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日记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的日常生活随感及家庭见闻,此博客纯属个人愉乐。
个人资料
北美新疆妞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那些关于“家”的复杂心事

(2025-10-26 05:51:18) 下一个

如果说前面两篇,我们谈论了留在美国的代价和心理适应的时间轨迹,那么到了这里,我们必须触及一个更深层的现实:归属感,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去”与“留”的选择题。它更像是一件不断被缝补、被叠加的复杂衣裳。

我常在想,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家”的定义早已超出了物理范畴。以前,“家”就是身之所处,但现在,我们很多人过着一种候鸟式的生活——流动性使得“家”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而是一个移动的船只的“情感锚点”。这使得我们的归属感是动态的、可切换的。

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代沟上。我们第一代移民的“根”永远系在故土的文化、语言和亲情上,即使在这里生活再久,也难以摆脱“异乡人”的底色。这和外地人到上海的情况又有些不同。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的孩子(ABC)的“根”却天然又是美国文化。这种代际间的归属感差异,使得我们自身的归属感带上了一层“为孩子”或者“为伴侣”或者“为他人的归属而调整”的复杂与奉献的色彩。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为自由”。而且,除了经济压力,近年来美国社会政治上的撕裂、安全感的下降,也构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成本”持续侵蚀着我们在异乡的安全感。

然而,真正的“归属”不应止步于此。它不只是在华人圈子里安居乐业,不只是做医生、做律师获得个人财富上的成功。它最深刻的体现,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出舒适区,承担起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参与到“塑造”这个家的过程中去。

这种终极的融合,体现在:当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旁观者,而是选择参政议政,去竞选地方议员,在州府乃至国会发出属于我们族裔的声音,去影响税收、教育、医疗等直接决定我们命运的政策时;或者,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选择参军报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保卫这个国家时,那份归属感才真正达到了顶点。

因为,当一个人愿意用选票、用法律、甚至是用生命去捍卫一个地方时,这个地方就彻底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不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主人翁”姿态的展现,是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的转变。

真正的归属,不是消除对故乡的思念,而是学会带着对故乡的爱与理解,坦然、自信地生活在异乡,并承担起作为这个社会一员的责任与权利。只有当我们最终能够接纳这种身份的复杂与流动,不再苛求一个单一的、绝对的“家”,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时,内心的安宁,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我们第一代移民关于“家”的终极心事。

 

(注释:文中的“故乡”也可以以“第一个家”为理解。)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