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鸦片战争与今天的中美贸易战(二)

(2019-01-10 13:11:39) 下一个

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皇帝授予他的上谕中,赋予了他如有必要,可采取军事行动的职权。他们认为英国商人桀骜不驯,林则徐这次南行就是要驾驭和感化他们。如果形势需要,他可以动用武力,但其实战争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君臣二人都认定, 避免危机的可靠办法是灵活地兼用胡萝卜和大棒,即“恩威并用”。正象林则徐对鸦片烟瘾所作的分析那样,这也有赖于有效运用心理学原理。正确地显示一下清国无可比拟的道德力量,足可以慑服外夷。皇帝信服林则徐的威力,觉得他的确可利用心理手段发动一场道德劝戒从而禁绝鸦片。禁烟必将成功,林则徐对此也是毫不怀疑。他为人刚直不阿,作事坚决果断,这易于使英国人慑服,正象易于使本国鸦片商畏惧一样。战争从来没有成为考虑的因素。

林则徐的手段异常霹雳。人还未到广州,就遥控逮捕了十七名广州犯法者和卷入鸦片贩运的贪官。为了将毒品从这块大地上永久根除,他甚至使用了连坐、鼓励揭发检举、赋予由乡绅组成的禁烟会随意逮捕乡民的权力。正如那位满洲大将军所预言,一时间无数公报私仇的冤案四起,只要给你按上一个吸食鸦片的罪名便可就地正法,死的往往是与邻居因为篱笆而起纠纷的人。对此林则徐亦早有预见,把国之利器交给不易控制之人是多么危险,但他认为,为了治愈一种比那更危险的社会病症,这些是不可避免而必须忍受的流弊。这话听着如此耳熟,正如今天常听到的,为了某个更为崇高的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代价。

令他沮丧的是,如此狂热而充满道德和正义的行动,却不能感动上苍。烟民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而且随着他的禁烟计划在下一阶段也就是打击外国烟贩碰了壁,他打击本国烟民的行动也就马上显出败相了。

他对外商下手的第一步是逮捕两个中国人做人质。他威胁英国商人,到了他规定的日期还不交出鸦片,他将杀掉这两个买办。清律法里没有禁止给外商做代理的条文,从明代起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广东沿海地区代理外国人做进出口的贸易。然而在林则徐眼里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汉奸,他现在是钦差,有权先斩人,再定法律。人质外交在那时被开启,绑架与自己同族的人用以威胁外国人,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最近几年随着国力加大,扣押的人质终于由本国人转为外国人,转势可喜。

广州的英商从未见过此等路数,最初以为林钦差在开玩笑,可期限到了那两个中国人真的被斩首示众,这三百多名英商才真正领教了钦差的刚正不阿。他们交出了一千多箱,但林则徐相信他们只是象征性的应付差事,还有比这多十倍的毒品藏匿在英国商会的会馆。后来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派兵封锁了会馆使其断绝对外联系,并把这一切通知给在澳门的义律。

义律是军人出身,缺乏外交官应有的耐心,更缺乏外交能力。得到消息后立即把林则徐的行为视为战争的挑衅。林钦差的所有作法在当时都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清政府虽然禁烟几十年,但在她的大清律里,却没有一条规定,外商不可以和中国进行鸦片贸易,道光皇帝只给林则徐一道禁烟的上谕,忘了修订法律。实际上鸦片贸易在全世界都是合法的,包括英国。英国人同样深受鸦片毒害,东印度公司销往英国的鸦片不比到中国的少,英国吸鸦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中国的四倍,到处可见形销骨立的吸毒者,而英国政府对此远没有清政府有作为,因为他们从中收取到了可观的税。英国在1868年才提出禁烟议题,二十世纪初才最终通过。所以这绝非教科书上灌输的,邪恶的英国人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明知道毒品的危害却还大量倾销给中国,而他们自己一点不碰,也从反面印证了鸦片在致使国人堕落国力衰退上,没有那么大的威力。英国吸毒者甚众,政府也不管,但不妨碍她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有别的因素在激励着这个国家自动进行着优胜劣汰,到处是发财的机会令英国人无法大面积沦为'英国病夫'。

