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郭耕
人与动物共存于这个星球已达二百多万年,二者关系根深蒂固、千丝万缕。首先,人类本身就属于动物,是灵长类动物,可知,我们与黑猩猩的差异只有1%;
其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象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动物。尽管我们与动物——时而为神、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时而为役、时而为靶、时而为需、时而为师、时而为侣……恩恩怨怨,爱恨交加,至少,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原始人是通过逐渐学会利用动物,才得以果腹和御寒的,由此说,动物改变了人类生活。
但是,随着人类地位的自我提升,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屑于与动物为伍,甚至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六亲不认,以怨报德。使地球上大量的同样需要生存空间的、同样是血肉有情之物的苍生野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身陷囹圄,惨遭杀戮,这一切,皆由一个物种:人类所为。动物的欲望是生存,可是人类却为了可有可无的欲望而毁灭生存,难怪西方有句谚语:人类是唯一会脸红,也是应该脸红的动物。在此,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面对命运与共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做出抉择,以关爱取代戕害,以“厚德载物”取代恃才傲物,不仅应遵循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之礼,而且要遵守人与动物之间的好生之德。从现代科学的成果所知,人与动物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关系,要么同舟共济,要么唇亡齿寒,只有地球生物永恒的多样性,才有人类社会长久的稳定性,只有学会关爱,才能相伴永远。
人与动物恩怨交加的关系:
1、 动物为神 :原始人多把动物作为图腾崇拜,认为,不同的部落源于不同的动物,如古老的印地安人有狼族、鹿族、熊族、鹰族……随着国家的出现,动物崇拜渐成宗教,动物便获得了神的称号。古波斯、古希腊甚至非洲黑人部落,都不约而同地把母牛奉为神祗;古埃及人则视公牛至高无上,当然,牛、羊、猫、狗、河马、狒狒、苍鹭、鳄鱼乃至屎壳郎都被埃及人视若神明;尽管如此,却比不上笃信生命轮回、众生有灵的印度人,在次大陆,被敬奉的动物简直难以计数:牛是神、羊是神、野猪也是神;孔雀是神、乌鸦是神、麻雀也是神;大象是神、猴子是神、老虎也是神;乌龟是神、游鱼是神、毒蛇也是神……原来,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动物,或是逝者灵魂的寄主、或是天神降世的化身。中国东北山民畏虎,奉虎为“山神爷”,而世代居于北方的原住民,几乎都相信鹿是一种能将人引向祥和、生殖旺盛、官运亨通、甚至奇异冥界的神秘动物。事实上,古人对动物的崇祈,无不折射出动物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动物为神,古今皆然,无论东方西方,对动物的信仰,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表现于不同的民俗文化之中,不信,您就想想您的生肖属性吧,那也一定是一种令您心仪的动物。
2、 动物为敌:在远古,人类对待动物,敬畏多于敌对,毕竟那时的人类尚不具备以动物为敌的实力。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包括自身生产力的提高,人多势众,开始居临于众生之上。从猫的地位的起落,便可见一斑,古埃及、古希腊均视猫为神,自由的象征。但中世纪欧洲的教徒们,出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对受外邦尊敬的猫也成了他们愤恨的对象,他们以猫为敌、视猫为妖,这种邪恶的宗教观还殃及到许多其他动物,什么恶魔撒旦能变成公羊、什么吃小孩的动物是恶人扮狼……纠其原由,人们相信,魔鬼害人,总是要变成走兽兴风作浪的,用法国修道士皮埃尔拉乌尤的一句名言就是“魔鬼没有不借助野兽模样的”。我想,从人们对动物的莫须有的恐惧而知,至今,人类对动物的敌对情绪还是耿耿于怀的。莎翁语‘有力者耻于伤人“,人类已如此强大,为何还执意与动物为敌呢?也许,仅仅是对孩提时外婆讲的狼外婆的故事,还心有余悸吧!
