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剧情分析(五)

(2019-12-06 12:49:31) 下一个

古代元服冠礼耗时很长,不是给你戴顶帽子就完了的。被加冠的人先要祭拜天地祖先,这个就要大半个时辰,剧里简化成一个镜头,太子在离皇帝很远的一个高坛上祭拜。这么长时间足够吴宫女拿着檄文偷跑到宫墙上了。齐王在去庆典之前还与她私会了一面,用一块带字的丝帛给她擦汗,这些都被张尚服偷偷看在眼里,然后齐王去参加典礼,吴氏去宫墙边,找到事先约好的钥匙,打开丹凤楼的门上楼。这之前有过几个镜头,守宫墙的卫兵事先清场,检查门楼上的一圈宫墙,确保没人后,把通往阙楼的门都锁住。卫兵们站在楼下挨着墙根守卫。阙楼墙上都不能有卫兵,因为遇有大典,任何持械者都不许站的比皇帝高,否则肯尼迪式的刺杀太容易了。这也是符合古代守卫制度的。而私通宫门守卫里应外合,历史上也真实发生过,最著名的就是李世民玄武门政变。这个剧有太多小情节可以在史书上找到原型,看着看着就会心一笑:这不是那谁么。

太子祭完,登上皇帝所在的高坛,开始加冠。这里也简化了。古人要加三个冠的。一加折上巾,二加皮弁冠,三加衮冕。每一次戴上某种帽子,相应要换上某种衣服,众人咏颂一番,然后摘下,戴另一种帽子,换另一种衣服,众人咏颂一番…如此反复三回。这里一上来就加最后一种了。太子在被戴上衮冕之前,突然叫停,说大家都往阙楼那边看,齐王特别为我准备了贺礼。齐王一怔。这个表情,说明太子的举动出乎了他的预料,也表明他立即判断出张氏泄密了。然后众人举头,看到的是张尚服从阙楼上坠了下来,随身还飘落一块带字的丝帛。太子立马傻眼,齐王是'一切尽在我掌握中'的微笑。

带字的丝帛被呈上来给众人看,上面写的是"我是先皇后的旧宫人,太子要在冠礼上诬蔑齐王,我知道这个阴谋以后左右为难,作为先皇后的旧宫人我不能对不起她的儿子,所以不该揭发,但看着他迫害兄弟又过不了内心公道这关,所以只得自杀。"

中书令,也是齐王的岳父立即上前,不给对手喘息机会:“简直是骇人听闻,居然利用先皇后的旧宫人,陷害手足。要不是此人还有一线良知,后果不堪设想。我作为宰相,质疑储君德行,难堪国本之位。”然后他这一派的大臣就随声附和,明显是要坐实太子陷害手足。

白粥大人真是神助攻。这双簧假的不能再假了。一看就是提前商量好的。

另一派太子党的领导卢世瑜反驳,这事不合情理。的确不合情理。太子再蠢也不会在自己好不容易盼来的成人礼上让人攻讦齐王,自己砸自己的场。这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可如果皇帝就是偏向大儿子,就是要当两岁小孩,你还真一点办法没有,除非你有证据和证人,证明这一切与我无关,是别人栽赃。所以太子的反应极快,在卢世瑜和中书令打嘴仗的时候,就叫他表哥顾逢恩上宫墙上找,可惜去晚了一步,上面没人。在这之前剧里给出了张尚服是怎么坠楼的。她一直尾随着吴,跟着吴上楼后上前阻止她抛檄文,不想对方反手就把她推下去了,吴接着丢下那块带字的丝帛。

做完这些,吴拿着卷轴逃离现场,墙根下齐王预先派去接应的人告诉她,齐王让她赶快把卷轴毁掉。我认为这里是个小BUG。根据前面齐王的表情,他判断出张氏泄密,再根据太子说请大家看阙楼大哥给我准备了一份贺礼,他不傻,马上进一步推断出那卷轴已被太子换成一篇贺词,那么当务之急是销赃,不能让太子的这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否则往上一追踪,别人就知道他先陷害太子的了。至此剧情也合理。不合理的是,他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销赃的命令偷偷传达下去的呢。当时他也站在高坛上,身边没有心腹。

