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年代知识分子的浪漫传奇与苦难炼狱
——评汪应果的长篇小说《北方的白桦树》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当美好的青春已经成为过去,当过往的现实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我们停下脚步回顾自己的来路,会有一番怎样的感想和发现?也许,因为每个人所经历过的路程不一样,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不一样,他对过去的回顾与反思也就会有巨大的差异。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年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受到冲击,他们的命运及人生轨迹因此而发生改变。年届八旬的汪应果先生就是当年这群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近两年他对自己早年的经历进行深刻的反思,推出了长篇力作《北方的白桦树》(秀威出版社,2017年2月版)。这是一部带有自叙传成份的作品,作者以日记体的形式,以自己早年的经历、故事为题材进行合理的想象虚构,叙述京师大学学生岳翼云在学校里及分配到东北工作的故事,以岳翼云与张桦茹的浪漫传奇为线索,展示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面相,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揭示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裂变。
一、苦难的岁月
小说展开的背景是1957年的反右政治运动。众所周知,1957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此年4 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后来由于高估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来推动运动的深入,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导致反右运动扩大化,结果导致一大批忠诚的中共党员、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来形象地展示出这场政治运动在学校里是如何开展的,其造成的结果又是什么。此时,小说中的岳翼云还是京师大学的在校生,京师大学作为北京城中的名校,自然而然地成为反右运动的中心。岳翼云不是党员,他是一个潜心学习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对当时的反右运动并不了解,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无意中卷入了这场政治运动。部分学生响应高层领导的号召——“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怀抱着美好而单纯的理想,在运动中表现出高涨的革命热情,范长虹、李玉瑶是其中的代表。范长虹是转业军人,因举报党委书记何锡林睡女学生而受到打击报复,何锡林将自己打扮成党的代言人,认为谁公开指责他谁就是右派,按照这个荒诞逻辑,范长虹被打成右派也就顺理成章。李玉瑶是班长,她认理不服输,因为坚持说真话,被打成反革命。当时的毕业分配是按照政治需要或某些人的个人意愿来进行的,因在政治上没有保持与何锡林的高度一致,范长虹、李玉瑶被作为反革命押赴东北进行劳动改造,殷浦江因自己的资产阶级大小姐身份受到牵连、陆文举因在日记中对反右运动想不通、发牢骚而被同学揭举。山雨欲来风满楼,反右运动来临时学校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清楚记得,自从《人民日报》刊出了那篇《这是为什么?》的‘重要文 章’后,校园气氛就一下子落到了冰点,往日的欢声笑语、弦歌不绝的景象荡然无存,顷刻间,大学就像是古罗马的角斗场,人人都互相防备着,一手握刀,一手提盾,检举别人,防卫自己。学校里先是一个个的大 会,每开一次,就要点一批人的名:先是教授,于是有的教授自杀了;以后就点学生的名字,也有个别的 ‘自绝于人民’了……同学们的关系疏远了,寝室里再也没有人说笑,连必须说的话都小心翼翼的,遣词造句极其精炼,消极修辞学学到了极致。更有甚者,常常寝室与寝室之间,或是同寝室的人,会莫名其妙地爆发出激烈的争吵。”【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冰冷,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成了现实。一张无形的可怕的网正在悄悄地向这些右派身上降落下来,其结果,就是他们被发配到偏远的东北边疆去,而那些靠出卖同学来捞取政治资本的人则留京留校。
20世纪50年代,东北边疆还是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一年中大半年是冬天,自然生活条件恶劣。岳翼云和其他几位同学被分配到天河师专任教,天河师专是一所刚成立的学校,办学条件差,人际关系复杂。此时正是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生活用品一律凭票供应,食堂里供应的饭菜不仅质差,而且量少,这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成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如何才能吃饱饭成了现实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党委书记赵恒泰生活腐败,克扣教工学生的伙食,独自吃小灶,此事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由于天灾人祸,在国内某些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即便在沃土遍野的东北,要想吃饱饭也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正因如此,当学校为了解决师生的吃饭问题而下乡帮着农民收割粮食时,岳翼云因为贪吃粘豆包而差点丢了性命。
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之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严重匮乏的。在大力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与资产阶级、封建社会有关的一切都成了大毒草,成了批判的对象,岳翼云在课堂上讲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故事,虽然深受师生的欢迎,但却受到史副书记的批评,他在课后的讨论会上传达庐山会议的精神,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提醒大家要从政治上看问题,要有政治嗅觉,上课必须要有阶级观点,在他看来,十二月党人是贵族,是剥削阶级,其老婆都是地主婆,她们不可能有高尚的品质。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俄罗斯人向往的美好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史副书记等人的眼里看来,都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划分谁是右派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世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差不多都成了精神毒品,人们所能阅读的除了政治文件之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物质匮乏,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人都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在阶级斗争盛行的年代,政治斗争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许多人为了谋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而检举揭发他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疑,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致使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发生人格裂变,说假话、言行不一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剧。
