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可堪回首(八)

(2016-07-14 13:47:43) 下一个

魏国的建立脱胎于十六国之一的代国。从老代王拓跋力微直到今上,国祚已近百年,政权实施的却始终是拓跋部落联盟酋长制度。新迁的都城四方四维,每一方面设置一人,以拟八座,称之为八部大夫。皇城内也设尚书省,听起来是汉制,其实大不然。那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八座,就是这八大臣,全部是拓跋部落贵族,参议国政。贵族酋长们手握大权威武豪迈,所要捍卫的,也不过是拓跋部落代代奉行的兄终弟及联合执政的法则,所谓上阵亲兄弟。为此男女各种混乱的的结合,兄纳弟媳甚至兄弟共妻之事,都算不得什么了。生出孩子来就行了,哪有那么多讲究。世祖入中原,此项被汉人斥之为陋习的婚俗终于遇到了挑战。无论中原习俗还是世祖个人私愿,父子相传,父死子继才是众望所归。然而要实现财富父子相传,首要一个就是“明人伦”:至少,你要知道孩子是谁的,谁是你的儿子。仅为确保父子相承这一项,世祖便与酋长们争执不休,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暴乱,世祖遇害龙驭宾天,春秋三十有九。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缺少文化沉淀已很自卑,面对的还是人口百倍于你的泱泱大族。要汉人屈服于你的武力而默认你乱伦行径么?眼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丫头,都能瞬间被激化为凶悍的刺猬。文明冲突所造成的剑拔弩张和破坏力,不比硝烟弥漫两军对垒来的小。何况,这的确不是什么体面行径,饱受汉人的耻笑鄙夷,何必不趁此禁绝,移风易俗呢。

只是,如此一点点改下去,任由汉文明一点点蚕食鲸吞,以后…以后自己这个民族,还会存在么?这是鲜卑拓跋氏的政权,大魏境内只有鲜卑人才是国人,其他民族,包括这个创建了灿烂文明的华夏大族,都是下等人。自己是大魏国主,坐江山依靠的是鲜卑贵族的雄厚武力,那是他的根基,不可动摇。他又看了一眼绝世而独立的杜美人,寂寞的身影隐藏着倔强的对立情绪。他仿佛看到了她背后站着的千百万汉人。近几年他对待汉人日趋严酷,三年前更是几家名门望族一锅端,连根拔起。也是时候安抚了。先试试吧。在小范围内遵从一下孔孟之道,以此为契机收拾一下这些年失去的汉人民心,又可借此试探一下本族人的反应。毕竟,没有文治只靠武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太子站起身走到杜美人面前,广袖扬展深深一揖,面带谦和笑容,道:“适才寡人粗莽无状,狂悖骄恣,还望夫人见谅。夫人徽柔懿恭,有任姒之德,班左之才,就请夫人代寡人草诏,绝同姓之娶,禁逆缘之婚,教民以伦理,使民仁顺。”

杜至柔惊讶无比,睁大眼睛盯着太子,愕然道:“此国家大事,妾一个妇人做的了什么?中书省敢是关门了不成?”

太子闻言脸色微红面带羞愧,杜至柔想了想,也黯然失色。

数年前太子兴起的一场国史大案,中书省及秘书监一百三十余人掉了脑袋,此百十余人皆为汉儒清流雅士,饱读诗书。中书省顿时为之一空,至今修书解经都找不到合适的人。乱世中苟活的读书人如沧海遗珠,错过便再无缘复得。此一场杀戮寒了天下名门秀士的心,此后无论朝廷如何待之以礼谕诱之以高官显爵,仍不见多少汉人再愿意为你入仕。依靠鲜卑人自己么?他们连文字都没有。三年里好不容易援引了几个朴纯无能之人,写出的文书诏令常令人发笑。太子因此时常要亲自出马,充刀笔隶,执辔开弓的手,无奈干起了舞文弄墨的勾当。