不过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倒是一下反应过来齐王的真正意图,他要抛出的根本不是什么檄文,那就是个引诱张尚服上楼的道具,他要抛的是张这个人,要用她'死谏'的现场攻讦太子。这就解释了前面的疑问:张如果就是替齐王保密,这剧该怎么往下演。看到这里会知道,不管张怎么选择,对齐王来说都是无害的。张说与不说,都在齐王的算计之中。太子不知情,就是傻乎乎地去加冠呗,张一样地被自杀。因为张听来的秘谋,是'某个宫女会从墙上抛下对太子不利的檄文',她告诉太子这个,太子最多能做的也只能是派人赶快拦截某个手里有卷轴的宫女不让她上楼,可他都不知道那人是谁,会从哪条路到达,更糟的是通往阙楼的守卫,不是他太子的兵。所以这个引诱张自己到楼上被自杀现场的诱饵,是怎么都会形成的。太子不会预先想到张被自杀,因为张本人也没想到。

但是随即更多的疑问就来了:你怎么知道张尚服就一定会尾随着吴宫人上楼呢?如果她不这么做,齐王的计划不就落空了么?于是又一遍'编剧安排情节太刻意了吧,我智商比她高很多的吧'的沾沾自喜。

此时镜头给了几个回闪,是吴宫人和齐王在库房密谋时,门外掠过张的身影,吴宫人和齐王相对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表明他们早就等着张前来偷听,再往前脑补,那个拿错了的金带,都是吴故意拿错的,只为引诱张到库房来换,让她听到他们的密谋。

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张尚服就一定会一路跟到高楼上吧。

这边典礼现场,太子没找着证据无法自证清白,但是假如皇帝信任怜惜他,是可以把这个小插曲忽略不计的,让司法部调查,冠礼继续进行就是了。可皇帝没这么做,相反下令先取消(没准心里还想,又可以拿它做一笔交易了),太子特别失望,又一次在心里证实'老爹就是不爱我'。通过后面剧情来看,他对皇帝有看法,并非无理取闹。皇帝对于太子,一直使用有罪推论--坏事发生了肯定是太子干的,除非他拿出证明自己无辜的证据。而对齐王,使用无罪推论--坏事发生了肯定是别人诬陷他,除非别人拿出铁证如山的证据。这个在后边的几个事件里会表现的越来越清楚。

突然卫兵又跑来,说坠楼之人没死,太子立马又来了精神,再一次恳求皇帝让人去调查(因为他有证人了)。皇帝还是不干。然后众人离开现场,皇帝把俩儿子叫过来询问。这一段拍的很精彩,语言上刀光剑影杀气逼人。父子三人来回机锋,话里有话,值得玩味。镜头切入点是从皇帝背后拉进的,完整地展示了坐榻背靠的屏风 ,竟然是南宋陈容的《云龙图》,真品现藏中国美术馆。

太子先发话"在典礼开始前,张尚服就告诉我有个宫人会从阙楼上抛下个卷轴,上面是攻击我背母不孝的话。这个卷轴是齐王写的,目的是搅乱我的冠礼。"

皇帝问:"你为何不事先告诉我?"(你这个当儿子的就这么不信任你老爹?从后面情节看,太子不信任他还真是有充足理由。另外这个男主做事的风格也属于后发型的。没把握的时候隐忍不动声色,谋而后动。)

齐王开口:"这都是因为我不去封地的缘故才搞出这么多事来。爹,你就让我离京吧。"(给太子上眼药。我不去封地你就诬陷我,坐实太子诬陷)

太子马上说:"大哥不要走,留下来,我身上已经背了不少罪名了,不想再背上不友兄弟残害手足这一条,等找到轴子再说吧"。(识破伎俩,你要走可以,等我找到物证,别想诬陷我)

齐王:"我想走是因为想顾全你我的君臣之义,我如果真的诬陷你,愿受天诛"

话音未落,太子怼的极快:"上有君父下有三司,何劳天诛?"

皇帝:"找到东西,该吵再吵,当诛再诛。"(你俩别打嘴炮了,等找到东西再来)

与此同时吴宫女正躲在库房里打火石,企图烧掉她手里的卷轴。外面是顾逢恩在砸门。库房是易燃区平时不准有明火,蜡烛什么的都是禁止的。所以吴费好大工夫才打着了火,此时女官首领姜尚宫赶到,说圣旨命她来搜,你可以走了。姜尚宫是齐王生母赵贵妃的手下,她没假传圣旨,的确是皇帝派她去找证据的。所以很明显,皇帝是要袒护齐王的。

姜尚宫自然是没找到证据,回去给皇帝负命,她一进门太子脸色就变了。"爹你明知道姜是对方阵营的人,你却让她去!所以我刚才的话,你不会相信了对吗?"(你这也太偏心了!连掩饰都懒的做了!)

