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伊朗核计划的解决,看中国的“打酱油”
伊朗核问题的谈判始于2003年6月,英国,法国,和德国邀请美国一起来和伊朗谈核浓縮的问题。美国不愿意和伊朗有面对面的谈判。时过境迁,到了2006年的2月英法德和伊朗的谈判也陷入僵局,6月中国和美俄两国一起加入了谈判,形成了(6+1,或5P+1+1)七方会谈。
作者猜想,邀请美国出面直接谈一定是英法德的想法,但邀请中俄加入,一定是伊朗的条件。这里面,美国是当事人,英法德在历史上和德黑兰都有些渊源。德黑兰的核计划中,俄国的支持是时隐时现。但中国呢?除了历史上,伊朗曾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以外,好像中国和伊朗的关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德黑兰要求中国也加入。但如果将所有这些国家按和美国伊朗的关系来看的话,就不同: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俄国-伊朗
所以伊朗需要这份协议,而且需要它的成功。我们可以知道,没有中国的伊朗核浓縮谈判可能会是一个失败的。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这不能否认中国打酱油的角色,尤其是看到美国总统无视中国在谈判中的贡献——和所有其他国家的元首在第一时间通话,唯独没有中国。但Obama没有认识到,伊核问题是一道红烧肉,酱油不是放在一边而可有可无的调料,而是必须的。作者从中国外长王毅在签约后的谈话中可以知道,中国在谈判困难的时候,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所以,中国不只是打酱油,中国还“热衷”达成协议,即中法德可能在实际中,在这件事上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中国在战略上和其它六国都有一些不同。
如果中国不是纯粹的打酱油,那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份协议?作者可以想到的是:一,中国希望其周边环境不动荡,这是对实施一带一路的保证,尤其是伊朗位于一路的关键点上。这一关键点在于伊朗成为中国在对俄及其势力范围的平衡;二,伊朗是波斯湾的一个地区大国,对平衡中东的产油大国有好处(最近中国增加进口伊朗的石油,沙特对中国的友好态度的改变可以说明沙特的不高兴)。因着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中国凭空多了一张牌。这张牌,在平衡沙特,以色列,甚至土耳其的大中东关系中得益;三,中国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和事佬”,提供了“和”而非“争议”,为以后在全球冲突中的“和平”调停增建了份量;四,中国所希望的伊朗问题的引爆点不是今天,而是在一个可控有利于中国的时间点。但今天,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可控性不强,从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者这里略去这份协议对中国在南亚和中亚的分析,因为事关中国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