3、动物为友:人与动物可否成为朋友,我曾十分疑惑,以为这是我们的一相情愿,毕竟我们长期以来对动物的态度是不够朋友的,咀嚼之、劳役之、射杀之、亵玩之……
在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血火洗礼、善恶荣辱之后,我们终于安静地坐下来,回望天人关系,期待绿色和平,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了,其实,人与动物的理想境界,既要保持敬而远之,又有“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古人尚且知道“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我们对我们的朋友为什么不能善待之、亲近之、欣赏之、敬重之……
从关鸟到观鸟;从枪射到拍摄;从人对动物是否友善的态度上,便可以衡量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在这里,我们隆重推出一位与动物“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小女孩蒂皮,她是野生动物的真正朋友,她为我们展现了人与动物化敌为友的动人场面。
4、动物为役:文明西渐、人心不古。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欲望的提高,伴着斗兽场的血腥、马戏团的虚荣,动物日渐走下神坛,为人所役。
马匹曾使人类的活动空间极度扩展,成吉思汗一度铁蹄驰骋,远征欧洲;马匹甚至开创了风靡一时的一个骑士年代;狗被驯化后,作为人的忠实卫士,不仅保障了我们的安全,还激发了我们的诚信。牛可犁田、马可骑乘、母鸡下蛋、公鸡司晨、北方的驯鹿、南方的水牛、沙漠之舟是骆驼、高原之舟是牦牛、南半球有人饲养火鸡、驼羊、亚洲人竟能役使猎豹、大象……直到1786年蒸汽机的问世,动物负重的劳役才算告一段落,但假以科学名义的劳役却堂而煌之的被人推崇着,制作标本,使无数活的变成了死的;位于十二生肖之首的老鼠,成为实验室中的受虐的常客;非人灵长类在太空舱中替人受过;动物园里,到处是“悲莫大于心死”的生灵;进入现代社会的动物们,又成为现代化的劳役对象。人类真的为所欲为、无所不役?
5、动物为靶:渡渡鸟、大海雀、白令海牛……随着人类足迹的扩展而一一灭绝;1867年,挪威人发明了捕鲸的飞叉,20世纪又装配了捕鲸炮,如今,作为后起之羞的日本人正以科学的名义及手段,对这些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开杀戒,使一处处蓝色的海洋被点染成红色;北极世界,血红雪白,一年约有30万只竖琴海豹(多为白色的还喝母奶的幼子)被人用棍棒活活击杀;中国西部的藏羚羊因西方时装市场的畸形需求(披肩)而尸横遍野;森林砍伐,鸟兽丧家,我们正使“树倒猢狲散”之语成为生活中的一幕现实。一切野生动物均是我们的先人传承给我们,我们也有责任再传承给后人的自然财富,故唐代诗人杜牧有这样的诗句:“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杀象取牙、杀犀取角、杀羚取绒、与虎谋皮、敲骨吸髓、见血娱乐、饕餮野味……野生动物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竟是处境每况愈下,面临灭顶之灾。如果说狩猎运动尚且算是一种原始人渔猎蛮性的遗留,而那些谋财害命、暴殄天物行为,则是人类道德水准的滑坡。2002年初发生在北京的伤熊事件,就足令“以动物为靶”的缺德者在芸芸众熊的面前自惭行秽,但遗憾的是,今天仍有六千余只活生生的黑熊、棕熊在约200个养熊场中身陷囹圄,活熊取胆之广告还在一些媒体上大行其道。
6、动物为需:以马为核心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牛为核心的农耕民族则蓄养各种动物。肉、蛋、奶、皮革、丝绸……动物为人类提供了其生存所需的蛋白质,各种营养及御寒材料,还为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植物生产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传粉、传播种子、控制害虫等作用。一万年以来,人类已使一些原来野生的动物丧失了其惧人天性,从狗开始,我们已成功地驯化了约60种动物,家鸡的祖先源于中国南部、印度北部的原鸡;家兔源于野生的穴兔;家鸭多源于绿头鸭;狗、马、羊、驼、水牛、鸭鹅来自亚洲;牛、猪、兔来自欧洲;猫、驴、珠鸡来自非洲;驼羊、番鸭、豚鼠、火鸡来自南美;人类的文明进化与家禽家畜的饲养驯化如影随形,蓝孔雀被印度人推崇为国鸟;火鸡初被拿到英国时误认为是来自土耳其,由此得名TURKEY。鸽子的驯养已有4000年之久,它使鸿雁传书的浪漫成为实际;蜂的驯化则让人类尝到了天赐的甜蜜;海狸、水貂、狐狸等毛皮兽的饲养为妇人提供了华丽的裘皮;如今,人类无论从生理到心理,几乎样样离不开动物,但动物却完全可以不需要人类的照应而栖息。