皇帝:你没有人证物证,凭几句话就想让我相信?让天下人相信?让三法司何用?(我相信没用,要天下人相信才行)

太子:你刚问我为什么事先不告诉你,我就是害怕会变成这样,如果张氏醒不过来,你会怎么处置我?(我为什么要提前告诉你齐王意图陷害我呢?提前告诉你让你好有时间配合齐王抹掉对我有利的证据?就象现在这样。如果张氏真的当场毙命,我百口莫辩,你想怎么为难我就怎么为难我。)

皇帝:甩袖子准备走人(心虚了)

太子:就算你不处置我,朝廷也不会放过我,那个时候你会像保全老大一样保全我吗?那道讨伐的檄文,如果我没有事先声明,就当着天下人的面抛下去,千夫所指,群起攻讦的时候,你还会认为有罪的是我吗?(两个孩子起争执的时候你从来都是牺牲我保全他的。可你这么做真的不觉得亏心么?当我被你抛出去当牺牲品被所有人咒骂的时候,你看着那个场面你就没有一丝愧疚么?你就真觉得是我活该么?)

皇帝:被质问得哑口无言,走人

太子:爹爹,三年前为什么不给我开门?(我娘都快死了,你居然不让我见她最后一面?!这里插一句,宋明两代皇帝子女对父亲的称呼与民间相同,就是爹爹。很多文献里都有记载。)

皇帝:不敢吱声

太子:那天晚上应该留在宫里的,晚上的时候皇后还好好的。我有罪,为了见皇后,让表哥谎报军报,夜开宫门,让你身处险急。在天下人面前,我不能辩解分毫,(这件事你真是让我吃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所有人都指责我不孝,可我一点不能为自己辩解。因为那个造成我不孝的人,是皇帝,也是我父亲。子不言父过,我要辩解说我没错,是我爹故意要陷我于不孝境地,那岂不是自爆家丑让全天下人看皇家笑话。你就是拿捏准了我不会爆你的料,才心安理得让我吃哑巴亏的。)

皇帝:太子心里面——(心虚,打断太子)

太子:我就是想问清楚,在你心里——(在你心里,你就是不爱我对吧!从这段父子对话很容易看出,太子反复在探他爹的内心,他特别执着地想知道他在他爹的心里能排老几。每次探索,每次都失望,下次还习惯性地探,还失望。)

皇帝:明天早朝,自己请罪吧(说一千道一万,这件事还是得你认输。你就是哭的这么伤心,我也不会让你赢的否则我控制不了你了。)

太子心死。擦干眼泪站起来反击。说话的时候脸上发狠:"明天早朝我不会请罪。你刚刚问我,如果我说的是真的,大哥真写过攻击我的轴子让天下人看到,大哥该怎么办。我顾虑过,于公,齐王是我的臣子,臣子犯错,我有教导他的责任。于私,萧定棠是我的兄长,在天下人面前,我不能不保全他。张氏告诉我之后,我就模仿大哥的笔迹,重写了一幅轴子,让她替换下来了。姜尚宫不管是烧掉的还是毁掉的,都是我那一幅。原来那一幅,不知道张氏藏哪儿去了。"(我不会认罪的。我还有本事在自证清白的同时,为你和大哥洗清污名。不是我真在乎你们的名声,我是不想让天下人看到皇室成员互掐的丑态。所以我摹仿他的笔迹写了份贺词,把他那份换了下来,所以我在典礼上会说大哥给我准备了贺礼。这样即使那宫女抛下来也是好词,展现天家兄友弟恭的景象,于公于私我都帮你顾全了大哥的面子。谁想到大哥的计划根本就不是抛什么卷轴,他要抛的是尸体!)

其实他上面这段话是他的心理活动,可以不演出来,假如这是美剧的话一定不会给你演出来的,但是这是国剧。国剧的特点就是生怕观众不知道人物心里怎么想的,什么都让演员给你说出来,显得特傻,也是把观众当傻子。冲这点也有很多观众捧美剧踩国剧。其实这锅甩不到制作者身上。国剧之所以看着特闹腾,里面的人物情绪全都特外露,表演越来越夸张,台词都是喊着叫出来的,越来越不注重眼神和微表情,皆因观众看电视越来越不用眼睛,而用耳朵。越来越多的妈妈团,是边做家务边追剧的,你不把台词都喊出来,你说你靠表演,谁理你,然后不懂就怪剧不好,都是别人白痴自己哪能是傻子。

太子接着对齐王说:就算张氏醒不过来也没关系,我表哥依然在寻找被她替换下来的轴子,他一定能找到的。我的话,大哥不相信?(开始下套了)

齐王:呵,可笑,你表哥就算再精明,我根本没写过的东西,他要怎么帮你去找呢?(泄露关键词了)

太子马上看着他的眼睛发狠说:那大哥不妨拭目以待,明天早朝,看我能不能拿出你的原件!

