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电视剧《鹤唳华亭》剧情分析(十三)

(2020-01-31 10:51:07) 下一个

第16集是男主少有的高光时刻,可惜还给删了。舅舅战死沙场以后的情节也是男主连续的高光阶段,与16集的命运一样,全给删干净了。这些被删的剧情突出表现了男主角的品质和为人。这个人物实际上寄托了作者的价值观,她通过男主角在遇到这些特定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向读者传递她理想中的政治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惨遭腰斩,于是自始至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个遇事胆小,哭哭啼啼没本事连人都不敢杀的懦夫。

这一集的戏剧冲突达到本剧前期第一个高潮,所有主配角龙套都登场了。皇帝在离开行宫前,终于搞清楚了那份转载了机密信息的报纸不是太子授意干的,二人好不容易冰释前嫌。在皇城正门丹凤门的城楼上还有说有笑,皇帝表示可以接受太子与陆英联姻,这时候白粥大人出现,向皇帝禀报陆英带领一大帮御史冲撞廷试大典。

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明清两代通常在保和殿举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所以每次都搞的如同祭祀典礼。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现为国家求栋梁、求贤若渴的心意,对于科考的形式、对考生的待遇,都是很重视的。尤其最后这一考,在神圣的三大殿举行,皇帝亲自出题,从头到尾坐你前面,每份交上来的考卷他都当场过目,打分,最后由皇帝本人当场点出前三名,这套形式是古代读书人的终级向往。有资格进入廷试级别的考生,不管考成什么样都注定有官做了,就是官大还是官小、京官还是地方官的区别。这点剧里也有体现。皇帝在丹凤楼上和太子说到顾逢恩,等考完了一起吃个家常饭,然后说道,甭管考成什么样,大小是入仕了。

剧里不符合历史的是,廷试是要由皇帝主持的。他要在考场里。而剧中他只说了句"考试时间还没到,咱们先上城楼上看看",没一会儿白粥就来报告御史冲撞了廷试,说明考试在皇帝不到场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这个设定是错的,很明显是为了剧情需要而改动了真实历史。

白粥大人在御史台里安插了自己人,这应是好几年前的部署。在皇帝逾礼赏赐齐王的消息传来时,御史台就跟炸锅一样想去告皇帝的状,这个倒是符合明代历史上那些'刚直不阿''的御史特征。首领陆英犹豫不决。因为这种御史台全体进谏并不多见,学名叫'伏阕',字面上理解就是趴在宫门下的意思。唐宋明清都出现过很多次大规模伏阕的,只有明代中期有两次下场比较惨。因为那时起皇帝和文官关系开始破裂,彼此剑拔弩张。虽然御史和各部言官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意见,但你其实最好单打独斗。你要一本一本的进谏,皇帝还能以为你是在给他提意见。你全体出动整齐划一,马蜂窝一样扑到宫门口,又哭又喊非要皇帝听你的,不听就不行就不行,一整天不吃不喝的嚎,那就不是进谏而是要挟君主了。明代两次最大规模的廷杖都是这么来的。正德那次是台谏官阻止他出京打仗,140多名官员在左顺门外'伏阕',跪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没晕倒的领取惊喜纪念廷杖。王守仁就在这群言官里,挨了30杖,那时他还很年轻;嘉靖那次是114名言官'伏阕',也是全部廷杖,当场打死17个,抬回家去过两天死了十几个,嘉靖还没解气,对带头闹事的几个又打了第二抡,当场又打死几个。

伏阕,说白了就是抗议示威,一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优良传统(好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因为读书人被教导着先天下知忧而忧,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他们自动具备责任感。宋代就有几次大规模的太学生伏阕,几百上千的学生聚集在皇宫门口,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要求皇帝采纳。直到清末引发社会变革的公车上书,都是这一传统的体现,伏阕的主体有时候是学生,有时是政府专门从事舆论导向的言官和风宪官。绝大部分时候,抗议者所表达的主张都是会被和平安抚的,就是皇帝要出来温言劝说,表示民意不可违背,自己要怎么怎么改革。暴力镇压是很少见的情况。嘉靖在廷杖百官之前,也出面温言劝大家离去了三回,每回都被顶了回来,百官哭嚎的还都更厉害,让嘉靖恍惚觉得自己做了鬼。本剧里陆英犹豫的理由是"伏阕涉嫌要君",说明他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所以他要等被他派去望风的人回来告诉他皇帝和太子这对cp倒底和好了没有,如果皇帝继续动摇储君地位,他再带人伏阕。可是他派去望风的人眼神不好,没看到皇帝和太子已经其乐融融地一起乘车回来了,于是决定行动。可即使这样,行动之前陆英的头脑也很清醒,要求抗议的人保持抗议宗旨,是'谏议齐王之藩',绝不能提任何关于太子的话。陆英定的这个宗旨特别得体,因为那就是御史该做该说的。齐王不去之藩本身就违反了国家制度,御史就此怎样发表反对声音都是应该的。并且虽然没提到太子,但只要对齐王之藩这件事进行猛烈攻击,就是帮了太子的忙。

