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素食鱼帖

(2015-03-20 01:16:42) 下一个

怀素《食鱼帖》(古摹本) 水墨白麻纸本手卷 原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浏览局部【1】【2

【释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日怀素藏真白。
米汉雯书“翰珍”
后跋[北宋] 吴喆:素公草书超妙,自得笔老而意新,在当时已为独步。虽散流人间甚盛,然自唐迄今二百余年,士大夫家所藏,罕有完者;而此帖首尾皆具,尤可珍也。宣和甲辰(1124年)七月中澣,竹西吴喆书。
东坡先生评藏真书云:此公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然其为人偿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近于有道者耶?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傥荡者也。至于行笔遒劲,如屋漏,如屈铁,非工其能如是乎?
[清代] 何元英:此僧怀素《食鱼帖》也。怀素在唐时以善草书名,有草书《千字文》、《入市诗》、《自叙》、《圣母》、《心经》诸帖,至今传于世。此帖独未有所闻,而东坡复评其后以为傥荡不羁,如屋漏、屈铁,予澄视之,诚哉是言。兹帖也,余得之富春陈三省,三省言得之墨林项氏。三省为余受业弟子也,来京师举进士,将归于里,缺舟楫之资,予力为之助,因以此帖留焉。时余为御史,官旅寓宣武门,寓中有古藤二株,不知植自何代,多夭矫虬龙之形,暇则设几展帖。默坐于清阴间。予夙有书法之癖。如是者二三次。钱唐张纲孙、崐山顾鹤、同里之朱彝尊,汤驷实共览焉。康熙十二年六月朔,鸳水何元英跋。

  怀素《食鱼帖》,亦称《食鱼肉帖》八行,古摹本。五十六字。29×51.5cm。钤有“希字半印、“军司马印”、“赵氏子昂”“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原藏于青岛市博物馆。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等着录。       

     怀素《食鱼帖》略有破损模糊,但是“墨色浓润,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日怀素藏真白。”《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宋临本《自叙帖》。亦有评者以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定家徐邦达先生1979年曾撰文论证此帖,学术界公认此为徐先生重要鉴定发现成果之一。《食鱼帖》经北宋人吴吉吉题跋,又钤有元代赵孟兆页、乔篑成、张晏、张雨,明代项元汴、项笃泰、华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鉴赏家印88方,历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是现存怀素四件公认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史载怀素性疏放,不拘细行。作为僧人在《食鱼帖》中却大谈食鱼吃肉,表现了蔑视封建世俗和宗教戒律的豪放性格。这一点,与其书法所体现的奔放不羁的艺术个性是相通的。  
附录:相关资料

传世珍宝唐代怀素草书《食鱼帖》将露面拍卖        

《食鱼帖》露面
        传世唐临僧怀素草书《食鱼帖》,8行,56字,略有破损模糊,然则“墨色浓润,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日怀素藏真白。”
此帖距今已有1200余年。
        怀素传世墨迹,共有四帖:《自叙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苦笋帖》现藏上海博物馆,《论书帖》现藏辽宁博物馆。《食鱼帖》流传有序,多有记载影印,始藏民间,“文革”期间抄家至青岛博物馆,1981年归还个人后不知所终。
1999年春天,二衣着素朴男人来到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不露声色,出示几件一般藏品后,说:“我们还有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怀素。”
        “不可能。我们从来就没见过真怀素!”
        “我家是真的。”来者从容地说。
        专家几经认证,果然是《中国美术全集》上登载过的青岛博物馆原藏《食鱼帖》。
        这可是一条大“鱼”。
        拍卖行家都知道,国内外拍卖行从未见拍过唐代书法墨迹,况乎大书法家怀素的作品?
        狂僧怀素草书巅峰
        僧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生于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其草书盛誉当代,与张旭齐名,时称“颠张醉素”,以善“狂草”出名。所谓“狂”者,食鱼食肉饮酒,佛门诸戒,皆难羁绊。
        怀素练书法更“狂”。他自幼喜书,尤喜草书,因写得太多太快,纸张不济,便摘芭蕉叶代纸练字,摘光了他种的1万多株芭蕉叶。芭蕉叶不够,他将木盘木板上漆练字,直至写穿木板。传说,他把写坏的笔随手扔到窗外,日积月累,堆积如山,他就刨坑掩埋,堆成坟墓,戏称“笔冢”。可见用功之勤之深。
        怀素同时代人“茶圣”陆羽有《怀素别传》,记载了怀素与大书法家颜真卿论书的故事: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概括了怀素形状及书法特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坼壁之路”,如“屋漏痕”。
        有书法史家评论说,草书至唐,达到巅峰,宋、元、明、清乃至当代,远不及唐,而唐则以张旭、怀素为代表,而张旭只见碑刻,不见墨迹。所以,称怀素为中国草书之巅峰不为过。
        毛泽东书法独步怀素,行家评论说,毛泽东的“怀素”,只得了怀素的“架构”,“笔意远逊”。
“文革”抄家险作垃圾
        从世界艺术史的角度看,以文字形成博大精深的艺术,惟有汉字。中国书法堪称“国粹”。
        然而,历史变迁,兵荒马乱,艺术珍品,流传至今,命运多舛。《食鱼帖》便是一例。
        《食鱼帖》原藏山东潍坊望族,“文革”被抄,堆于青岛博物馆。1977年,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率一文物小组赴各地抢救文物,至青岛,在一堆废弃待处理的书画堆中拣识《食鱼帖》,大喜过望。之前,已有鉴定家说是“赝品”,差点毁于一旦。
        他在考证的文章中称赞《食鱼帖》:“此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
徐邦达今年90岁,从事中国书画练习鉴定70余年,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特别是“文革”后抢救了许多书画国宝。
        徐邦达老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十分感慨。他说:“‘文革’毁了多少好东西呀!抢出来的东西跟毁了的东西相比,真是太少了,真是千古罪人呀!”
他竖起大拇指说:“《食鱼帖》可是顶尖的好东西呀。这回嘉德公司拍卖可是件好事。”
记者了解到,《食鱼帖》将很有可能通过“定向拍卖”,由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藏。
        注:“□”为目前尚无法识别的文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