齐王听了这话立即慌神了。上面这两句话是重点。齐王透露出了一个实情,就是被张藏起来的卷轴上,他根本没留下任何字迹。太子却说你说没留下就没留下啊,你没有我也给你造出一份来!

太子前面说过,他能摹仿齐王笔迹写东西,这里再这么一强调,给齐王造成一个印象,就是他一定会伪造出一份让人看不出真伪的讨伐檄文,在天下人面前证明你齐王就是要先骂我然后借此夺嫡的。所以齐王慌了。太子挑明要给你栽赃,而你的难处在于没法证明那赃物是假的。

慌神的不止他一个。下一个镜头,门外侍立兼偷听的姜尚宫听到太子那句话'看我能不能拿出你的原件',吃了一惊离去,表明她的智商也不低,马上反应过来该干什么,销赃要销彻底,连人带物都要灭迹。

但这个镜头还有一个细节,更容易被忽视掉,我二刷的时候才抓住。就是其实侍立门外的不止是姜尚宫,站在她前面的还有一个小黄门,由于离镜头太近,面目有点糊,镜头完全对准的是姜尚宫,所以这里是故意让观众忽略画面里其他因素的。但如果你真抓住了那个细节,就知道这个面目让人记不住的小太监,也听到了里面全部的对话,由此也掌握了全部的信息。所以如果这个小黄门是太子的人,抢先一步去阻止证人被灭口的话,你看到那里就不会太吃惊。而这个人一定是太子这伙的,因为下面导演就用镜头告诉观众了。顾逢恩还在发动跟班的到处找证物,一个跟班的跑到他面前着急地禀报,"没有啊!"仔细看那人,就是这个小黄门。

好多观众吐槽这剧反转太生硬,为了反转而反转。实在是因为你自己没好好看剧。看上去不起眼的路人甲,龙套,好多都是埋着的伏笔。

接着的反转就是张氏醒了,太子又有希望了可马上又一个反转,张氏咬舌了。咬舌的目的是不能再说话,表明她是无论如何不会为太子做证的。但在咬舌前她暗示了太子,她把替换下来的卷轴藏哪里了。这组情节还可以让观众猜出,她死活不肯说的那个人证吴氏,是她什么人。

接下来就是正反两方人马,都要抢在对方前头把人证(吴宫人)和物证(被替换下来的齐王写的那份)找到。太子抢先控制住吴氏不让她被灭口的意图很简单,不多说了;齐王这边想要抢先的目的,是他要抢先控制住太子,不让太子有伪造栽赃的机会。所以他带着老爹去阻截太子,分镜头是姜尚宫和一个小黄门在对话,那小黄门手里是被他勒的快断气的吴氏。小黄门说大王让我告诉你,卷轴找着了也没事…让姜尚宫误以为他是齐王派来协助她灭口的。

吴氏在快断气之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齐王利用的棋子,然后问姜尚宫"为什么选中我?",姜回答"你不会愿意知道。"看到这里已经能判断出,吴氏是张尚服的私生女,但她自己并不知道,可姜尚宫知道,于是就利用这个和齐王做了这么一个局。在古代,有人死谏是可以阻止重大决策的,就象有人献祥瑞,是可以让某人登基当皇帝的。至于死的那人是谁无所谓,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造成很大的轰动。史书里记载过很多,某地的百姓不满天子的德行在闹市自杀的,死之前还都得留下几句话,不然谁知道你干嘛死。官员在朝堂上死谏的更多,基本上是以头撞柱子(这就是贾宝玉讥讽的那个文死谏)。当皇帝的只要不是纣王,全怕死谏,因为这是一定要被人写进史书里供后人骂你的。所以齐王的想法是,太子由于太失德了竟然连伺候他的仆人都看不下去了死谏,那一定能阻止他被加冕。这到是真的。可惜没人恨太子到这个地步,那就只好找个人'被死谏',是谁无所谓,但关键是要发生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被自杀要做的容易,做的真,最好是这个人自己送上门来,否则你在一个什么小角落里把人杀了再抬到现场,那这动静就太大了,太容易被发现是假的。所以选中了张尚服这对母女。让张尚服看着自己的女儿被齐王利用,那她一定会追着阻止,女儿是诱饵,只不过自己不知道那是她亲妈。所以这就解释了上面的疑问,为什么张尚服会追到宫墙上。

