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之林

人不如树,树不如路,路不如山,山不如天----老家农谚
正文

钢琴,外卖,及其它

(2010-03-17 21:28:53) 下一个
看大家讨论的热闹,再多说些个。

我的孩子是自己要求学钢琴的。家里很早就有一个旧钢琴摆在那里,朋友送的老掉牙那种,她不说学,我们就当那是个大玩具而已。(其实也是自己乐得省钱,谁都知道学琴老花银子了)。

后来孩子自己跟我说想学。孩子到一定阶段自己也想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总不能老玩芭比看卡通吧?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对玩的理解大概偏狭了一些,对于孩子来讲,只要他们愿意,游泳,运动,弹琴都可以是玩的一种,只是我们大人比较功利,一定要说出好处一二三来,目的性太强,就有了压力,最后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成了“逼”。

孩子说学,我也窃喜。我也是个有功利心的家长,心里也有个一二三的。我趁机对孩子说:学可以,将来要放弃也没那么容易, 而且每天都要练习滴。因为有言在先,孩子也还自觉,再烦的时候,她也会去琴前坐那么一坐,把这一天的任务应付过去。倒是我,看她烦或累的时候会缩短练琴时间。本意是为她好的,干嘛要让她产生“仇恨”心理。

所以孩子的琴学的七七八八,责任一半一半。我的底线是女儿又不要成名成家,靠钢琴吃饭,只是个兴趣而已。但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做一件事情总要尽力做到最好吧?这似乎也是应有的积极态度。这中间的度在哪里,欢迎大家讨论。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如此,我们大人也如此。所以学习也好,练琴也好,必要的敦促都是不可少的。太多轻易的放弃,对于孩子而言,长大以后性格上会不会缺少韧性或刚性,反而给他或她的人生带来难题?

其实我们自己走这一路也是充满了经验和教训的。就我自己而言,即使我们要痛骂高考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残害”呀“扭曲”呀,但是我始终承认十年寒窗还是磨练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我对我女儿说其实你现在学的东西很有可能将来你也用不上,但是你要学会学习很重要。我们从中国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生存下来,发展起来,不还是靠的这种学习的能力吗?善于学习才能善于适应。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逼”孩子学这学那的潜台词。

这个学也要广义的理解,不是和考试直接挂钩的那种学,而是泛指各种技能和生活的能力。楼下提到过卖外卖的让孩子学钢琴的例子,其实我看不出这其中有什么荒诞之处。学做生意未必比学一个master容易。送外卖的孩子也有权利选择他将来的生活方式并为之努力。

我还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刚学会坐,看见什么东西,只能指,口里呜呜啊啊,如果我们不理解,或她得不到,着急得哭。后来会爬了,想要什么,手脚并用的爬过去,拿到之后翻身坐下,一脸欢喜。再后来,什么东西够不到,会去搬个小板凳垫脚,得到之后更是得意。——孩子从小就是在学习的,她的能力在提高,技能在增长,她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多。当时我就想孩子还是要给她机会多学点本事的,这样她的人生就会丰富很多,也容易很多。——现在她要什么会跟我谈判了,中英文齐下,摆平她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呵呵。

女儿问过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说你不上大学也可以,卖个pizza, 接个电话也能生活下去。但是你要上了大学,或者别的途径学了更多的东西,你可选择的机会就 多得多,做了工程师也可以接着卖pizza,反之则不成立。不同工作要求不同技术含量, 当然回报也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同样的工作时间你能挣更多的钱,你花钱的自由也大的多。

孩子们这点真比我们强,对钱的敏感程度真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立刻点头称是。

没有孩子的时候很难理解做父母的对子女的一片殷切之心。我们只是尽我所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而已。我们也不完美,但总希望孩子少点遗憾。而且如果我知道是对的东西,我没有让我的孩子知道,我认为那是父母的失职。

当然这些也许都是纸上谈兵。做父母真不是个easy job, 心里想的未必能表达准确,而且道理说出来孩子能不能接受,接受多少,也是个问题。接受了能不能实践,实践了能不能有效,将来的环境会不会有很大变数,都是很难讲的事情。

只能是尽心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借势发挥。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有一点,自己孩子,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管她将来成名成家还是卖外卖,我都深爱她们!

2010年3 月18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