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一夫

废话俺就不说了,全在小说里^_^
正文

《大明燕王野史》 十四,北平就藩

(2024-04-04 01:03:43) 下一个

朱棣在等待中煎熬着自己,他因为年少气盛,总想让事情一下子发生,让他看个究竟。但事态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他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渐渐有些焦躁起来,也渐渐对道衍的预言产生了怀疑,尤其令他置疑的是皇兄朱标正在青春少壮之际,怎可能说殁就殁呢?而且,即使皇兄殁了,父皇怎可能不另选太子,而是选个什么太孙?又即使立太孙,为什么不立长孙,而要立次孙允炆呢?真是不可思议!

 

但有一点让朱棣暗暗称奇的是,在道衍告诉他这段预言的时候,朱允炆尚未出世,而现在,允炆已经两岁了,而且还一字不差地恰恰就叫允炆!

 

这么煎熬着,朱棣却等来了父皇朱元璋下令让诸皇子各就各位、到各自封地就藩的诏旨。这是朱棣所不愿接受的,同时也令他大失所望。南京是他的家,是他赖以仰仗父皇朱元璋之地;北平在他的想像中则是一个遍地黄沙,既寒冷又荒芜的陌生地。更让他坐卧不宁的是,一旦离开南京,就意味着他从此离开父皇,就不能很好把握住父皇的喜怒哀乐,就容易因此产生隔阂,就是失势和被抛弃!他知道,人有七情六欲,他之所以能要风得风、要雨行雨,就是因为他有本事很好捕捉父皇的七情六欲,而这种本事其他弟兄没有,包括他的长兄朱标,但现在他要和他们一样了,因为一旦离开朱元璋,他将变成聋哑瞎!

 

朱棣曾目送过三兄晋王和二兄秦王出京就藩的隆重场面,他为他们的踌躇满志感到可笑,因为他们在父皇面前讨不上欢心而只能寄希望于去封地作威作福。这次轮到他朱棣出京了,他可没有什么好心情张扬,所以他只和几个至亲好友把盏喝了践行酒。

 

第一个和他饮践行酒的是他的同胞弟弟周王,他对这个亲弟弟十分怜爱,因为他发现,他继承了父母双亲几乎所有的优点,而周王朱橚却没有那么幸运,他有些缺心眼!

 

徐增寿还是那么恭顺,他现在已经是朱棣的小舅子了,更顺理成章成为朱棣的心腹,今天的践行酒就是他一手操办的。

 

李景隆由小小子成长为现在的半大小子,但他仍然是表叔朱棣的玩偶。朱棣摸着他的头说:“猴崽子,好好练习我教给你的功夫,还有我写的兵书和画的阵图,也一定要牢记住,等我再回来的时候要考你!”

 

李景隆说:“得令!燕王大都督!”

 

徐增寿忙抢上前说:“还有我呢?今后,燕王不在,我就是你的大都督!”

 

李景隆无可奈何道:“是!狗头军师二都督!”

 

他们三人相视一笑,这画面凝成固定的记忆珍藏在朱棣的脑海里。

 

之后,和朱棣把盏对饮的是朱元璋的亲随加义子、他的老大哥何福;徐达的义子、他的“小兵” 陈瑄以及朱元璋亲兵大将顾成之子、他的另一名“小兵” 顾统。

 

朱棣之所以老老实实赴北平就藩,是因为此前不久,一桩惊天动地的谋逆案在南京发生了。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大明左丞相胡惟庸声称家中的水井里突然冒出美酒,邀皇上朱元璋前去品尝,不想反而致使朱元璋起了疑心,立即派羽林军前去搜捕。无论他胡惟庸是否谋反,只要皇帝一开金口,即使是冤错了,也要板上钉丁落实。因为胡惟庸是丞相,所以朝野上下受株连者达上万人。

 

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吃惊,随即轻蔑一笑,心想:真蠢啊!父皇疑心最重,这种匪夷所思的借口不但引不起他的兴趣,反而一定会令他生疑!找个婚庆或贺岁之类的事情相邀,即使遭到拒绝,也不至于会大动干戈,抄家搜捕,如果借农忙或开耕之机相邀效果可能会更好!

 

但笑归笑,他心中也不免掠起一丝凉意,他告诫自己此后凡事必须谨言慎行。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夏,马皇后突然病逝。

 

对朱棣而言,母后终于去了,他如释重负,因为他记得道衍在临别之际曾说,他们的相见之日是马娘娘仙逝之时。于是他急忙打点行装,赴南京祭奠母后。

 

一路上朱棣琢磨:母后虽去,但这并不等于验证了道衍的预言,他是否神机妙算现在还很难说。况且这两年父皇心性大变,严苛众臣,动辄大开杀戒。此时此刻,我决不能向父皇提出要道衍为替僧,这样反而容易引起父皇的猜疑,我必须谨慎小心,静观其变。

 

于是他到南京后,并不为道衍疏通,而要看看这个和尚的预言能否应验。他闭门谢客,深居简出,甚至连周王朱橚、小舅子徐增寿、表侄李景隆这样的至爱亲朋也一概不见,但他却暗使手下人四处替他打探消息。

===============================

不过瘾的读者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收听同名小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