在此之前白粥安在御史台的亲信陈九思已经把他要伏阕的意图报告给了白粥,白粥授意礼部的小办事员上报礼部首长,说试卷被老鼠咬坏了,让皇帝从新出一份考题,如此成功地拖延了考试时间,使得陆英他们的伏阕和廷试在同一时间发生了。

但即使是这样,伏阕的人依然伏阕,考试的学生依然考试,还是不能汇集到一起去。根据流出的剧本和拍摄花絮,这里的情节是御史台的官们来到宫门下,才发现考试还没有开始,可是陈九思突然带头猛喊”齐王要动摇东宫,太子冤枉”,陆英反应过来中计了,想堵住陈九思的口,已经来不及,整个御史台的官员都被带了节奏,群情激愤地跟着一起抗议呐喊。宋明两代的文官们特别爱干这种事。嘉靖大礼议那次就特别明显。百官在左顺门嚎哭,最后都知道嘉靖火了派太监记他们的名字以备秋后算帐,竟然在太监记名时踊跃报名,不仅报自己的名,还把没来抗议的同僚名字也给报上了,就为了挨这顿廷杖。打的越惨越好,越惨越说明自己的大忠大勇,家国大义无上荣耀。说好听点这是有气节,为心中信仰不畏帝王强权,名垂青史;说不好听那就是200年前贾宝玉总结的国贼禄蠹,"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这时候齐王在白粥的安排下,跑到考场里煽动造反,说御史在陆英的带领下谋大逆,陆文普坐不住了,扔下笔冲出去救父亲,齐王继续煽动学生情绪,直接骂众人的老师兼精神领袖卢世瑜乃大奸大恶(不知道有没有用上经典术语'一小撮'),然后攻击学生们都被卢世瑜教坏了,全站在太子一方行谋逆之事。正考试的顾逢恩把砚台砸在齐王脸上,众考生被齐王的傲慢激怒,考场乱做一团,闹事开始,滋事成功。李白粥登上城楼,向皇帝汇报陆英带领御史抗议示威,为太子讨说法,还冲了廷试(这段演了),皇帝大怒,立即怀疑是卢世瑜在背后指使,御史台言官和学生们闹事。太子替他老师争辩,要求去现场同学生对话,可是皇帝已经认定了他们沆韰一气,下令控鹤卫将罢考的学生逐一记下名字,施行抓捕,武力清场(想起什么了么?)。一旦大规模流血冲突发生,事态就不可挽回,白粥大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他设计的这个冲突升级的过程很巧妙。宗旨是越乱越好,性质越恶劣越好,皇帝的危机感越强烈越好。本来御史台的抗议诉求仅仅只是齐王之藩,学生们都在考试连抗议的影都没有,中书令神机妙算一抄作,两股不相干的力量竟然汇集到了一起,事态急速升级,性质也有了根本转变:学生和御史(公知)合在一起抗议第一把手的统治,声援他的接班人,发生的地点还是首都的心脏,某城楼前的广场(象不象?)。专制是没有安全感的体制,任何一个最高专制者都不会容忍挑战他位子的抗议者出现,因为在他眼里,不管你的政治诉求是什么,他都会在一瞬间联想到你是要赶他下台。一旦这个恐惧出现,不惜代价的维稳就成了必然选择。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听起来高大上,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是皇帝的职责,实则减轻他个人的一点焦虑。因为抗议者都是文弱读书人,手无寸铁,而皇帝这边拥有碾压式的暴力机器,所以你要指责是抗议者那方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实在没说服力。所以古代统治者遇到民众的和平抗议,就是伏阕,没有一个是派军队镇压的,基本都是和平安抚,哪怕这个抗议让他有下台的恐惧,可他更恐惧被写进史书里,留下百世骂名。仅有的两个最终动用暴力(廷杖)的皇帝,就是这个下场。

剧中的这个皇帝命令禁卫军大规模抓捕闹事的学生和公知,已经到了流血冲突的边缘,真要执行起来,稍微一个擦枪走火,抗议者的血就要洒在宫门广场上,给这个国家留下永久的疮疤。太子此时已被暴怒的皇帝捆了起来,听到皇帝发布清场命令后,不顾一切挣脱束缚,在城楼上出面对学生喊话(想想当初是谁出面对学生喊话的,只不过是在城楼前不是在城楼上),太子对学生喊,皇帝体察你们的爱国心,保证不秋后算帐,然后把腰上的鱼符扔给顾逢恩,让他带领学生们从东华门退出广场(东华门!),但其实他是假传圣旨,而且还是当着皇帝的面,等于公然挑战皇权。结果当然就是被严肃处理喽,解下玉带,冠冕和外衣,装入囚车去守灵(这点演了),不出意外的话就是软禁终生,和那位的下场一样。

