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故事,也可以说是英国海军崛起的原因。
你要是问英国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战莫过于特拉法尔加海战(Battle of Trafalgar,1805),纳尔逊(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也是最伟大的海军领袖,这一仗不仅战术高超,而且纳尔逊从一开头就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捐躯,成为神一般的英雄。
不过有人对纳尔逊挑刺,觉得整场战役并非像传说的那样神,不仅原战术跟描述的不一致,而且英军表现也与描述的不符【4】。
实际战役:
计划:
纳尔逊鲁莽浮躁,却无畏果断,既傲慢也有真材实料,更善于经营,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他已经在海军奋斗了一辈子,也把自己打造成民族英雄。这一仗不仅摧毁了法西联合舰队,消灭了拿破仑残存与英国较量的幻想,更为国捐躯,奠定了整个神话。
其实,纳尔逊的战术根本与纳尔逊本人无关,一直是英国海军压倒性优势的看家本领,两百年才逐渐完善起来的。
英国海军起自克伦威尔独裁起就国成为家的目标,在查尔斯二世复辟后,与荷兰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三次海战壮大起来,是英国海军称霸的起点。英国远古就注重造船,记得电影伊丽莎白一世的海军战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吧?为了海军,英国一直有一个造船税(Ship money),国王无需国会同意即可征收,但大家不愿意交,查尔斯一世的时候,大家用各种手段逃税,甚至公开抵制,成为英国内战,查尔斯一世被杀的原因之一。所以当时打仗王室没钱,虽然英荷战争是海上争霸,归根结底是贸易,本来这是商业利益,但英国国内的支持并不大,因为商业(贸易)是新兴的利益,当时主要的大土地主对此就没兴趣。可是对查尔斯二世来说还有瞅着英国王位的威廉奥兰治三世的威胁,查尔斯二世弱势之下却手腕高超,软硬兼施连哄带骗搞到了不少钱,都用于跟荷兰打仗,争夺海上霸权,英国海军也越战越强。
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英国海军称霸的根本原因。英国海军称霸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一点也讲虚话假话的余地都没有,打仗不是靠宣传,口号,吹牛,蒙骗就能打赢的,不是靠爱国就能打赢的,不是靠国内斗争比红就能打赢的,打不赢,你不是说可以改变策略,而是你已经死了。
所以英国人对技术,对军事策略,对军事训练,对经济负担,都没有半点含糊。战术,也不是空洞的三十六计,而是实实在在每一步该怎么做。
英国海军的杀手锏战术是什么?四项:第一,军舰火力超过敌人(至少船上炮数高于对手),第二,与敌人交占用舰侧炮战术(Broadside),就是军舰打横面对敌人,让军舰的所有火炮一起向敌人开炮,第三,占上风口,第四,舰队的所有军舰必须采用同一个战术,同一个攻击方向,同一时攻击,结成队攻击。
当英荷第一次海战时,荷兰发现英国海军能排成一条队,能同时转向、掉头,不论横队还是纵队,都能以舰侧炮同时向敌舰开炮(横队转向侧身面对敌舰,纵队冲入敌舰队群中),有些军舰近百门炮,一侧50门,十几艘军舰一起开火,很难招架。荷兰那时根本毫无章法,大家一拥而上,没有协调,火力集中不起来,根本招架不住。荷兰后来慢慢占上风,关键是引进了英国的战术。
要做到这种程度是很难的,军官要有训练,士兵也得训练,有通讯手段,有计划,舰侧炮战术如果在风帆时期你驾船不会掉头转身,怎么侧身?而且这些战术在发动之前受敌攻击,你绝对不能怯弱不列队进入阵地,这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到了纳尔逊那时,一列纵队冲击敌阵风险巨大,因为大家的火力都增强了很多。英国当时也不是到处都有人愿意当水手,打仗更别提了,海军到不得已的时候就到市镇里绑架,强行征集水手(大家熟悉的拉壮丁),保证有足够的人员。
这么说吧,大家都知道用舰侧炮战术,问题是你怎么指挥,你的舰队怎么航行,才能进入最佳对地位置,整个舰队上上下下绝对遵守命令,危险之际绝不退缩,这就不是靠喊口号、比立场和表忠就行了的。荷兰在痛定思痛后大举改革,采用英国式战舰和战术,其海军元首鲁伊特也是奇才,打败了英军。后来查尔斯二世有使坏,煽动法国侵略荷兰夺地,当时英,法,西,荷兰之间的地缘政治极其诡异,大家一日盟友,一日死敌,全凭利益而定。但第三次英荷战争,鲁伊特照样打败英法联合舰队,根本的原因是法国舰队受路易十四旨意,呆在一旁观望,结果英国身单力薄落败。陆地上,威廉奥兰治三世也顶住了法军。
现在大家说的不多,历史上认为欧洲崛起取决于军力曾经是(西方)主流看法,也是中国人最爱的说法(降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制度,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优越性)。欧洲长期是封建体制,很落后,大家靠的就是军队,人也不多,所以武器战术很重要(如重骑兵伊斯兰世界就一直无法对付),在这方面竞争不是很激烈,而是生死之事,不是吹牛能掩盖过去的。欧洲相互之间的残杀锻炼了他们军事实力,在热兵器之后领先世界程度日益扩大。
