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毕业前一个月就到饭店上班了。第一天站前台, 觉得脸上挂不住。我另两位同学也一样。以前都在念书, 从没接触过社会, 更没干过服务员, 都觉得跌份。按这几天的流行语是孔乙己的长衫脱不下来。几天后就好了, 一年半后那两位乐开了花。进银行的年终奖过万, 进商场的年终发了辆夏利。我的工作单位虽然没这么好, 但我挺受领导赏识的, 在前台一个月就把我叫进办公室了, 先是写各种发言稿, ‘认真学习某某同志的讲话精神, 深入贯彻, 真抓实干, 灵活运用, 达到了借鸡下蛋的目的…’其实就写了两个月, 但我直到今天都记得。
然后就让我给客房预订设计小程序, 算是学以致用了, 虽然用到的只是皮毛。领导特喜欢我, 因为我是那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毕业生, 觉得是个人才,应当重用。同事们对我也很好, 大多和我同龄或比我小几岁, 职业高中一毕业就来了。和他们在一起时感觉是众星捧月。他们景仰我这个学历, 自嘲不是读书的料, 可是从心底里向往知识文化。这些人真挺朴实的, 也开朗健谈, 全是北京人, 一个比一个能侃。那时候不像现在, 北京的宾馆服务员还有工厂工人都是北京人自己在做。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和我出身不一样的人群, 世代生长于北京南城胡同的群体。热情, 与人交往几乎没有保留, 能侃, 全是段子手, 跟说相声似的, 我们经理就是一刘宝瑞的翻版。那份工作我干了一年, 现在回忆起来就是在各种颜色的段子里过了一年, 整天被逗的开怀大笑。吃的也好。一天四顿饭, 都特好吃, 夜宵那顿尤其香。
我做的预订表在我看来很低级, 在他们看来简直不得了了, 演示的时候经理都看傻了, 其实就是个lotus123, 是我从同学的同事那里拷来的盗版, 前面再加几句把可执行程序自动调起来。做之前经理给我找来一台不知道哪里淘汰下来的计算机, 286, 满怀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我, 我到处打听谁有盗版软件。同学都工作了事就好办了, 很快给我介绍个在中关村某电子研究所的三产里干活的朋友, 让我晚上去她家里拷。那又是与我生长环境迥然不同的去处。狭窄逼仄的简易楼, 公用水房厕所, 污水横流, 楼道里垫着破砖头否则只能淌着臭水过去。没有厨房, 也没暖气, 本来就昏暗狭窄的楼道塞了煤炉子, 熏的墙壁又脏又黑。每户的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 就这么小竟然还有两家合住的。同学的同事比我大几岁, 给我拷软件, 丈夫在旁边用一个小电磁炉煮面条, 切点白菜丝放里面, 就是俩人的晚饭。 这就是最高学府里的精英的生活状况啊, 我的天, 难怪这群人在当时是出国的主体。妻子给我拷东西的同时就在跟国外的大学联系,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email, 94年的深秋。两夫妇都是外地的, 典型的知识分子做派, 斯文, 寡语, 微笑, 面色苍白。在中关村, 这样的高学历年轻人大把, 毕业于理工科高等院校, 进电子所科研所, 老家外地, 所里分配半间宿舍, 清贫, 无前途, 整天琢磨出国。今天奋斗在美国各条战线上的老中技术大牛们, 就是这批人吧。10年后网上陆续出现替他们惋惜的声音, "当初要是不走, 现在也是马云第二张朝阳第三了。就算没成功, 忍耐几年所里也分新房了, 象征性的交点钱买下来, 现在的房价翻了多少倍了…祖国经济腾飞, 多少好时机都错过了…" 当初要是不走, 那破筒子楼你住去啊? 的确, 祖国经济是腾飞了, 可也是10年以后的事了, 10年不是年么? 而且那是人生中最黄金的10年, 就在散发着下水道阴沟的臭味中度过, 以后房子升值多少倍才补偿的过来?