林则徐处决中国人质和包围商馆就更是无法可依,义律自然将钦差的行为看做是清国想打仗的前兆。于是他命令几艘护卫舰驶向香港做战争准备,他自己从澳门出发返回广州,解救被困为人质的三百多名本国商人。然而到了那里他发现,虽然他有为数不多的护卫,但对于解救一筹莫展。那三百多英商堪称砧上鱼肉,而林大人就是那个刀俎。只要他敢违背大人的意愿一下,他就会看到一颗自己人的人头,而远在澳门的舰艇和军队鞭长莫及。此时林则徐向他承诺只要得到他所需要的鸦片就将释放英国人,义律才完全放心。1839年3月27日,义律让所有英商将所存洋药都交给他,谎称女王陛下政府已经知道他们处于危机中,会赔偿商人们的鸦片损失。(后来巴麦尊得知后对他大为光火)。英商高兴至极,有本国政府赔偿,他们甚至交出比存货更多的鸦片共计20283箱,价值九百万元。5月5日,林则徐开始虎门销烟。同时他确信英商很诚实,解除了封锁,并允许他们自愿离开广州。

林则徐因获得成功而兴高采烈。外夷则心胆俱丧,再次表示驯服。他把外夷顺服的每个表现都上奏给皇帝。当林则徐坐在车盖下监督销烟战场时,他注视着每个好奇的外国人。外国人脱一下帽子,沮丧地摇一摇头,都被当作“心悦诚服”的无容置疑的证明。

鸦片虽烧掉,林则徐却不想就此罢休。他趁胜追机,要求英商们下保证书--具结。保证再不贩卖鸦片,否则予以正法。没有一个英国人敢写。他们害怕自己签名的保证书,日后成为自己被冤杀的凭据。他们已经知道林则徐是怎么随便给本国人扣一个鸦片贩子的罪名然后杀掉的。而义律反抗具结的理由和商人们不同,他向林则徐转达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对外主张:英国人即使签了具备中国法律效力的文件,若起纠纷仍要由本国政府来保护,不受外国专横武断的起诉。这其实就是治外法权。林则徐大为不满,质问义律:"汝何以贵国之法加于天朝?!"义律坚持不具结,带领这三百多名英商离开广州,前往澳门避难。葡萄牙人在一开始不肯收留他们,架不住义律反复的恳求才勉强接纳。林则徐得知英国人离开了广州很不以为然。对他来说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都是有利的。英商不再回来了,正好,本来就讨厌夷人;他们回来,那就是还要与中国做生意,那就不得不签署具结。他在广州清闲了一段时间,每日吟诗写字记日记。其中1839年7月12日的日记是:"忽晴忽雨。和珅筠制军诗。闻尖沙嘴夷船水手有殴伤华民身死之事,拟委员往办。"

他在写这句话时,丝毫没意识到这个'夷船水手有殴伤华民'的偶发事件,后来被称做林维喜被杀案件,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

五天前一群英国水兵在尖沙嘴的一个小渔村里酗酒,吵闹声引发与村民的冲突,群殴中一个叫林维喜的农民被打伤,第二天死亡。义律将那群水兵关押,打算把他们送回国接受英国法院的审问。这显然不符合林则徐的意愿。人死了必要有另一条命来偿,这在中国天经地义。林则徐连珠炮一样质问义律:"若杀人可不抵命,谁不效尤?倘此后英夷殴死英夷,或他国殴死英夷,抑或华民殴死英夷,试问义律将要凶手抵命耶?抑也可以不抵命?!"当他得知义律已经深入调查此事,还说不清谁是凶手时,鄙夷讥笑他道:"查讯多日,若尚不知谁为凶手,是木偶之不如,又何以为职官?"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多次感觉到眼熟。百多年前中国政府官员的作风和现代的政府发言人一脉相承。后面还将更眼熟。沿着自己的一根筋下去,只要通了就是正确的,不屑也不愿去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想法,然后顺着自己的认知问出一系列令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并将对方的懵圈解读为'在强大的正义下理屈辞穷,哑口无言'。义律调查清楚谁是凶手的过程很慢,因为每个涉嫌者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这超出了当时中国人包括林则徐的认知范围。他不懂,也不屑去弄懂。从他有限的认知想下去,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义律无能,'若尚不知谁为凶手,是木偶之不如',哪里象他这么有效率,雷厉风行,夹棍一上,谁是真凶几分钟搞定。现代国际公认的治外法权有几种原则,属地原则属物原则等等,我认为中国政府该发明一种'属嘴原则'--凡我的嘴炮射程之内者,虽远必诛!

