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维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也谈在美国公司开会

(2017-11-14 08:21:07) 下一个

最近很多人在微信中传阅一篇题为《在美国公司开会的正确姿势》(原标题更加五颜六色,我对它进行了净化处理)的文章。文章大意是,在美国公司要得到重用,不能光埋头干活,还要积极表现,而会议室就是积极表现的最佳场所。为了让大家在会议室争奇斗艳,技压群芳,这篇文章提供了10个开会高招,即“正确姿势“,建议大家采用,保证从此在会议室中表现抢眼,充分展现魄力和领导力。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纯属调侃搞笑之作,目的是逗大家一乐。就像一幅漫画总要夸张一点,即使初看之下不像,眉眼里有那么一分神似也可以让人笑得前仰后合。如果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地跟它较真,倒是显得自己不懂幽默。

但我实在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口气。把开会说成摆姿势的表演,以为同事在会上表现出色是因为这些雕虫小技,是个很大的误解。有这种想法,表明你对职场边都没摸着,门都没入。我们中国人在公司里比不过印度人又咽不下这口气时,总怪印度人施展了什么欺骗手段,巫术魔法,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的思路。

而且我是个爱瞎操心的人。这篇文章流传甚广,似乎颇受欢迎,还有很多人点赞,文章的题记也自吹自擂说“黑色幽默中透露着真实的职场和人性”,我怕万一个别人把这篇文章当了真,把其中的招数当成了金玉良言,灵丹妙药。写这篇短文,是为了指出文章中“姿势”的不妥,希望消除一些这篇文章的负面影响,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开篇第一招,“刚开始就表明自己时间有限,几点前会议必须结束,以凸显自己分秒必争日理万机”,跟文中其他招数相比不算最荒唐,因为这种话确实有人说,我自己也在一些会上说过。但说这句话需要有气场。如果你是这个会议的关键人物和主心骨,说出这种话顺理成章;如果你本来就无关紧要,有你不多,缺你不少,这种话就说不出口,说出口也达不到令人肃然起敬的效果,甚至让人好生奇怪。

我们有很多欧洲和印度同事,早上是开会的高峰时间。我不是早起型,早上开会叫我苦不堪言,所以有时候故意把好几个会重重叠叠安排在同一天,牺牲一个早上,其他早上可以安睡。这种做法的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有了更多按自己选定的时间出席某些会议的借口。如果一个会拖拖拉拉,没完没了,至少可以在下一个会开始时毫不犹豫地离开;对某些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会,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迟到或早退。当我说“我八点半有另一个会”时,希望确实给人留下了只争朝夕、日理万机的印象,但前提是日程表上得有这个会。不然我再想朝自己脸上贴金,也不能张口说瞎话。

文章中有好几招都是关于怎样在会上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发言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比如把工程师刚才说的话缓慢地重复一遍,请讲PPT的人返回上一页,不管谈论什么话题,都问一句“这个模式是否可复制”。这些虽然都是昏招,出发点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华人同事在会上过于安静,想要说话,又搜肠刮肚无话可说,这时候来几句空话套话,可能也比当哑巴强几倍。尤其如果会上一片死寂,随便问个问题,都会打破僵局,活跃气氛,证明全场没有集体睡着,让主持人、发言人感激涕零。如果这个发言的人恰好是你的老板,更值得挺身而出,摇唇鼓舌,摇旗呐喊,给他留下好印象。

但千万别太把这些旁门左道当真。缓慢地重复工程师的话,如果演技不佳,难免显得迟钝愚鲁;请求讲PPT的人返回上一页,最多能用一两次;至于一个模式能否复制,拜托,还是看看到底在讲什么吧。要在会上有所表现,除了精通业务、对相关话题感兴趣、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外,关键是要有发言的意愿。道理其实简单,就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审时度势,尽量找出亮点、疑点、空白点,相应地发出或赞美、或询问的声音。如果你这么做,这个会也算开得很认真很投入了,没必要过于谦虚,贬损自己,自嘲说这是在“摆姿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对于想在会上发言又有障碍的人,张爱玲的名言可以改一下送给他们:发言也要趁早。会议刚开始时,气氛还没有活跃起来,插话相对容易;有问题不好意思问,等到人家解释几遍后只会更不好意思;如果觉得在会上发言是个压力,随着会议的进行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等于打开一个气阀,释放一些压力,至少对放松心情有好处。

文章中关于身体语言的几招更离谱,比如佯装做笔记、在会议室来回踱步等。记笔记倒也没妨碍到谁,踱步就还是免了吧。如果同事不把你当一回事,精心设计的表演没人欣赏,岂不尴尬;万一同事把你当了真,以为你铺垫渲染之后马上要发表滔滔不绝的演讲,你又没有准备好讲稿,岂不是收不了场,骑虎难下?