二、异端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反右运动,成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噩梦。然而,黑暗恐怖的社会环境不仅没有彻底摧毁这些右派知识分子的精神信仰,反而磨炼了他们的思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成为这些右派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这种肉体的和精神的双重磨难,砥砺了这一批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培养了他们的另类思想,尽管他们因此而饱受折磨与摧残。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异端的思想,敢于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批判,敢于对当时的思想统治进行质疑反抗,诚如作者所说,“岳翼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佼佼者,是那个年代个人迷信、愚民统治登峰造极、知识分子及民间完全被剥夺话语权之下少有的头脑清醒者,他最可贵的是有强烈的质疑精神。”【2】
中国人多的是从众心理,缺少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在搞个人崇拜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岳翼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怀疑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在学校里,他就显得鹤立鸡群,因与组织保持距离而受到团内警告处分,在他的处分书上写着这样的话:“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坚持个人奋斗的人生观,走白专道路,反右运动中有类似把新社会说成是‘黑暗的旧社会’的言论。”【3】这是组织对他做出的一个政治性的定论,也是将他发配到东北天河师专工作的政治依据。在经历了学校里的反右运动之后,在亲身体验了同学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后,岳翼云对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有了自己的想法:“反右之后,人怎么变得如此胆小?如此隔膜?如此习惯于说假话?现在懂了,上行下效,是他们首先破坏了人和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还能怪谁呢?不过同学们的这段话倒是提醒了我,人不仅不能对外人说真话,甚至对自己也不能完全说真话,比方说,日记。”【4】到天河师专后,他的这种怀疑思想愈加强烈,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号。他对赵书记的官僚作风看不惯,对史建军的纨绔子弟行为深表厌恶,对徐建新主任的教训感到不满,甚至对当时的某些政策产生怀疑,但由于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劣,他的这些疑问与不满只能深深地压在自己心底,不敢公开地提出来,也不敢轻易地与别人交流,内心充满了痛苦,“当年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中的才俊思想是十分苦闷的,其中部分先觉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场革命正在走向反面,但由于专制集权统治的极端严酷,他们只能在心里不断提出质疑或是只能在最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交流看法与疑问。”【5】作为一个具有叛逆反抗精神的青年,岳翼云最后将自己的这种压抑已久的不满与痛苦付诸行动,在离开天河师专南下香港之前,他将史建军暴打了一顿,并给上级写信揭发赵恒泰的历史问题和贪污腐败,使之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反右运动的年代,极左思想将“自由”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而严加批判,这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与无产阶级无关。实际上,“自由”是全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当年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砸烂资产阶级的枷锁而获得自由。然而,极左思想将自由视为天敌,欲灭之而后快。在没有自由的年代,岳翼云、张桦茹却在寻找自由,“这高扬的‘自由’的呼声啊,也曾经在上世纪的我国大地上几起几落,但它最终成了政治家手中的一 场骗局。但我坚信,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一旦‘自由’的呼声再次在神州大地上空响彻云霄,一旦‘理性自由’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那时定将诞生一个与全世界先进民族和人类共同携手并进的美丽中国,到那时,我们就将融入整个世界!”【6】作者通过这两个另类人物,寄托了自己对中国的美好未来的想象。
作者笔下的岳翼云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没有与那场政治运动同流合污,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同学或同事,他有清醒的头脑,在冷静地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它大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算是第一次塑造了一位捍卫人格独立的‘另类’知识分子‘叛逆英雄’,一位以进取姿态自觉处在‘社会边缘’的思想超前的“自我放逐者”。【7】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中国社会中的识事务者太多,而此类人物太少了,中国当代文学中此类的人物形象也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悲剧。
三、美好的理想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出现的反右运动涉及范围甚广,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那些具有独立思想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在这场政治运动中,人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利益,检举揭发同学、同事,随意罗列罪名,无限上纲上线,开批斗大会,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有的人被迫害致死,有的人因忍受不了种种摧残与折磨而选择自杀,有的人因受到种种迫害而成了精神病患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政治运动是后来的文革运动的预演,也可以将其视为文革拉开的序幕。尽管社会如此不堪,人性如此丑恶,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这样,在这场政治运动中,也有一批出污泥而不染的优秀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品格和行为,而岳翼云和张桦茹即是其中的代表。