现代渔业曾一度辉煌,特别是在二战之后,但是,年复一年的过度捕捞,不仅使内陆河湖竭泽而渔,汪洋大海同样面临资源馈竭,纠其原因,皆因人类的过度消费。为了自身需求的可持续,必须给动植物以休养生息之机!否则,甘地的警告恐怕真要成为谶语:“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7、动物为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凭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发明创造了许多工具、装置、器诫,有些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些则远远比不上动物。人造系统往往事倍功半,或耗能巨大、或污染严重,动物们的运行机制则巧夺天工,成为人类仿生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响尾蛇的红外技术;蝇翅上的平衡导航;蝙蝠的回声定位;猫眼的微光夜视;蛛网的超级强度;萤火虫的生物冷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智慧,芸芸众生的生存方式则更值得人类学习:蜂鸟的无害化生存、熊猫的深居简行、大猩猩的适度消费……无不闪耀着智者的光辉。大熊猫尚能顺应自然,计划生育,并改肉食为食竹,人类为什么就不能改邪归正,迷途而返呢?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告戒过我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如果有人对此还充耳不闻,我们干脆请来了三只猴子,为您作出示范动作,聊做以“动物为师”的一种寓教于乐吧。
8、动物为侣:与动物相依为命,或为伴为侣,在中国自古就有,著名的如:宋代林逋有“梅妻鹤子”之佳话。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些艺术家、画家通过在作品中的动物与人的角色转换,开始反思二者关系的相同和相似之处;法国作家雨果以其泛神论的思想挖掘着人类灵魂深处的“动物性”;不久,以动物象征人格的戏剧、乐曲相继出台:易卜生的《野鹅》、契可夫的《海鸥》、舒伯特的《鳟鱼》、圣桑的《动物的狂欢》、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无不赋予动物以人性化、人情化的浪漫格调,其实,这与动物权利推动者、爱尔兰人马丁的努力分不开,在他的力促下,世界上第一个“反虐待动物法”于1822年通过,两年后,他又在伦敦成立了皇家动物保护协会。法国的皇家动物保护协会是1845年成立的,由于成员中有警察总长德赛特将军等举足轻重的人物,严禁鞭马的保护法令终于出台,尽管遭到世人的嘲讽,毕竟,动物权利作为一种理论得到了肯定。通常,我们以为将动物养做宠物,就是爱动物,其实,那仅仅是一种满足你自己占有欲的爱,以动物为侣,不仅要求它满足你,你也要满足它,即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异质性,相互为侣。
要了解动物,必须深入动物生活,所谓“不入虎穴,焉知虎子”。这方面,珍尼古道尔建树颇丰,积三十余年的探索发现,她向我们揭示了黑猩猩王国的神奇奥秘,她是作为黑猩猩的一个朋友,深入其生活的,因此可知“作为动物的一个朋友,比拿着仪器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走进这个领域”。
万物有情
五月是温馨的,不仅因为五月是歌声荡漾、鲜花怒放、无数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的季节,更因为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我要把对生命的颂歌奉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母爱是那么伟大,她不仅仅是属于人类,也是地球上所有母亲所共有的美德。
母爱既伟大又平凡,她基于祖先那永恒的遗传基因,是化学因素的诱发,更是物种进化、生命延续之必然。舐犊之情见于各种哺乳动物,对初生小兽的舐拭是亲仔行为的最初体现。数月怀胎,一朝分娩。当一头小鹿降生后,母鹿不顾产后身体的虚弱,就给小鹿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舐拭,鼓励着小鹿站起来,特别要舐去小鹿的胎粪。这不仅仅是为了清洁,更是为刺激小鹿的胃肠蠕动,帮助促进其消化功能。因此,这最初的母爱——舐犊之情是净身,是温暖,是安抚,是鼓励,更是对生命的激发。当小鹿吸吮到妈妈甜香的初乳后,便开始了踉踉跄跄的生命之旅。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无疑,那是专指人类,但同在蓝天下的芸芸众生、包括各种鸟兽,有无父母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没有父母,何来后代呢。我在做自然保护演讲时常有一桩桩、一件件有关鸟兽亲情的可怜且可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以求唤起人们蕴藏于内心的良知。
