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小时候经历很多事,尽管是在一个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时代,但是仍有无数平凡的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能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怀旧的温情和讲述的惬意。
* * *
小城留给我的印象大多是在围绕迎宾路方圆数公里的地段。六十年代到九十年间(除去下乡几年)数次搬家,从五委三十八组,四委三十四组,一号楼,南一小路,最终到四十方块,都是在迎宾路两侧。平时独自或和小朋友玩耍时也主要是在附近的街道上,所以对周边的每一条路每一个街景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童稚印象。
迎宾路是在宾馆前的一条很宽的马路,行车很少。夏天时,常常被用来晾晒陈粮。大概是因为备战备荒,大量玉米被长时间囤积而变质发霉,所以需要晾晒。工人们在马路上铺上厚厚的一层玉米,再用木板锹来回翻拨,晚间再将玉米回堆在路中央并用草席盖上。那个时代,很多人家缺粮,但是从来未听说哪一家到路上去偷玉米。当然晚间肯定有人看守,但对于满肚子玉米窝头的人们来说,玉米实在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 * *
宾馆和电台之间有一条小路。近百米狭长小路下端便是数十级石头台阶。这是一条南台最最宁静漂亮的一条小路。小路两侧是宾馆和电台修建的漂亮的围墙,将周围的一切都隔离开来,仿佛那些围墙是为小路而修建的。下端石阶左侧是市长院的后花园,铁栏杆门内仍能看到一片园地和防空地道。记得一次和小朋友翻墙钻进地道去探险,只走下数米,便已经毛骨悚然了,急急退了出来,打哪儿就再也没敢去。也许是从那时起知道自己有幽闭恐惧症。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石阶上便常常有学生坐在那里在美术老师的辅导下作画写生。因为石阶下马路的另一侧是电影放映公司的小楼房,比邻是一个典型的和式建筑庭院。从高处看去,房屋建筑和院内植物花卉相互辉映,是美术写生教学的好素材。(现迎宾一路)。
与之平行的是一条通往市区(七条)的下坡马路。因为路面渐低,马路上端的两侧建筑多在很高的平台上。这些建筑也都是典型的和式对称双体二层楼房。从路边到建筑地表,有Y字形的台阶,拾阶而上,才能到门前小院。院内有高大的杨树柳树,楼上有非常宽敞的露台。一个方形小区,整齐地排列着十几栋。邻里院子之间有着很大的空地,可以供孩子们玩耍。时至今日我还能记得住在三十八组时的一张在露台上妈妈和我们四个孩子的合影。
通往七条的路段是一个较斜的长坡路,右侧是市长院的大门,左侧是天主教堂。小时候这段坡路走起来总是感觉很长很长。夏天时,路两侧密密的参天大树覆盖着整个路段,非常凉爽。从城里逛街回来时,常常在这里歇脚纳凉。抬起头来,也会看到从树叶间透射下来的一束束阳光,唤起对光线的奇妙感觉。(现迎宾二路)。
* * *
如果你在长坡路段前左转,你就会经过工程处中学后院顺着十条走到总医院。这段路我不知走过多少遍。工程处中学曾是一所小学“戴帽”的中学,这所破旧的中学仅有两个篮球场,课间操皆是在马路上的进行。我当年就是因为父母不同意转学而在这里读完中学。(现迎宾西街和东十路)
从这里走下去便是总医院,总医院的图书馆几乎可以说是我个人的图书馆,记得当年我竟然将那里所有的几十本文学书籍都读完了。医院的儿科、院部、图书馆、门诊部和住院部也都是当年闲逛的地方。记得当年医院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太平间。来往太平间的路上,总是见到一群悲伤的男人和哭号的女人。偶尔也会看到年长的女护理员拿着一个包有沉甸甸物品的床单,步履姗姗地走到冰冷的太平间,那是病逝的孩子。可怜的人们!可怜的孩子!感受之强烈让人终身难忘。那时的教育,从来没有教过孩子们什么叫同情和怜悯,孩子们学到的只有狂热和仇恨。
* * *
七条一般特指七条东端的一家副食商店。因为位于七条和民主路汇聚点,商店呈三角形,室外卖菜室内卖其他副食。店内充满着各种气味,以至于不大的店铺,竟开着三四个门。至今还能回味到那里咸菜柜台和鱼类柜台分别从南北两门散发出来的咸腥味道。
