无法抑制的锥心悲伤。
这部德国人的二战影片,获得1983年6项奥斯卡提名,无一获奖。让我略有释怀的是,在史上100部最经典电影排行榜上,高居榜单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 获得1995年奥斯卡7项提名,无一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