接下来太子和表哥根据张氏的暗示找到了那份被她替换下来的卷轴,紧接着就被皇帝和太子截胡了。皇帝这么着急要拦下,因为他害怕太子找到能够证明齐王陷害他的证据后会大作文章,那样他就没什么人能拿来制衡太子的了。拦下以后打开卷轴,发现是空白的,松了一口气,(此时插进回闪镜头,齐王是沾着水写的,字迹没干的时候让吴内人念出来,让门外的张氏听到)。太子和表哥一副傻眼了模样,其实是装出来迷惑齐王的,他们俩早就打开看过了,太子还假装象斗败了一样,有气无力地质问齐王,"那个宫女,已经被你弄死了吧…"其实已经在他手里了,这么问就是为了麻痹对方。齐王得意洋洋地拍着他肩膀,"你还向张氏承诺,保她一局的宫女?轻诺必定寡信,呵呵。"接下来的剧情会发现,这讽刺的是他自己,还有皇帝,当然齐王在说这话时是想不到的。

皇帝临走前,命人把太子和表哥分别软禁起来,让人看着,等过了明天的廷辩再释放,就是怕他俩有机会造伪证。然后反手就给了齐王一巴掌。表明他心里门清,就是齐王在使坏,太子是无辜的。可他还是让亲信带话给太子,叫他第二天朝堂上认罪,他可以从轻发落(这就是皇帝的那个轻诺,所以太子对他寡信,不相信他,是有道理的)。皇帝接着对亲信说,在他心里齐王是儿子(用来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而太子先是臣(后来更发展成为权臣),后是子。这俩人的父子关系排在君臣关系之后,这个是本剧的主要基调。

这场戏皇帝的造型,参考的是成都前蜀皇帝王建墓里, 王建石雕坐像的服饰。无翅四方幞头,旁边掌武职的殿帅李重夔是武职公服,与文职公服相同的展脚幞头,绯红袍,不同的是窄袖,腰上加了捍腰,表明是武官。

李重夔手里拿的那个,叫骨朵,古兵器之一,又叫锤骨朵。宋辽金的各类记载中,骨朵为长杆,作为护卫仪仗之用。

宋代 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骨朵

夜里皇帝对着太子生母,也就是他元配的画像,自言自语,"卿卿,太子五岁的时候就不认我做父亲了!受了委屈一味喊着舅舅,那时候我在他心里,就不如舅舅了吗!"(这个酸!)

顾皇后在书里是举世无双的大美人。皇帝展开卷轴的时候,我特地按下暂停,打算好好惊艳一下,定睛一看…大哥您这美人画的也太丑了吧!

我丝毫不怀疑,这是剧组美工照着某整容医院的广告画的。这个锥型削骨下巴,还有嘴,80岁没牙老太太也没有这么瘪的吧!您拿幅唐伯虎的美人随便改改也比这强很多呀。姿态倒符合古典仕女图,就是这脸,一看就是现代人,和这满屋子的宋代字画一比,太让人出戏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殿里被软禁的太子。头上那个,叫折脚幞头。右边那副是金墓壁画。

剧里好几位男士戴的,交脚幞头。左边是辽国宣化张世卿墓(一号墓)壁画. 这些花式幞头,是五代十国直至宋末,男人头上必备的风景。

不知道剧里会不会出现这个,浙江博物馆藏《吴越国王钱氏祖像轴》,宋代的,朝天幞头。不知道哪位男演员能HOLD住这个造型。和他对戏的一定笑场。

再加俩,古画壁画上的长耳朵幞头, 都是宋代小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芒果刨冰 回复 悄悄话 實在太敬佩晚秋mm了,你分析得太精彩到位了,絕對增長知識!期待你的更新!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ced91030' 的评论 : 不是一个人之所为,是一个“圈子”的特点;这些个历史剧中的朝廷也是一个“圈子”;上上下下,似乎显示了相同的“文化特质”。

蛮有意思的。
iced91030 回复 悄悄话 大赞。

比城里那些写文章指天骂地,恨不得天下就他一个聪明人的强多了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为人之子。不好意思。谢谢晚妆花如此多的时间码字传道,这个剧组真是有良心!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晚妆介绍剧情,虽然已经看过太子加冠风波的这几集,再读晚妆大作犹如再观一遍剧,当然也再感一遍太子的为人之人不受待见的憋屈。

常言道: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做官的爹,这说明一个人有妈妈是多么的重要。贵为太子,由于没有妈妈,受尽委屈和磨难。男人的爱是随着女人走的,女人不在了,爱也就不在了,她的孩子也就不再被爱了。大王受宠,一是因为他是长子,更是因为他有妈妈,哪怕他妈妈只是个妾,却能天天与他的父亲相亲相爱,爱延伸到儿子。就这么简单。
风一样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解析得真好,服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