尽管是副食商店,它也有一个文具柜台,买一些纸笔墨水,有时会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跑过来买些文具用品。如果时间充裕,定要再街角处再买一根三分钱一支的冰棍儿。记得还有几个同学住在这个商店后院的三角院内。
顺着民主路走百余米便到了四条。左边有干鲜果品店,右边有大来饭店,饭店边上是一家名叫曲艺厅小影院。干鲜果经常去但是很少能买得到新鲜水果,想来人们收入有限,水果属于奢饰消费,买的人固然少一些,人们只有串门问病才买些水果作为礼物。那时商店没有冷藏设备,结果水果在柜台上摆放数日后,不是严重失水便是腐烂,导致店员们竟用刀削除腐烂处后再拿去卖。每次路过,店内水果的香甜味道从门中散出,让人情不自禁地进去买上一两样东西。那时候,苹果是可以一个一个的买的。
* * *
水果店对面便是大来饭店。那时候去饭店买饭多半是为了买细粮,如米饭馒头。饭店实行粗细搭配和主副食搭配,以防止人们套购细粮。最常见的是买半斤饭必须要买一个炒菜。你放心,炒菜多是那种无肉无油无味的炒白菜。买到家里可以进行自行调味或加肉。若是搭配汤菜那可就糟糕一点,一路走到家时汤已经洒了一半儿了。
大来饭店隔壁便是曲艺厅,当年那里早已成为一家小电影院。小小的门脸,左边一个海报橱窗,右边是售票室。售票口是窗户下边半尺高木板上开的两个小洞洞。尽管那时看电影是少有的高尚文化生活之一,但人们在买票时却是采取极其野蛮的方式。不是排队而是挤。当你挤到那个小洞洞前面时,先要用手指钩住洞口,然后伸手入洞口,当售票员从你的手中拿到那张被手攥得褶皱和布满汗水的纸钞时,你要及时地报出你要看的电影名称、时间场次和票的数量。声音小的人,那则只能让售票员猜读你的口型了。
* * *
离开四条便到了百货大楼。这是小城最大的综合商店,东西贵一些。因为买东西需要先开票再交钱最后取货的三个步骤,加上店内空间有限,所以大家都很规规矩矩地排队。即便这样,糖果糕点这些不需要开票的商品柜台前,仍然常常见到拥挤购物的人们。当然,三楼银行办事处那里从来没有人去挤着存款或取款。
这里最喜欢去的柜台无非是文具体育糕点柜台。锻打的小足刀既好看又锋利,美术用橡皮又大又软,这些小文具容易被偷,所以需要经常买。1B2B的软芯铅笔,蓝黑色的墨水,各种图案的作业本,乒乓球,羽毛球,在这里可以都有挑选的机会。走出商店前,偶尔也会到一楼糖果柜台前买上几粒糖果。
再小的时候,则是喜欢百货大楼楼梯。一口气跑到四楼,然后一条腿搭在楼梯扶手墙边沿滑下来。
* * *
倘若顺着四条继续西行,并在穿过中央大街到五条,然后经解放路即可到达欢乐园。四条和五条的街上有新华书店、科技书店、电子商店、三联、大明眼镜店、人民电影院、一百和胜利电影院。周末或放学没事自然当起“小街溜”一路杀入城中。“见门就进”,不管有钱没钱。“见门就进”就是当年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百无聊赖的童年的活灵活现的描述。
书店里的书是多。但是你不交钱买书,人家不让你看。于是便到人民电影院对面的一家租书摊去租书。交上一笔押金后,每本书每天只要几分钱。书摊上挑书时,上手先扫一下提要,然后一目数页择优租书。回到家后,则是寝食俱废、一目十行一天一本。租书最好的时间是周六下午,周日里你便有了一整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去读一些大部头的小说。尽管那时书中主题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但你会在诸多“反面人物”的描写中体会到“小资产阶级”的浪漫、缠绵和温情。那个年代里,江姐刘胡兰是一代年轻人的高大上的梦中情人,而简爱冬妮亚则成为被人批判或抛弃的心中偶像。当一代人抛弃书的时候,时代也将一代人玩弄了。
* * *
如果从曲艺厅回转,你可以到三条的副食商店转上一圈。大多时候你可能只想买一样东西,但走上一圈已经是一个必须的仪式。出了北门,就是三条冰果店,只有这里能买到真正的牛奶冰棍儿和小豆冰棍儿。那时候还没有冰激凌,牛奶冰棍儿是最豪华的雪糕了。冰棍儿刚刚从模具中拿出来后,要马上用纸包好,然后立即放在保温盒子里,最后放在卖冰棍儿的小车里。天暖时保温不易,买到的冰棍儿往往已经是半融化状态。盛夏时节,常常是张嘴咬下第一口时,余下的便突然掉在地上。
从城里回家,自然要抄近路。离开三条,便是自由路。因为一个反特电影里接头的人手拿一本《自由之路》,于是这路名便记得特别牢固。经过同学家的楼房后面,爬上一个陡峭的土山坡,就到了北台小学的操场。每次爬上山坡,都是满身灰土爆尘的。多少年过去,竟无人去修一条像样的石阶小路。为了孩子,义务劳动也应该把路修出来。那个时候,大人们时时处于各种“运动”中,哪里有精力去照顾孩子们事情?