说实话房子是我出国的第一原因。我觉得太不值。北京的居住条件太差。直到今天, 我也觉得没法和国外比。每平米10万的房, 塔楼, 30年房龄, 墙壁旧的往下掉渣, 楼道本来就窄, 家家户户还把闲置的家什推在门边, 上面蒙块破塑料, 风一刮好几层黄土, 人在楼道里穿行都得侧着身。每户一个防盗铁栅栏门, 门外的电缆盒电表盒脏的看不见本来面目, 沾着黑泥的蜘蛛丝在风沙中乱舞。门上地上楼道墙壁上, 隔几天就被贴一堆小广告。再看外面, 家家窗外挂一个脏兮兮的空调, 外墙也是斑驳不堪墙皮脱落。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住宅楼老旧的速度特别快。刚建成时还好, 过几年就不能看了, 大概是因为风沙太大, 什么东西长期暴露在沙尘里都老的快, 不好维护。就这房你想买的话按建筑面积交钱, 公摊面积就算5平米也要多付50万, 你爱买不买, 晚了抢不着。
98年时我第一次走入商品房售楼处, 位于西三环以里的一个盘, 马上要封顶了, 三座高层楼, 我还记得叫半月园, 问询时就剩户型及朝向最差的一套了, 其余两百多套在还是图纸时就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包了, 分给内部职工。这套唯一的商品房6000一平米, 我当时的月工资5000。六千的价在当时算贵的, 因为那地段好, 附近有燕京八景'蓟门烟树', 还有元大都遗址(一个小土堆), 还有条水沟(味道很感人)。那年还去过另一楼盘在东三环的, 呼家楼原国棉三厂对面, 4400一平米。在北京买新房, 无论哪个都是土坯房, 至今如此。买了不能住, 墙都是灰水泥, 你还要再花几万到几十万装修。对于没房子分的人, 象我, 这个价格已经是天价了, 即使我在当时算高收入工薪族。最大的的指望是等拆迁, 如果你祖上有破平房的话。不破的平房拆不了, 属于旧胡同保护, 你要是有那个的话至今也会住在里面, 居住条件更差, 公共厕所, 不是从小习惯了的上不了那个, 见了就吐。你还别看不上, 这种平房更贵, 多少年前就超过十万一平米了。
现在看来我们70后算是赶上好时代了。99年之前的北京, 三环外已是城乡结合处, 那里新房价格也就3500到4500, 一套小户型30万能拿下。银行要求首付至少35%, 像我这样工作没几年的自然是找父母, 榨干他们的存款然后自己月供, 还是有可能实现有房梦想的。80后就没这么幸运了。收入和房价差距太大, 反而让他们断了靠自己的雄心。我所有80后的亲戚都全部靠家里。女孩嫁个公婆给备好婚房的, 婆家穷的话日子就很惨, 租的房都很远, 单程两小时, 下班到家累的说不出话, 还经常突然被房东通知搬家。 也有不租房和父母同住的, 两代人相处很难融洽, 老是爆发口角。男孩更惨,有的至今娶不上媳妇, 因为没房。80后的父母有本事给儿子弄套婚房的其实并不多, 绝大部分是靠拆迁, 但拆迁是要等的, 不知何时拆到你头上, 等那时你媳妇可能早受不了跑了。从80后这一代起, 北京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单纯靠自己实力供房的了。想结婚家里先要给你准备好房, 是全社会的共识, 根本不觉得这算啃老。而70后在步入结婚期时, 很多还是挺有雄心壮志的。我一个闺蜜结婚前, 公公就给他们小两口全额买了套新房, 28万,靠近北四环。闺蜜双方都出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97年找她玩的时候她正在准备GRE, 新婚丈夫已经走了。两人还都是在读研究生。问她为何要出国, 她说美国好混, 先留学, 工作后办绿卡,很快就能有车有房, 我说你现在也有车有房, 她说不是自己奋斗来的。这个想法在当时那代年轻人中很普遍, 就是到老了回头看, 自己那点家底, 每一分都是自己挣来的, 有成就感。所以那时出国人特别多, 国外房价和收入还成比例, 实现有车有房的梦想比国内容易得多。闺蜜还说出国的路有很多条, 像她这样考托考G是最笨的一条。她所指的其他路, 就是从95年逐渐火起来的独立移民, 目的地是澳洲或加拿大, 俗称技术移民, 对于工作了几年的普通人, GRE考不了高分又想出国的, 这是条吸引人的路。那时这类技术移民的条件简直太宽了。只要大专及以上毕业, 电大夜大函授都算, 工作一年以上, 不懂英语也行, 与我同时期去香港领事馆面试的, 好几个竟然都是全程说中文就通过了的。有的移民官在和申请人用中文聊过以后, 给你一张纸上面是段英文, 让你说里面写的什么, 有的连这个都省了。后来证明这么宽松的接纳条件是害人, 而闺蜜所说的走最笨的那条路的人, 反而是出国后悔指数最小的群体。
