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途跋涉》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一般的动作片,没有血腥的打斗,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残酷,却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
根据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长途跋涉》,比赛全程是400英里。行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因为比赛会持续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为止。但整场“跋涉”是一个不眠不休的过程。我猜想作者对这种不设终点线的设定,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考验参赛者的身体和精神极限。
说到底,这50个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参加这场必死的比赛?我一直觉得,他们都不是为了什么英雄梦,而是为了一个最朴素也最绝望的理由:求一个破局的机会。 在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里,也许生活已经困顿到让他们愿意拿命去换一个“任何愿望”的虚假承诺。这场比赛,与其说是一场游戏,不如说是一场在绝望之下的豪赌。
而电影最核心的线索,其实就是那场无止境的步行。在片子里,鞋子比任何人都重要。这场“长途跋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将人所有的复杂情感、身份、梦想都剥离了,只留下一个最原始的指令——往前走。你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仅仅是一个为了生存不得不迈步的躯壳,Walk or Die?
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也是我反复回想的一幕,是最后只剩下47号和23号时,他们之间的对视。那一刻,所有的竞争和求生本能似乎都消失了。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眼睛里没有了胜负,只有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和共情。这不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一场对人性的终极拷问:我是该选择自己活下去,还是成全你活下去?这两种可能性都指向了人性的光辉面。他们可能在想:“我们都走到了这里,不如我倒下,让你带着我们的希望走下去。”这是一种牺牲;又或者,他们是在托付:“如果我真的走不动了,你是唯一可以帮我完成最初心愿的人。”这是一种信任。
在我看来《长途跋涉》这部电影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在那双磨破的鞋子和疲惫的躯体里,人性最光辉的一面——那份为他人着想的友谊和勇气——依然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