杜至柔迟疑良久,摇头回绝道:“殿下还是另请高明吧,妾朴陋才疏,从未写过官样文章,实在难堪大任。”

太子温和笑道:“娘子不必推辞,只管写来就是了。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不拘什么格式,骈四俪六的反到矫饰。”说到这里他更加温柔,笑容里透出若有若无的一丝孩子气。“你刚才顶撞我的大论,就是一篇很好的奏疏。写下来就好。”

杜至柔无奈坐于几案旁润笔研墨,思考再三,反复涂改,方写出一份文字来。

“朕闻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政因事改者也。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自今悉禁绝之。又娶妻买妾,有纳母氏之族,虽曰异宗,犹为混杂。自今以后,悉不得娶母同姓,以为妻妾。其已定未成者,即令改聘。有犯以不道论。”

忐忑不安拿与太子过目,太子连连称赞:“ 好。写的好。每个字都是一样大小。”杜至柔恨得直咬牙,太子又拿过笔,在中间加上了“朕属百年之期,当后仁之政,思易质旧,式昭惟新。”一句。

写完后放下笔,目光涣散地盯着案上砚台笔洗发呆。过了好一会儿,唇边浮现出一个惭愧的苦笑。“崔司徒,可惜了。”

崔浩,字伯渊。出身清河崔氏,汉族门阀士族第一大姓氏,幼年即以神童驰名,其智谋无人能及。三十年间,伴随这个国家从一个草原的原始部落崛起到强大的中原帝国,他的功勋在朝中无与伦比。“魏”这个国号是他拟定的,四方蛮夷是用他的计谋策略征服的,未及弱冠,他的才略便蜚声远扬,吸引着太祖把他从东海边抓来,逼他共谋大业。他的才华孤标傲世,注定让他成为孤独的君子。有人崇拜他,没人喜欢他,除了同样孤独的太祖皇帝拓跋珪。这个戎马倥偬的帝国缔造者闲来就喜看他在纸上多情挥洒。只是皇帝虽尚处盛年,却因长期服用寒食散而性情日趋暴虐。弟弟们的虎视眈眈更折磨的他寝食难安。为驱除斧声烛影他近乎发疯,甚至大臣走路有些怪异就拉出去砍了。一时左右皆逃逸,群臣唯恐避之不及。独崔浩留在深宫坚持侍奉,有时彻夜不归。每当这时,老皇帝就露出一丝罕见的温情,赐给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一碗热粥。今上以十六岁冲龄践祚,对这位天下奇才的倚重近乎于依赖,就连在后宫看见一只兔子,都要“问计于崔浩”,兔子主何意。他的博学和口才曾吸引今上通宵达旦听他滔滔不绝,之后御赐缥酒十觚,水精戎盐一两,寓意听君之言犹如寻味于盐酒。于是在今上为固疾所困深虑江山难以父子相承时,自然还是崔浩献计,一锤定音,将未满十二的皇长子太平王焘,推上了储君位。

今上自即位起便服上了寒食散,药发时屡见灾异,弥年不愈。深恐一旦不讳,诸子尚处稚龄,江山何人能继。彼时拓跋宗室贵族磨拳擦掌,只能皇帝咽气,按照鲜卑旧例,兄终弟及,荣登大宝。没有运行成熟的继承机制,每一次的政权交接,都是一场血光之灾。他自己也深受其害,兄弟相残中侥幸取胜,杀掉了一个弟弟,登上这血腥铸成的宝座。他拖着病体叩开谋士的门,请他想个办法,能把皇位平稳传到儿子手里。中原地区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相应的宗法制度,在外化胡人那里还闻所未闻,崔浩将汉晋以来已发展成熟的皇储培养机制写成奏疏,呈到天子面前。