——某猎人在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猎物走投无路,突然,这只藏羚羊不再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奇怪,这个畜生还会求生?”猎人思忖着,但他并未因之而动恻隐之心,举枪将近在咫尺的这只藏羚羊打死了。
回到驻地,一解剖发现,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怔住了,“这是一个就要生产的母亲”;猎人明白了:她的求饶是为了孩子;猎人的铁石心肠融化了,“我干了些什么?真是禽兽不如”!终于,这位猎人丢掉猎枪,金盆洗手。
——在非洲稀树草原,某探险家曾与一猎豹遭遇,人兽相斗,难解难分,双方均受重创,最后,探险家终因将拳头塞进猎豹的口腔而使猎豹窒息死去。看着这只尽管双眼圆睁、却已一动不能动的猎豹,探险家艰难地爬起来,踉跄着跑回营地。他找到一助手来抬猎豹的死尸,可回到事发地点,大吃一惊,猎豹竟然不见了。循着血迹,他们来到一棵大树前,见树跟下有一动物巢穴,猎豹就在里面,美丽的豹纹清晰可见,鼓捣了老半天,没有动静,原来,猎豹已死,待他们把死猎豹拽出来,都愣住了,大豹的身后居然还有两只没睁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时,探险家明白了,猎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拖着垂死之身跑回巢穴,是为了给两个饥饿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
——屠格涅夫曾写了一篇名为“麻雀”的散文。一天,这位文豪正在遛狗,忽然,狗好象发现了什么,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原来,前边有一只羽毛稀疏、嘴带黄边的小麻雀,刚从巢中跌落,眼看就要被狗打了牙祭。这时,麻雀妈妈飞身扑到狗的面前,她浑身战栗,羽毛竖立,叫声凄厉,尽管麻雀在狗之前显得极其孱弱渺小,力量对比悬殊,可母鸟此时表现出的一种比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狗先是一怔,续而惊惶而退。好心的屠老先生赶紧唤回了狗,怀着对麻雀的敬佩之情走开了。之后,屠格涅夫感慨地写到:我尊敬那只小小的、勇敢的鸟儿,我佩服她那爱的冲动和力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
——有时,即使不存恶意地进入动物的领域,都给动物造成伤害,更别说蓄意屠杀了。不久,我听到印度的一位同行讲的一则有关犀牛的故事令人心酸:游客在骑象游历森林时,遇见了大小两只犀牛,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游人驱象而上,走到了两只犀牛的中间。哪知,母犀因看不到幼犀而大怒,冲向大象,保安为保游客,开枪射杀了母犀,游客无恙,可是,从此,世界上却少了一位母亲,多了一个孤儿。
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当幼仔遇到危难时,母亲们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解救。在野外,金丝猴往往见到人就飞身逃遁,但当小猴被人抓住时,母猴决不会一走了之,而是中了魔似地在树上“嘎嘎”怒吼,甚至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撕咬敌人,具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可悲的是这种至深至烈的母爱,往往被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导致母仔惨遭杀身之祸。在海洋中,一些捕鲸人就利用雌鲸的母爱,先叉住无助的幼鲸,拖到船尾,因为捕鲸人知道,那失去孩子的母鲸迟早会赶来。于是,母仔双亡的悲剧便会一而再地发生。这些人略施小计就能轻易地捕杀到大鲸。这种利用大自然真挚的母爱之情,诱杀生灵的卑劣手法,简直是对神圣造物的亵渎。我们说,人与自然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最终将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只有善待自然,关爱动物,最后才能真正地珍爱人生。