* * *
北台小学边上是露天游泳池。它大概是东北唯一个休闲比赛兼用的游泳池:它有一个五十米标准比赛池和跳台,两个供儿童玩耍的休闲浅水池和一个晒日光浴场地。小时非常喜欢游泳,夏天只要天气好定会约上几位小朋友来游泳,冬天则是到体委的室内游泳池。记得当年游泳限时间,夏天游泳时通常是一直玩到四肢冰凉浑身发抖时才算作罢。回家后盖上被子,在阳光中美美地睡上一觉,你会感到另一种“家的温暖”。
露天泳池的好处是它有限制进入的跳台前的深水区。很难想象那些比我高大的人被禁止进入深水区,竟是因为他们不能连续游蛙泳一千米。想来必是因为泳姿不正确而被禁止。
中年时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式,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游泳。但游泳最大的乐趣则是在人过中年才发现,那就是海边光浴避暑消夏。面对阳光沙滩碧水,游泳会给人带来的巨大慰籍和享受。即便是进山远足,如在寂静山间遇到一潭清凉的湖水,它将为你洗去的不是一身汗水而是满心忧愁。
前些回去看到游泳池早已被拆除,并被改造成为北台小学的操场。非常可惜。
* * *
小时候,买菜常常是寒暑假时的家务劳动。常去有四家商店:矿专、南台、北台和七条,还有就是南台粮店。那时候买菜无非就是挤。看到马路上一架装满蔬菜的马车,便去问车老板往哪里送菜,然后回家取钱和网兜,飞奔到商店的台秤前等待。通常时在一阵拥挤和呼喊后,满身汗水地便提着一兜战利品回家。回家后多半是不洗澡。(一笑)
想来当年售货员都是非常紧俏的职业。尽管收入不是很高,但是“实惠”很多,令人向往。其实人类生存的衣食住行都非常重要。重要到时至今日,一顿免费的午餐仍然有着无限大的吸引力。人啊,人。我们又有谁不是在我们自己的五斗米折腰哪?
改革开放后,南台沿着铁路一带又有了一个农产品早市。一日早晨买菜,一位蹲在摊位的小老板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那是一位下岗的中学同学。寒暄了几句,胡乱买了很多他的菜。二十几年过去了,想必他早已创业成功东山再起了。
* * *
南台铁路南边便是露天矿大坑。虽然小城出生,但“下大坑逛馆子进监狱”一样都没有做过。下大坑也仅仅在东部栗子沟一带的坑边下了几十米,然后给吓回来了。但是对小城所有的一切都不陌生。有多熟悉?可以说是做电车火车从来没有走丢过。火车?对,当年运输部还管着一段到拉古的小火车线路。不知道现在那些电车火车线路是否还在运行。
你知道大坑边上最令人震撼的不是坑而是棚户区的民宅吗?南台铁路南侧不远即使一片塌陷的棚户区。自建的砖房和用木板铁板做的棚非常低矮,狭窄漆黑泥泞的过道和流向坑边的粪便下水,让人感到窒息。一个城市能容忍如此巨大的反差,国家不应该是这样建设的。后来报纸报道棚户区改造工程,想必现在棚户区都已经消失了。
* * *
东公园和西公园是小城的两个重要公共设施。
西公园因被一条马路一分为二,显得小而杂乱。但坡上段的温室花园和碑前小广场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去处。因为这里地势高,阳光中显得极为敞亮。周边的树林将小广场包围起来,又使它格外寂静。尽管早晨会有很多晨练的人,但一到中午时分,这里将是一片寂静。登上碑座,可以放眼半个小城。
东公园以它的独特的湖光山色树木小桥吸引着游人,当年曾是全城人周末休闲的最佳去处。因为园林设计修建得体,使得这里夏有江南景色冬现北国风光。
仍能清楚地记得荷花池边小亭和有数只青蛙雕塑的喷水高台。湖心诸岛间的几座小巧玲珑小桥是最精致最有情调的园林建筑。湖边的柳树把一片绿水围了起来,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夏天里最美的景莫过于湖边水面上低垂着的细长柳枝。若得一阵微风,则见细波涟漪柳丝飘然,可谓自然之美之极。冬天里,白雪覆盖的湖面和环湖的黑色铁链与石柱,更是把湖的曲线美表现得高尚纯洁。
只要留意你就会注意到,冬季落地的雪总是在几天后被一层细细的黑色煤尘覆盖住了,在阳光照射下很快成为一片狼藉的雪水。小城赏雪定要雪中赏雪。
* * *
今日小城,旧景不再。
若得一个夏日,我会早早起床,在寂静的的黎明中,一个人重新走进小城,去寻觅当年的声音、味道和景象。若是一个冬日,我则会期盼在一场大雪中走遍南北台的每条街道,在雪中嬉戏的孩子中间寻找我童年时的影子。
临近岁尾,连日的白雪已经将窗外的一切覆盖,与正午昏暗的天色形成鲜明的灰度对比。而长桌上点燃的数支红烛则将室内映得通红,更给人们带来圣诞节日的气息。
沏上一杯红茶,杯暖手茶暖心,让思绪扶摇飘远,让窗外的白色世界将人带回旧日小城的冬天,故地神游。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