太子的囚车往外走时遇到了来死谏的卢尚书,后面这些就都演了。卢世瑜发表了一段长达四分钟的演说(其实也给删了几句),中心思想是学生们都是无辜的,一切都是他主使。学生们不仅无辜,而且干净,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更是普通老百姓效仿的榜样(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圣天子今日保护者,天下读书人,代天子布王风德化于海内),你做统治者的,杀他们很容易,容忍他们发出逆耳的声音才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肚量胸襟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不易,有不为亦难);善待知识精英,才能真正做到长治久安(誓使宇内澄清,天下太平,使老有养,幼有恃,父母慈,子女孝,君王检,臣子恭,使我朝恩泽传承百世,使我朝臣民万代感恩)。

这段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突出所表达的就是秩序二字,是古代的统治基础。卢世瑜就在众人眼皮底下壮烈牺牲,皇帝才一下子冷静下来,感觉到事态扩大了,小半个朝庭和天下读书人的种子都在广场上,也感觉出自己被当枪使了,收回了囚禁太子的命令,对于抗议者,保证不秋后算帐,只抓了带头的陆英父子,顾逢恩关进宗正寺(很快释放出来,但是取消了他的入仕前程)。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太子这个人物所寄托的作者理想。上位者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谁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谁都将下位者当成一个冰冷的数字,谁都拿百姓当斗争的工具。而作者的希望或者企盼很简单,就是在你们斗的死去活来时,能有那么一位稍微珍惜一点民众生命的,稍微残存一点悲悯之心的,替老百姓争取点活着的权利,少流点血而已。因为上位者一个意念,一个选择,就是成千上万的民众的生死。还是那句话,对金字塔顶上的人来说,下面都只是个数字。死一百和死一万,都只是数字;对下面每个个体来说,那绝不是个数字,而是你的血,你的命。作者是希望在体制内出现这么一个上位者,哪怕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也真切的为老百姓做点事,为这个国家能走上好的前途出一份力。这在她编的剧和写的小说里实现了。在现实里…其实也有,再过一两百年,再看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吧。因为目前来看,他们还都被认定为loser,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支配下的贼。他们自己选择了失败,至于他的这个选择是不是救了几个普通民众,没人知道。所以他的失败自然就被认定为是他自己能力不行的结果,遭到被他救下的民众的讥讽嘲笑,是必然。

这个黑色幽默竟然也鲜活地呈现在观众身上。这剧拍摄是在两年前,那时哪里有什么'深圳以南事件',即便是31年前,那时的作者还在穿开裆裤。上面此地无银三百两过度反应,非要把这段戏删了,生怕别人不往那处想,底下看戏的是受害者,不怨剪刀手剥夺你的权利,反而怨'深圳以南'害他看不了完整的戏。思想混乱到这种地步,令人叹息。所谓瑞典首都症状,骂你敢骂的,恨你敢恨的,爱上你不敢恨的不敢怨的,爱戴拥护那个对你最狠毒的。这个剧的观众里真不乏这样的人。一边觉得剧好,替他们这样的下位者说出心声,一边自动站在成王败寇理论里那个王者胜者的角度骂下位者。他赞美的这个剧,不正是批判这个混帐理论的么。看剧的时候把自己自动带入为顾陆那样的学生,看完剧立即骂正在抗议的学生蟑螂,一点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的。就真以为只要紧跟上位者保持一致,自己就永不会成为别人口中轻蔑的蟑螂或者瘟疫么?

这剧后面的未遂造反戏更是被删的了无踪影。心魔至于这么大么。那十几集戏据说是在敦煌实地拍摄的,剧组给冻成狗,顾逢恩自杀前那场戏演员流出的泪都给冻住了。不过这两年惨遭剪刀手的剧何止一二,18年那个如懿传,我瞄了两眼香妃的戏,我喜欢那演员。结果是穿着某西北民族服装的香香公主的随从侍女们的对话情节都给剪了,搞的出场人物特别秃勿,剧情莫名其妙的很。这么做不是适得其反么,哪个观众看到删剪痕迹这么重的时候不会产生疑问呢,生怕观众不往那处想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蕉叶覆鹿 回复 悄悄话 赵紫阳也的确担得起担得起“小怯而大勇”的评价。您这个系列写得很棒,请问还会更新吗?
兰天白云绿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ewflower' 的评论 : 出来了:别云间。 是鹤唳华庭被删的剧情
newflower 回复 悄悄话 还是念念不忘。哪有未删的完整版呢?
newflower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三遍剧。现在看了你的剧评才知道这剧比我想得还要好。很珍贵!
withbighope 回复 悄悄话 大才女这的太好了。心中久久怅然。如今读书人代天下言的勇气又有多少呢?想想已然温和的方方。只妄想有一日能再见华夏风骨。
晚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自娱自乐而已。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晚妆大才女,此剧已经剧终多日,你还在以做学问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写剧评,佩服佩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