威廉奥兰治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之后(光荣革命),他最担心法国占领荷兰领土,要把英国引入法荷争执,而英国的新教徒也担心天主教王朝复辟,所以双方联盟共同对伐法国,那时英荷舰队联合起来已经第一了,但这场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是安妮女王(Queen Anne)完成的。
安妮女王当政之时,在她授意下,辉格党控制着政府,他们不仅反复辟,而且代表新兴权贵的利益:商人、财主(今天美誉为金融家)、精英(如律师和文官)、新一代的小地主以及新兴的制造业主,这些人都意识到战争是天下第一发财的机会,一打就高兴,你看看,有什么比爱国致富更令人血液沸腾的呢?所以辉格党并不在乎加税,大肆增加军费,很多工程都让哥们儿承包了,这叫战争发财,不够钱,就发明了历史首创的政府债券,举债打仗,利息高达14%,你只要爱国,不发财都难,从此英国金融业在全世界勇不可当,只要有战争,那个列强也打不过货真价实的英镑。金融业,也给英国海军加上了第二只翅膀。
现在美国有军工产业,其实那时英国早就有了,打仗不愁钱,借就行,打胜了举国欢呼,政府、国王和军工界都不亦乐乎,可这不仅仅是欠债,打胜仗是征服,被打败的财富是要被掠夺的,这是吸星大法,只要帝国能扩张,掠夺就能继续,社会各个层次就还有血可饮。大英帝国的对象是全世界,当全世界都吸尽了,也就是衰落的开始。
军工产业只要有发展的环境,那是威力很大的,当时英国国内的基础,原材料、能源、交通、制造业等等一下子都给带动起来,全国一片兴旺,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文一还据此理论英国的科学革命是军工产业的结果【6】,瞎扯,这是中国意识形态主导下“研究”走入歪门邪道的例子。
扩张带来的利益足够满足整个军工产业的胃口吗?很可惜,即使能不停地借钱,还是不够,这是为什么帝国最终是要衰落的原因。英国政府为了满足财政上的需求,给老百姓找来了一种鸦片:糖。
有人说英国海军一方面让糖把大家的嘴堵住,增加殖民帝国热,另一方面从他们的腰包里把钱搜刮走,整个海军经费和帝国扩张就建立于糖的基础上,以致当美国造反,英国面临失去北美之际,英国的共识是可以失去北美,但不能失去加勒比海的糖园
糖酒等各种消费税是国家重大的财政收入来源,而糖,那是当时穷人悲惨生活里唯一的乐趣,所以英国那么爱喝茶,因为加了糖。
但即使那时英国海军也不是无敌的,因为绝对优势永远不是相对优势,谁在特殊场合都有可能被击败,1772年,在法国海军帮助下美国独立,重创英国利益,英国海军陷入危机。
那时造船不仅耗资巨大,还费时,英国采用了一个冒险但今天看来绝对高超的做法:靠技术。
这技术,就是铜衣战舰,把船用铜皮包起来,两个作用:防止寄生虫,大大增加船速 。英国这种除了打胜仗啥其它都是屁话的态度,终于让它在桑特海峡战役(Battle of the Saintes,1782)把法国海军打了个稀巴烂,英国铜皮战舰真是如鱼得水,航速、运转高超让法军目瞪口呆,投降后承认英国海军领先整个世纪。
英国海军逐渐越来越领先,到纳尔逊摧毁法西联合舰队时,世界上已经没有对手了,即使工业革命后德国开始跟英国开战军备竞赛,大肆兴建海军,也没有对英国造成致命的威胁,英国海军在全世界巡逻,是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支柱,被誉为英帝国世界秩序(Pax Britannica),称颂西方文明和英美体制的把这叫做“公德”(public good),是十九世纪世界得以和平发展的奠基石,连美国都搭那趟顺风车。
英国海军一直是造舰和战术最领先的国家,鸦片战争时除了虎门炮台的大炮不能转向这种无知之外,英军很容易一个三角函数就能给炮台定位,将之摧毁,之后当英国海军的蒸汽战舰沿珠江逆流而上时,清军以为遇到了妖怪。
在一系列技术上,从使用铁甲,蒸汽推进,舰上炮,煤到石油,战列舰,英国如果不是发明者也是第一采纳的,因为造船耗资庞大,需要很长的时间,英国更是长线投资,希望一直占据领先地位,十九世纪末军备竞赛最突出的代表是英国发明的无畏级战列舰(Dreadnought),马上成为各国海军的标准。
无畏级之前连北洋水师配备的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注】
英国这种压倒性优势的军备给自己打下了通向坟墓之道,因为当后起的国家壮大之后,必然向英国学习,也壮大自己的海军,这样就形成军备竞赛,最后各国有陷入灾难性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绝对优势的思维,非常依赖于本国的底数,而且垄断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成了一个自己找的癌症,人和资源是不能承担日益扩大的胃口,结果当英帝国变得日不落的时候,也就是它衰退的起点。
英国海军称霸只因为一条:务实重利(也叫贪婪),其它一切都是假的。这种心态也反映了自培根以来的经验主义,宗教改革后英国所走的道路,极端狂热带来的危害,休谟的怀疑论,以及科学革命之后英国渐渐演变到功利主义,实证和分析主义为主导的哲学伦理出发点,至今还是英国情操(the English sentimentality)的核心。
【相关】
【推荐】
【注】原文把定远镇远两舰与无畏级并提,有暗示两舰乃无畏级之意。现已改正。
【资料】
呃,没用脑子。
- Horatio Nelson
至少在五十年代初期荷兰海军还是与英国海军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