林则徐讽刺义律是木偶,义律仍然忍着火不告诉他谁是肇事者。义律要保护皇家海军的现役士兵,他非常清楚把人交给中国会是怎样的悲惨下场。

与当时西方人的观念相反,中国法律是非常合乎人道的。预谋杀人犯处斩,杀人犯处绞,误杀罪徒三千里,自卫杀人者无罪。而同时代的英国,偷一个先令以上就处以死刑,但他们有陪审团制度,也允许犯人请律师,所以要定一个人的罪非常难。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官是相当草率的。人到了清国公堂,一动大刑什么没有?

义律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1784年在香港附近,有艘停泊的英国商船,船上水手为庆祝本国的一个节日放礼炮,偶尔炸死一个旁观的中国人。不能说炮手是故意的,但中国政府一定要捉拿罪犯惩处。在中国人看来,行为远比动机重要。以命偿命的原则根深蒂固,必须要用罪犯的生命抵偿被害者受损害的灵魂,来恢复正义世界的道德平衡。因此,当这艘英国商船不能交出炮手时,清政府官员冲上船去随便抓了一个,就地正法。后来类似的事件还发生了一起。1821年一艘美国商船上的一名意大利籍船员也被如此这般地'斩立决',因此到1830年以后,西方人决定不向中国地方当局交人,除非此人已经受到本国人民的审判,并明白无误地证明他确已犯了杀人罪。

僵持令林则徐担心。他从对方不肯交人中判断出对方还未被驯服。为了让英国人屈服,他于8月15日采取了进一步抵制商馆的措施,切断了对澳门的给养,同时向附近城市香山又增派两千名军队。葡萄牙人很快屈服,命令英国人离开澳门; 8月24日,屋漏偏逢连夜雨,义律和他的同胞登船渡过海湾在香港附近海面上抛锚。这时林则徐奏陈皇帝,他要对英夷赶尽杀绝。"毫无疑者,虽其船内糗粮不乏,而所嗜之肥浓燔炙,日久必缺于供。且洋面不得淡水,此一端即足以制其命!"

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的节奏。狠到这个地步,也难怪别人加倍报复你。林则徐对待英国人的残酷令人费解。他与英商并无丝毫个人恩怨,完全是为了大清国,才非要以这种不通情理的形象示人,若表现出丝毫的通融,都会被皇帝被国人指责成软弱,进而怀疑他对国家的忠心,他多年积攒的'刚直不阿,道德典范'的口碑也将受损。从他开始,对外国人表现出毫无商量的余地,成了检验政府官员是否爱国的工具。从这个角度上讲,林则徐未必没有'沽名卖直'的嫌疑。

为了不使英国人登陆获得食物,林则徐重新招募水勇封锁了沿海交通线。义律干渴得急红了眼。9月4日他率领一个小船队来到九龙,告诉当地的清朝船队管带,如果三十分钟内不提供食物,他将击沉清船队。时限一过,义律开炮,十几艘清舰瞬间沉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蓝色的小溪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英国吸鸦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中国的四倍”。以前只知道鸦片专卖中国,好像现在的文章也持这种观点。历史为我所用而不是历史本身。实事求是只是口号。
茵茵梦湖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有着真实丰富的历史细节,我们看到的所谓历史都太粗糙扭曲了。
对于黄赌毒,我觉得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挺好:必要之恶。就像抽烟,我们这里也是做得太过份了,有点比抽烟本身还恐怖主义。
楼下这位网友真有意思,中共不在乎士兵性命,别国不敢和你玩命而已,可那一副与全世界为敌的德行,被共产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排斥,全面封锁,国家几十年贫困之极,物质极度匮乏,饿死几千万都没人援救,也不看看自己百姓付出多大代价!你赢什么了?有的蠢货就欠让共产党统治!
westshore 回复 悄悄话 1997年的时候在波士顿听npr讨论香港回归,嘉宾中有英国学者,一个call in明显是英国人,问为什么不把航母开过去把中国人吓回去?
英国学者相当委婉地说如今不同了,军事解决不实际(当然没说打不过中国)。
中国近代以来只有在共党下才有了极强的社会组织力,有效对抗外敌。在中国还具有外来军事威胁的可能情况下,民主不会是社会首要问题,因为共党可以很容易在有军事威胁下要求社会转入战时体制而社会愿意接受,南海东海和美军驻韩问题都是提供了这种机会。
心戚然2 回复 悄悄话 历史总是相似的,即使重演,结果未必相同。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事件的解读必有不同的结果。历史其实就是偶然与必然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演绎出来的故事。没必要看得那么重。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历史一定会重演的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历史大循环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历史大循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