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雁客

致仕老者,时事闲谈。
正文

中国官场文化(4)高育良离省委书记有多远?

(2017-05-10 11:58:39) 下一个

在《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出身高校,有教授学衔,是知识型领导的符号。这个人物的人设,也是悖离常识的。

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是“器”,可以为“君子”所用,但是不可依靠,加上有一大批打过江山的将领需要分封,所以干部以工农出身为主。邓小平实际上执掌中共以后,对老毛时期“三结合”的干部路线颇有不满,于是提出了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四化”标准,知识型干部就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标配。很少有人注意到,邓小平在“知识化”之外特别提出“专业化”的深层用意,这就是务实的邓小平出于对文人的蔑视和戒备,用“专业化”把文科生排除在外,而领导干部的“专业化”实际上就是“工程师治国”,没文科生什么事。

《人》剧中一再说到,如果不是沙书记空降,高育良就可以接任省委书记,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以前,地方政法委书记由公安局(厅)长兼任,后来为排除公安对捡、法两家独立办案的干扰,改由同级党委常委兼任。周永康倒台后,新任政法委书记已经不再进入常委,仅仅按同级副职对待,成了“括号干部”,地位已经低于同级公检法。剧中的高育良以省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书记,是“维稳”任务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非常例外的特例,我怀疑是编剧并不了解干部配备惯例,参照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级别瞎编的。

高育良以法学教授身份进入政坛,是因为有夫人的拐弯人脉,在省管干部这个台阶上,当然没有问题,要更上层楼,进入中管干部行列,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中组部也会尊重省委意见,没大的问题也会轻轻放过。但是要成为省委书记这样的封疆大吏,履历简单、文科出身、在“海里面”又没有人脉的高育良,仅仅靠省委书记的推荐,想都不要想。

中国的干部用人制度,非常细致,提拔和重用又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人》剧中涉及到的从正厅到副省到正省,如果要从地方主官晋升到副省,就是提拔,必须是书记才有指望;同是副省,从副省长到省委常委,从常委到副书记,就是重用,要按照干部提拔程序重新考察,从省长到书记,虽是平级,但是党内却是从副书记到书记,也要按照提拔程序进行。而如果从副省长改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虽然也是平级调动,就只能叫“安排”,上一级组织部发个文就行了。高育良即使是副书记,隔省委书记还差了省长这一步,从“进步”的阶梯上说,也是想都不要想。

一般情况下,像高育良这种情况,可以提拔到人大、政协担任主要领导,进入正省级行列。由于汉东省省委书记不是政治局委员,所以一般要兼任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那么现实中的高育良,最多只能指望省政协主席这个职位。

当然,从高校到地方任职,一般是安排党外干部的途径,党内还是要靠基层一路拼杀,所以近年来才有那么多的挂职干部到基层镀金,但是这已经脱离剧情,就不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