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之林

人不如树,树不如路,路不如山,山不如天----老家农谚
正文

谁来摩挲我们的心灵------铊毒案的一点感想

(2011-02-11 23:11:06) 下一个
这两天北美的铊度案件在城里炒得沸沸扬扬。这让我想起了去年还是前年发生在悉尼Epping的杀妻碎尸案件:一样是海外移民,一样是夫妻反目,一样是同室操戈。不过这个老公用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传统手段,事后抛尸深林。也是天网恢恢(就像铊毒事件正好被一个有经验的护士识破),一只游逛的小狗发现了残尸并叼了一块残骨回家,惊动主人报案。澳坛的人没有那么八卦,也不见有什么知情人揭发什么内幕,但报章揭露是男方有外遇,事后还假报老婆失踪,也算处心积虑。

刨除“清华”“北大”“小三”这些热门字眼,我感触更多是海外华人的生存现状:力争上游的精神压力与相对闭塞的社交环境带来的性格扭曲,导致普通的家庭纠纷会以这样一种惨烈的结局收场。

记得小时候住在妈妈工作单位的家属院,一溜儿平房一字排开,一家一到两间房,门前牵牛花架月季花墙大约隔出个分界,自是鸡犬之声相闻,想不来往都不行。有一天傍晚时分忽然传出喧闹之声,原来是中学教书的王老师夫妇干起仗来。知识分子发起怒来也是很厉害的,史云:士之怒。只见平日微笑随和的王师娘花容失色,一路狂奔,后面是素日间斯文幽默的王老师,竟是高举一把明晃晃的菜刀,面目狰狞的掩杀过来。

院里顿时闹腾起来。正是晚饭时分,早有人闻声出来,有胆大的冲上去将王老师拦下,更有麻利的顺手就把菜刀缴获了下来。这边王师娘已被一群大妈大婶围住,在她高一声低一声的哀号里,众人安慰着女的,责骂着男的。肖大娘是院里最年长的,此刻也掂着小脚过来,倚老卖老的狠狠地训着王老师:再怎么着也是你孩子的妈,你还敢真拿刀砍不成?……

这个晚上王师娘在我家坐了半夜,自是絮絮叨叨,数落遍了生活的不易,男人的不是。好几个女人陪着,也落了一会儿泪,也骂了男人不是东西,七嘴八舌的,原来各家一本难念的经,都那么回事,日子还得过下去。

王老师在家喝酒,不过有平日相熟的同事陪着。那同事进门前肖奶奶交待过:好好说说话,别憋住了。

没有人太当真,但是又都尽心尽责的在这一刻充当着倾听者和和事佬的角色。

只有10岁的我在一旁义愤填膺:这还了得了,为什么不叫警察!同样愤愤不平的还有王老师8岁的儿子,他偎在王师娘旁边,晃着妈妈的腿:妈,你跟他离婚,妈,你跟他离婚!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听说王老师离婚的事儿,两人到现在也算白头偕老了吧。

现在人们可能觉得当年这种生活方式,邻里之间毫无隐私可言,东家长西家短,充满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小市民的琐碎。其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倾诉和劝解本身,就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心理疏导的机会:说出来,发泄发泄;双方避免在气头上针锋相对;第三方(不是第三者)提供一些旁观者清的见解,为双方提供一个转圜和解的余地。

说到底,婚姻里面的纠纷,很少特别大是大非的问题,多数是心理上,情感上的纠结,疏导疏导,摩挲摩挲,就过去了。有人能自我劝解,有人能寻找外援。过去说女人生气了回娘家,男人生气了找哥们喝酒,都有这个作用。真是都闷在心里才危险,不是说嘛,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再回到这两桩爆发的案子上来。

说到海外华人,尤其我们这第一代移民,我的说法是,就如同一棵已经成年的大树,被活生生连根拔掉,扔到异国的土地上,还要从新扎根,从头活过,还要活得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难度和辛苦可想而知。

这是生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支持,靠家人就甭指望了,基本在国内,就算老人跟过来,也是人生地不熟,英文又不懂,虽说也帮忙,但基本上也是dependant, 加上岁数也大了,精神上竟是依靠我们的多一些。老朋友更没有,半路出家重新发展,也不易:洋鬼子就不说了,隔着文化总是隔着一层,稍微深刻点儿的话题就没法沟通;中国朋友呢,说不上来,圈子也小,很难遇到特别对脾气的。大家平时也都忙忙碌碌,彼此摸不出深浅也就保留一分客气,深交不易。

(中国人还有一等可恨之处,聚会见面一定要谈孩子,不谈孩子就谈房子,搞得我每次聚会回来都很有压力,觉得自己没住上大房子,没逼出好孩子,得好几天才能把感觉调整过来)

新朋友既是可遇不可求了,就和老朋友叙叙旧吧。虽说现在通讯发达,联系不成问题,但是隔了千山万水,尤其是隔了这么多年不同的生活道路,再有那么心有灵犀一拍即合的话题也不易。再加上大家普遍一种心理是报喜不报忧,尤其那些当年的精英人士,更不愿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软弱和局促来,打落门牙往肚里吞,时间长了能不长出咬人的心嘛。

再说到夫妻关系。

上述种种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夫妻之间彼此都是最方便的施加者,也是最直接的承受者。心里的郁闷,在外面都不能发泄,只有老公或老婆,像荷马史诗里风神的皮袋,不仅受气容量大,而且可信手拈来,成为最好的迁怒对象。毕竟离婚不容易

在外既无疏导的渠道,在内又无慰籍的来源,重重生活压力之下,谁来摩挲我们疲惫的心灵?



11 – 2- 20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陶千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reezebrook的评论:
同志,你受惊了!
breezebrook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句。没错,中国人民好像有个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别人活着。在一起就比, 比孩子, 比票子, 比房子。最突出的是有些在国内的父母连在海外的孩子是不是VP都要比一比, 殊不知在有些公司里混个VP就跟他们在国内评个中职一样司空见惯,真是无聊透顶。好在也不是每个人都活得这么大公无私,我就找到好几个为自个活着的朋友, 我们几家臭味相投, 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 孩子们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有什么事大家都互相帮助,非常快乐,当然, 我可能是比较幸运, 但现在中国人也越来越多, 咱们也可以挑挑拣拣朋友了不是。

BTW, 这起恐怖事件就发生在离我们不到30m的地方, 真是吓s人也。

谢谢好文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