动物园沿革——从监牢到庇护所;
圈养珍稀动物,中外有之,从中国皇帝到埃及法老,3000年前,周文王始建灵囿,筑灵台,就是专供统治者欣赏动物的。现代动物园起源于1752年的维也纳,当时的动物园,开始从仅对“业内人士”开放的会员交流之地,渐渐转为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了,随后,巴黎、伦敦、都柏林相继出现面向公众的动物园。动物园的出现,是人类妄图征服自然的产物。从动物园的沿革看,初期的动物园只是满足少数人的收藏嗜好。对公众开放后,也仅把动物做为娱乐对象,搞好服务使游人满意,使经营者获利,是初期建动物园的目的。19世纪的动物园,以分类为主题,分门别类地饲养、主要是野外捕来的、被囚禁的动物,展出方式纯粹是笼舍式动物园;20世纪的动物园,,开始强调动物地理学和行为学,生态成为动物园的主题。动物园已从活的橱窗,发展成活的博物馆,后期,不仅在国际合作实施“迁地保护”的物种繁育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公众教育方面日益影响着社会,使游人获得视觉愉悦的同时,在知识上甚至意识上得到提高,这时的展出方式的主流已属于场景式动物园;进入21世纪,动物园对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是否虐待或过度利用,成了众矢之的,动物园的主题是环境,动物园已从简单的休闲之地,升华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之所。出于对保护生物学(科学)的实践和生态伦理学(哲学)的关注,动物园的公益性愈加显现,动物园必须考虑动物的身心和游人的身心双向受益。动物园不仅是珍稀动物的庇护所,生物知识的奉献者,还可能成为公民觉悟的影响者。21世纪的动物园,在展出方式上属于浸入式生态动物园。
日常生活中的爱与害(游戏棋)
1、 拒食野生动物、甚至不在野味餐厅用餐;前进……步。
2、 热爱户外观鸟的爱鸟方式,既环保,又健身;前进……步。
3、 为房前屋后的野生动物提供便利,如,种树、设小鸟食台;前进……步。
4、 遏止砍树,保留荒野,为野生动物提供栖身之所;前进……步。
5、 动物落难时及时出手救助,前进……步。
6、 见到残害、虐待动物的不良行为出面劝止或向有关部门举报;前进……步。
7、 向媒体提供有关动物的新闻线索,通报好人好事、揭发坏人坏事;前进……步。
8、 不为干坏事的捧场、不围观耍猴、不支持其纽带动物的行为;前进……步。
9、 见到猎捕鸟兽的网具、索套、夹子果断拆除;前进……步。
10、 笼养野生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生态失调,后退……步;
11、 吃田鸡、害青蛙,有损农业生产、并导致绦虫病,退回始发点。
12、 穿戴野生动物皮、羽、角、骨等制作的服饰,诱发猎取行为,后退……步。
13、 虐待动物、残忍嗜杀,后退……步。
14、 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刺激买卖行为,后退……步。
15、 参观动物园时,随便投喂、恫吓、欺辱动物;后退……步。
16、 买动物放生,好心干坏事,停走一次。
17、 为满足个人进补欲望,或虚荣心,炮制动物器官作药、泡酒,后退……步。
18、 猎杀动物、或热中在自然江河垂钓,干扰生态和谐,后退……步。
19、 参观自然保护区时,随意闯入核心区,后退……步。
20、 把野生动物当作宠物来饲养,既违法,又无知,后退……步。
玩笑是玩笑,真的不用着急的,什么时候有感觉了什么时候写。
好吧?
好久没写东西了,只言片语还可以,写多了就要漏馅了。
唉,我只能试试看,不知道能不能写得出来呢,真的很郁闷:(
对了,你呢,你东跑西颠的,见过那么多,我都等了很久了,你也没个动静呢:)
更有震撼力。
还有就像你写的小白鼠那篇,都是非常不错的。我个人觉得,比介绍动物园要积极
有力的多。
audree说得真好!从人对动物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直接反射出人的本性和品质。
有时候,面对一些冷漠的人,会觉得无能为力,唉,我又想起鲁迅先生的呐喊了。
不过,唤醒一个人,总是多了一个对世界有良心的人,呐喊永远是值得的。
我今年春在北京的时候,同学同事聚会,居然有人点菜点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我当时就拒绝,弄得场面很僵。
让我更不能接受的是,有人居然说:“你不吃,总也有人吃,不少你一个!”
唉,人啊,人!
拯救动物,其实是在挽救人类,净化人的心灵。
所以我以为,救一两个动物,不如唤醒一批冷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