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也有人生

怀一颗淡泊的心,去含辛茹苦,去耐心等待。
正文

小孩的故事——没有音乐细胞也得爱音乐(2)

(2017-05-23 08:11:12) 下一个

(二)养细胞的老妈

    小孩他妈起初从未想到小孩会没有音乐细胞,怎么可能会没有呢?小孩出生前,他妈给他听胎教音乐;小孩出生后,他妈时常给他唱歌;小孩刚会说话,他妈就给他买来了小口琴、小手风琴。受到如此言传身教的小孩咋可能不会耳濡目染出些音乐细胞?然而,随着小孩一天天长大,特别是上了小学以后,小孩他妈不得不承认,小孩的确没有音乐细胞。

    十多年里,小孩他妈听到小孩唱歌的次数总共不超过三次,其间还有两年,小孩加入了小学的校合唱团。小孩不愿意参加合唱团,小孩告诉他妈,当老师或同学问他为什么参加合唱团时,他对他们说,是他妈逼他参加的。说起来,小孩他妈失败呀,小孩在合唱团的两年里,他妈无论如何威逼利诱,小孩都不肯给他妈唱一嗓子,所以,小孩他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唱歌是啥动静。合唱团演出的日子,小孩他妈特意穿戴齐楚,以示尊敬和重视,捧着摄像机,钻在观众席的前排,为的是把小孩的勃勃英姿尽收眼底。小孩他妈也像台下那一众家长一样,不时地鼓掌喝彩,满面春风、满眼自豪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那个站在台上,一脸茫然,目光邈远,嘴巴时张时不张,即便是张嘴,嘴巴也比别人张得小的男孩。

    小孩既然没有音乐细胞,小孩他妈也就不强其所难去费劲巴力地学什么钢琴、小提琴了,他妈之所以逼着他进合唱队,为的也不是让小孩练好唱歌,为的是训练他能够大大方方地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就这一点而言,小孩可谓不负重望。上了初中后,小孩便在学校里特别放得开,众目睽睽之下为博人眼球啥都敢干,更别说大方站着了。七年级期末的表彰大会上,那么多上台领奖的学生中,只有他拿到奖杯后,对着台下的学生和家长,一手挥动奖杯,另一只手竖起大拇指,一路走下台,一路挥动着双手,脸上做出龇牙咧嘴的笑容,分外张扬。二次上台领奖牌时亦是如法炮制,次次引得满堂笑声。

    虽然音乐细胞是上天给的,是培养不出来的,但是小孩他妈相信,喜爱音乐的细胞却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就像可以把不吃辣子的人培养成爱吃辣子的人。小孩他妈立志要给小孩培养出热爱音乐的细胞——爱乐细胞,因为她有个成见,认为一个爱好音乐和艺术的人与一个只爱美食和金钱的人的眼神和气质一定不同。

    为了培养小孩的爱乐细胞,小孩他妈妈的举措之一:购置乐器——电子琴、架子鼓、八孔笛、葫芦丝、笛子、箫,并以身作则,从零开始自己摸索学习,以期让小孩看到,任何不会的东西,只要肯学,总可以一点一滴地进步。小孩他妈喜欢给小孩买乐器也是因了自己小时候对乐器爱而不得的情结。小孩他妈至今记得小学的时候去小朋友徐毛毛家玩,见到她家有个脚踏琴时对她的无限羡慕之情。小孩他妈那么喜欢音乐,可是家里穷,什么乐器都买不起——不对,家里有一支箫,是小孩他姥爷的,但估计是坏了,没见他姥爷吹过,倒是小孩他妈妈的奶奶每次开箱子时都用它支着箱子盖,所以,对幼时的小孩他妈来说,箫不是乐器而是棍子。

    买来的这些乐器中,小孩只对电子琴表现出了一点点兴趣,不过,把玩的却不是它的乐器功能。小孩在电子琴的诸多音色之中找到了一种怪异的非乐音,发出“吆”和“嘿”的声响。小孩不摆弄电子琴则已,一摆弄起来,就是不厌其烦地奏得它“吆嘿”个不停,直至把小孩他妈听得心乱如麻,断喝一声:“够了,别再傻玩了!”

    家里有葫芦丝、有口琴、有笛子、有箫,这些小孩都不吹,小孩吹瓶子、吹瓶盖、吹卷笔刀、吹圆珠笔管、吹纸筒……,但见有孔、有洞、有腔,甚至啥孔、洞、腔都没有的物件,皆信手拈来一吹之。画面常是这样的:小孩他妈在口沫横飞地谆谆教诲小孩以人生道理,小孩则顺手操起手边一个矿泉水瓶,先吹瓶口,后吹瓶盖,再后来揭下商标放在嘴上吹。小孩他妈看得实在闹心了,说:“你还听不听啊?不听我不讲了。”

    “听,讲,你讲,我在听着呢。”小孩忙说。

    小孩他妈为培养小孩的爱乐细胞的举措之二:在与小孩一起画画、写毛笔字或者做手工的时候,放上优美的音乐,两个人一边听、一边说、一边做。有时候,听到一首曲子,小孩他妈会跟小孩谈此时内心的感受和联想。小孩说,他喜欢这样的时候。有一首萨克斯演奏的曲子,小孩他妈告诉小孩,每每听到时,她都会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夜晚,寂静的街道上,昏暗的路灯下一个男人,虽然他的内心有孤独、有悲凉、有哀伤,但是他因为有一颗乐观而开朗的心,所以他仍然哼着小曲,摇摇摆摆地漫步在无人的街道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孤寂和宁静的氛围。后来再听到这首曲子时,小孩就摆动着身体,复述他妈描述过的画面。

    也许正是这第二个举措让小孩终于喜欢上了音乐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whitefang 回复 悄悄话 难得的好文!既幽默又优美!希望妈妈的梦想成真。喜欢音乐不分早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