“及早确定储君人选,立子以长,不要再按照以前草原上的习俗,等他们成人后再择选,那样太容易引发动乱。待储君确定,安排陛下最信任的贤能人士加以辅导,并使其监国抚军,总理万机,出统戎政,大权在握,六柄在手。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奸宄息望,旁无觊觎,天下平稳过渡于新君。焘长且贤,明睿温和,天命所归也。”

庞大的东宫机制应声而建。拓跋焘小小的身板拖着繁琐累赘的九章衮冕,玄衣纁裳,端坐在金銮殿上,正殿临朝,为国副主。包括崔浩在内的六位国之肱股大臣坐于东西两厢,辅弼储贰。今上从此避居西宫,偶尔,会在儿子朝会时隐身窥之,听其决断。太子的明睿果敢大度令他这个做父亲的钦佩折服,为之骄傲。以后果真如崔浩所言,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虽然还未到而立之年。有时群臣对太子的政令疑惑不决,找到他做最后决断,天子一指东宫方向:“此非我所知,让你们的国主决定去罢。”

自太子临朝监国以来,对外用兵七次,每一次,都因采用崔浩的韬略而制胜。太子盛赞他为“常胜之家”,将他的官位拔擢到汉人可达到的极致,司徒。他皮肤白皙,面容秀美,太子尝在军中示众将领曰,不要小看这个纤弱的文士,他胸中藏有百万甲兵。谁能想到,拥立储副,常胜之家的天下第一谋略奇才,风度翩翩的儒雅君子,却因修撰拓跋鲜卑国史,而惨遭灭族,命丧黄泉。对他来说修史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历史本身。它涉及华夏正统文明血脉的继承和维系。在五胡乱华后的断壁残垣上,重整那已被搅得支离破碎的人伦秩序和礼法规范。他秉笔直书针砭时弊,将拓跋鲜卑过往种种记录于册,篆刻在帝国首都平城东郊的交通要道上。一座座宏伟的碑林列于道旁任人评说,鲜卑人被那些闻所未闻的祖先秘事震惊,指点笑骂,热议纷纷。十六岁的太子血气方刚,为石头上那些惊世骇俗丑陋不堪的家史而羞愧,而暴怒,而疯狂。天子一怒,血流漂杵。肩负着理想的儒士,不过是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为清河崔氏换取一场灭门之灾,连带着他的同僚部下一百三十余位汉族文官,连带着被他推崇,联为姻亲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承载汉文明的高门望族,都跟着连坐灭族,扫灭殆尽。

“崔司徒,可惜了。”

几百人的鲜血凝结成了厚厚的血痂,曾经刻骨铭心的仇恨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世人淡忘。弱之肉,強之食。饱餐一顿的豺狼偶尔也会想起弱者曾给予他的辅助,对他这个国家的贡献,进而感伤。羊群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幸存者,被血腥杀戮震慑的有如惊弓之鸟,苟且偷生已属万幸,不期然得到强食者一句包含着惋惜的醒悟,欣慰无比,感激涕零。于是涌现出更多更顺从的弱者,前仆后继,周而复始,为成王败寇源源不断地添加着新鲜的佐证。

***************

注:为情节的需要,文中出现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有所更改。国史案崔浩灭族是后来的事。附上拓跋焘要崔浩修国史的诏书。比较标准的骈体文。对仗工整,有一定文采。在北魏的诏书里算数一数二的。

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我太祖道武皇帝,协顺天人,以征不服,应期拨乱,奄有区夏。太宗承统,光隆前绪,厘正刑典,大业惟新。然荒域之外,犹未宾服。此祖宗之遗志,而贻功于后也。朕以眇身,获奉宗庙,战战兢兢,如临渊海,惧不能负荷至重,继名丕烈。故即位之初,不遑宁处,扬威朔裔,扫定赫连。逮于神搇,始命史职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自尔已来,戎旗仍举,秦陇克定,徐兖无尘,平逋寇于龙川,讨孽竖于凉域。岂朕一人获济于此,赖宗庙之灵,群公卿士宣力之效也。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