在反右运动中,政治是决定一切的根本,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一政治标准。当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标准是看每个人的政治出身,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婚论嫁。岳翼云和张桦茹男才女貌,互相爱慕,表面上看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政治的鸿沟,岳云翼出身于军阀家庭,而张桦茹则出身于革命家庭,且张桦茹的父亲与史建军的父亲是世交,史建军早已将张桦茹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他们在内心里为此而苦恼不已。然而,他们是两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远大的理想。他们在偶然之中相遇,但在后来的交往过程中惺惺相惜。岳翼云这一代人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他在公开课上讲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的思想气质成为他讲解的重点,“十二月党人和他们妻子的精神境界成为俄罗斯民族也是全人类道德的一座丰碑。它昭示人们,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人,这个最高级的物种,灵魂能够达到何等的美丽。”【8】与其说是他的演讲深深地感染了张桦茹,不如说是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对十二月党人产生认同,“人原来可以变得如此伟大,如此崇高,如此美丽”【9】他们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共同认知,成为他们灵魂上的共鸣,从此,她从内心真正地爱上了岳翼云。在后来当她与岳翼云热恋之后,她告诉他自己为何喜欢他,“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那一堂公开课,我看到的是你的灵魂的深邃和魅力,当同学们都被你的讲课感动得热泪涟涟的时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瞧,我此生终于有幸见到了一个人中之魂,盐中之盐,他展示出的是人间有一种最伟大的爱情,最伟大的牺牲,他让我魂魄离体一直跟随着他的讲课深深颤栗。”【10】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基于这种崇高美好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爱情曲折变化,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冲破政治的牢笼而大胆地结合,尽管最后以悲剧告终,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两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
作者是50年代的大学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对俄罗斯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充满向往,他所塑造出来的岳翼云形象,便具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就是由一系列的‘当代英雄’构成的,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先是贵族知识分子,后来是平民知识分子……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就是他们的先行者。这个‘英雄’的概念跟我国‘主流话语’长期灌输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不是一个概念”【11】,岳翼云便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他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独立思考的勇气,挑战自我的坚毅毅力,而更可贵的,是有崇高的道德感。为了救助逃犯李玉瑶母子两条性命,他不惜冒身陷囹圄的危险以致最后迫走天涯。”【12】在他身上,体现出人类美好的良知,在火车站遇到身为逃犯、濒临死亡的同学李玉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可以去举报她获得政治的奖赏,也可以视而不见回避政治上的麻烦,但他却选择来帮助她逃离险境。他恪守做人的良知,“它就是灵魂的核心,叫 做‘天良’,它是造物主设定的。它的内涵就是:对真理的坚守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善良,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违背它必遭天谴。”【13】小说给他按排了一个出走的结局,这个结局与选择留守的“牧马人”有所不同,“我绝不愿做专制压迫下的顺民和奴才,我必须为中国人留下最后的一点血性,并去拥抱人类量子时代的最先进文明,为我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从自我毁灭中重新站起的复兴之路。”【14】这个出走并非叛离,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出走结局的安排上,作者也独具匠心,寄托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想像。
张桦茹也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如白桦树一般亭亭玉立,具有白桦树一般优雅的身姿和高贵的风度。作为中俄混血儿,她身上流淌着俄罗斯民族的血液,具有俄罗斯人那特有的深沉忧郁的气质,而这正是吸引岳翼云的地方。她内心正直,渴望自由,并因此与岳翼云产生共鸣。她处处关心岳翼云,想法给他送粮票,在他受伤时替他包扎,在他生病时为他寻医找药,当他受到史副书记、赵书记的批判时为他辩护,她不接受与史建军的婚姻,冲破重重阻力与岳翼云相爱,在领取结婚证时遭到赵书记的百般阻挠,最后为了保全岳翼云和他们的孩子,只好牺牲自己答应嫁给史建军,最终忧郁成疾,投江自杀。张桦茹是一个不为政治利益所诱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的女子,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思想感情。
1957年的反右运动至今已过去60年,是什么驱使作者来写作这部长篇,重新揭开已经愈合的陈旧伤疤?汪应果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对此进行了说明:“我为什么写这部作品?因为那段经历是我心头的永远之痛,特别是人到老年,去国万里,回首往事,难以释怀。写它,不仅仅是为了却一笔放不下的情债,更为了对那段历史那些悲剧进行清算和反思。因而这部作品就成了我所有已出版的著作中最真实袒露心声之作,因为我追求的就是在离开人世之前尽量多地留下我对这颗蓝色星球所想说的真话。”【15】作为一位年届八旬的长者,作为一位已经移居海外的华人,过去的一切并没有真正地过去,而是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每天纠缠着他,在他的心中发酵,使他不吐不快。这部作品的主旨是对过去的那段历史进行清算和反思,是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实际上,自文革结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反思文学作品已经不少,但这些作品大多模式化,将历史的责任推给了林彪、四人帮,像巴金那样从自我出发来对文革进行深层次反思的作家,寥寥无几。作为巴金研究专家,汪应果继承了巴金的这种勇于面对自我、剖析自我的精神,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也对自我的灵魂进行深层的反思,并坦承地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地呈现出来,剖示出当代知识分子心灵的裂变,令人读了之后陷入深深的思考,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注释:
【1】 【3】【4】【6】【8】【9】【10】【13】【14】汪应果:《北方的白桦树》,秀威出版社,2017年,第21、24、28、419、97-98、106、340、290、404页。
【2】 【5】【7】【11】【12】【15】汪应果:《我为什么写长篇小说<北方的白桦树>》,作者致笔者的信。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