90年代末出国的, 不再象前辈那样怀揣几十美元闯天下了。下飞机第二天就跑餐馆里洗碗, 这种故事到我们出国时已经不多了。去美国留学的很多都象闺蜜那样,在国内时物质上并不匮乏, 父母条件都还行, 出国也舍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 但他们很少后悔, 因为他们在国内几乎没工作过, 所以无从比较, 对美国的认同感较高。独立移民可不一样了。移民时几乎都是单位的骨干, 事业刚起步, 工作已能带来一定的成就感, 同时也带来了交往圈和人脉。舍弃掉这些, 这批人出国后适应能力远不如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 要是年龄30+, 英语再差点, 更是苦不堪言。这种苦主要是精神上的。这个群体是出国后最容易后悔的, 而其中来自于体制内或者国字头企业的, 就更后悔, 你要再是个男的, 就更是悔上加悔。
不知道移民澳洲的, 那些年到加拿大的有太多人成了'怨妇', 整日怨这个怨那个, 怨移民中介是人贩子把加拿大描述的太好,自己是无辜小白兔上当受骗, 怨老婆没脑子又虚荣非要和人攀比出国, 怨加拿大太落后比不上国内处处不顺眼, 怨着怨着就变成了恨,恨着恨着就把整个西方都恨上了。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难道还能承认是自己没本事么? 这些怨恨在我看来大多无理, 只有一条说对了, 就是恨加拿大的移民条件太松了, 来了以后适应不了, 简直是不负责任。加拿大在做了多年冤大头后, 终于意识到移民政策出问题了, 2010年左右联邦修改了移民法, 直接发移民纸的被大幅缩减。 没在加拿大生活过一天就空降移民的, 从此很少见了。我就是这种。大幅增加非移民签证。旅游签, 学签, 工签还是陪读签, 反正不让你一步到位, 你得先在加拿大过上几年再说。几年后你再提交的移民申请, 才说明是你考虑成熟的结果。实际上这就是效仿美国的做法了。尤其是以留学身份来的, 毕业后进入快速通道移民很容易。在这里接受的高等教育, 你无论语言技能还是对加拿大的认知都已达标, 这么做对双方都好。加拿大赚了高昂的学费, 还省了一大笔对新移民的英语培训开支, 你也省点抱怨的口水。至于你留学期间开着兰博基尼草NMB 这里的自由民主, who cares. 只要你该交的银子一分不少。 最好喊破了喉咙, 那样你还要奉上高额医药费, 非移民没有公费医疗。更欢迎高消费, 又赚你一大笔高档消费品税。
我这样空降兵移民的, 比现在这种要艰苦很多。一夕之间乾坤大转移, 适应起来特别难。我算快的, 那也好长时间找不着北。快是因为移民前已在外企做了几年, 语言不太差, 能说得出成句的话。我在饭店干了一年就跳槽了, 走时领导挽留了许久。可我的志向一直是外企, 因为收入高。那时北京的外企用人必须通过猎头中介, 名叫外企服务总公司 FESCO招聘的。你先要通过它的英语考试, 然后等待, 他有合适的位置就把你塞进某外企里。我第一次考差30分, 第二次差1.5分, 中介来电话说如果我交两千块钱的话, 就算我合格了, 反正差的不多。 我没钱。第三次终于考过了。又等了两个月, 把我推荐到一家美国公司, 是做IBM, 惠普和Oracle的代理, 包括售前售后服务和用户培训, 地点在建国门外的国贸大厦, 公司租了一个高层, 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那份工我干了九个月。
北京国贸的双子大厦是世贸在中国的分部, 总部就是纽约911失去的那个, 所以外观是仿纽约建的, 在当时是中国最高档的甲级写字楼, 设施豪华, 每平方米的租金和香港中环比肩。开设在这里的公司都是国际知名大企业在北京的分部, 老外特多, 所以里面为老外服务的店也多。我第一次的玛奇朵, 第一次的巨臭蓝纹奶酪, 第一次的Chanel Nº 5 , 都是在办公室楼下的二层尝试的。那是物欲横流的所在。白领成群衣香鬓影, 一块奶油蛋糕是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我当时和中介谈妥的价钱是月收入1800, 年入14个月, 包每天的早餐和午餐, 每年置装费3500, 年假五天, 干满两年后涨到10天,其他什么都没有了。就这个收入, 我当时月月光, 还一分不交父母。从我工作起直到出国时每月五千, 都是月光, 不知道钱花哪去了。
那份工我做的极不开心。费了这么大劲才挤进门, 本来是踌躇满志的。可是很快发现自己不受经理的待见。离开段子手营造的热络, 忽然掉入冷冰冰的办公环境, 同事之间不会多说一句与工作无关的话, 感觉特别难受, 虽然那环境很豪华。这种反差可能就是许多加拿大新移民刚来时的感受。国内的工作环境就象我第一份工, 亲亲热热的大家庭, 上班随便聊, 话题无禁忌, 随便开玩笑, 还有工会人事部大姐大叔时不常的来关心一下你的生活, 调解调解你的家庭矛盾。国外的环境就象我第二份工, 人情冷漠, 凡是公事公办, 感觉被抛弃。所以我很能理解与我同时期的新移民的怨气。
我当年来北美,初衷是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是否长久呆下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