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 红卫兵和民兵

(2015-03-28 13:38:38) 下一个
红卫兵和民兵

 
我的一个表哥有一张人人羡慕的照片,那是他13岁时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照的。才13岁,他就独自一人去过北京!离开家的时候,他身无分文,衣衫单薄。回到家时,他穿着令人人眼红的军绿大衣,意气风发。他就是那时千万红卫兵中的一员。

只有优秀的初,高中学生才能当红卫兵。文革中,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加起来一共九年。因此红卫兵的年龄都很小。那时候高等教育已被砸烂,成千上万的孩子没有完成基本的教育就走向了社会。我初中毕业时,一百二十多名同学中只有七人考上了高中。那时文革已结束七年了,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想而知,文革中的状况有多么的糟。

我的表哥到北京去见毛主席。作为毛主席的“客人”,他一路的吃住都有人招待:政府在各地为红兵们设立了接待中心,衣食住行医疗全免费。我的表哥就是在那里得到了他的军大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过红卫兵多次。几百万红卫兵像洪水一样在他的面前流过,他们喊着毛主席的名字,热泪盈眶。但是很快政府就发现他们负担不起这么大规模的团聚。红卫兵被要求停在当地表忠心。那时候,毛主席,国家,共产党在这些十几岁的红卫兵的心目中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回事。

从学校里出来,这些孩子就成为民兵的主要来源。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民兵“组织”。民兵就是批斗会上捆绑“坏蛋”的那些人,他们还在村上巡逻,防止偷盗,抢劫和其他的犯罪行为。既然被称为“组织”,就有“组织原则”,“荣誉”和“纪律”。这些原则,往往使人很容易忘记 “良知”,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反抗期的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渴求朋友,渴求认同,时尚可以使他们不顾一切。文革中军人享有崇高的荣誉,军绿是最高的时尚,枪是最好的装饰,民兵对于年轻人有着无比的吸引力。当一个小孩子拿起枪,穿上军装,他就要尝试他的职权。批斗会给了他这个舞台。

老张的儿子是一个胆小文静的孩子,以他的出身,就不能指望当民兵。但是文革后期,他居然被接纳了。肩上扛着钢枪,老张的儿子笔挺地站在批斗会场不显眼的一角,对于他,这样的荣誉来得太晚了。但即使这样,到最后捆绑“坏蛋”的时候他还是被替换下场,关键时刻,他还是难得信任。也许老天爷在暗中保护着这个冲动的年轻人,使他在未明了“荣誉”的真正的含义的时候,手上不至于沾上他父亲的眼泪。

时间真是无情,文革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面对现代科技的挑战,中国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些从前的红卫兵,民兵们都已经四十多岁,错过的学习的好时候。在那样的年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失业。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冲击着他们,时间给他们上了惨痛的一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