说到身体语言,一个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做法,是从桌边站起来,走到黑板前,边写边讲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很多想法坐在桌边清谈也能谈出来。但站在黑板前,众人的目光落在身上,像一个胸有成竹的教授一般,一边不徐不疾地讲解,一边不紧不慢地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效果又不一样。与会者可能终于明白了你的想法;即使不明白也不要紧,他们看到了一个气势如虹、收放自如的人。 “领导才能”,“大将风度”,他们脑子里都忙不迭地把这些标签贴到了你身上。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文章中还提到几招,但更不着边际,就不一一点评了。总而言之,开会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会上的表现不是表演,却跟平时的工作绩效、与会者的个人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开会当成摆姿势,等于是放下自己擅长的工作,偏要去当好莱坞影帝。从某种意义上说,开会不如平时的具体工作重要,因为开会是动嘴皮子,不是动手做事,这也是开会的人经常自嘲的(“好了,今天我们的会就开到这里,现在大家都回去做真正的工作吧”);但另一方面,开会是意见的交锋,工作的总结,有舞台,聚光灯,观众,这让开会有了一点画龙点睛的意味,像蛋糕上的糖衣,礼物包好后扎上的缎带,一座楼阁金碧辉煌的屋顶。从这个意义上说,开会比别的工作更重要,而正是这一点让很多人愤愤不平。但既然知道这一点,开会前就做些准备,尤其是重要的会议前,不仅准备自己的发言,对其他可能谈及的议题也做些阅读了解,准备几个问题。在会上也应该打起精神,全力以赴。但公司里会很多,也不是每一个都值得花功夫。有些会开得一塌糊涂,也不必垂头丧气。更多的会议还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要表现有的是机会。

美国公司千变万化,竞争激烈,要生存和发展,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和强者心态都很重要。技术水平对大部分华人来说问题不大,我们大都是以技术起家,凭技术吃饭。沟通能力对有些人来说要困难一些,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即使中文沟通能力还过得去,要与美国公司的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强者心态就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大胆、自信、抗压、脸皮厚、能屈能伸、处变不惊、愿意妥协等。这种心态跟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天生就具备这种本领。但留学生中乖乖牌的学霸比较多,清高,拘谨,脸皮薄,爱惜羽毛。即使是悟性高的,也只是偶尔在人到中年、长期磨练之后才达到这种境界。如果拥有高超技术水平的人又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职场自然会如鱼得水。会议室是职场的缩影。一个人拥有这些素质中的哪一种,在会上不用装,自然会有相应的表现。

顺便说一句,十月份回国赶上十九大,电视屏幕上铺天盖地全是开会的场面,哪个频道都是如此,起先以为遥控器坏了,后来才发现不是它的错。但这些开会的场面也没白看,多看几眼后,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从小被迫观看领导做报告的会议场面,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终于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领导们的全部工作就是装模作样、正襟危坐地开会。我们之所以普遍缺乏对领导和对开会的尊重,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应该可以追朔到这些痛苦的童年记忆。

当然在自己也开了很多会之后的今天,我知道了一个会不仅仅是一个会,一个会的背后有很多准备,直接的比如制定议程、准备PPT、讲稿,间接的比如完成和了解会上要讨论的工作。但电视台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热衷于让我们观摩领导开会的场面,却绝不透露他们从事其他工作的场面,以至于我们竟忘记了领导们每天有操不完的心,忘记了他们的工作其实很辛苦,实在令人遗憾。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向有关部门提个意见,改变新闻联播的形式,以更有效地树立国家领导人的高大形象,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维立 回复 悄悄话 楼下折光网友说的也很有道理,最后两段确实跟前面的内容有些缺乏连贯性。也想过是不是要删掉,但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想法,还没有听别人说过,也算是深挖我们中国人的某些思维习惯(比如像Yangtsz说的,“也许因此中国孩子关于领导能力的理解就是坐在台上发号施令”)的文化根源吧,又和开会有关,敝帚自珍,就留下了。
维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大家阅读和评论。你们觉得有道理就好 :-)。

回复 'Yangtsz' 的评论 : 非常同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看到那篇“摆姿势”的文章就特别反感。可惜那样的文章好像还很有市场……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真有本事的人,人家开会就怕你不能到场,都指望你出主意,定方案呢。哪有功夫演戏。没本事,说不清,浪费会议时间的人,大家心里一本账。愈演愈糟。话说印度工程师,把握重点,认清方向,沟通计划的能力还是普遍比较高的。中国工程师善于产生具体方案。最后关于中国领导人的形象描述很有趣。也许因此中国孩子关于领导能力的理解就是坐在台上发号施令。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真有本事
Ldad 回复 悄悄话 前面的有道理,后面的也很有道理!
折光 回复 悄悄话 前面说的好有道理,临了画风突变。。。
雪花飘 回复 悄悄话 有道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