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0)
2016 (45)
英文 mulch 一词是指覆盖在土壤表面的一层东西(不仅限于有机物质),从而起到土壤保湿、改良土壤、预防杂草和增加美观的作用。Mulch的原始本意是森林中覆盖在树木根部的落叶等有机物质。在西方园艺中mulch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公园绿地,小到私家花园中均能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它们以有机物质为主,树皮、树叶、木屑、秸杆等均可粉碎制成mulch,但鹅卵石、大的沙砾等无机物也常常被用来当作mulch使用。
奇怪的是中文里没有一个相应的词与之对映,翻遍手头的古籍,字典也未查到一星点与mulch有相同或相似词意的词汇。难道中国古人不用mulch。那古人是如何做到土壤保湿、土壤改良、预防杂草的呢? 今日读《齐民要术》一书,恍然大悟也,耕作也。
土壤保湿也称保墒,在古代文献中叫“务泽”,就是“经营水分”。 所谓经营,就是通过深耕、细耙、勤锄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 松土保墒,又被现代农业学称作“暄土覆盖法”。近代土壤学揭示,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古人耕田最早使用的工具叫耒(lěi),这是一种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从耒开始,人们逐渐又有了耜(sì),耙(bà),耢(lào),犁 (犂)(lí)等。古人耘田(除草)使用的工具叫耨(nòu),耥(tǎng),锄(鉏)(chú)。
《齐民要术》一书把耕作体系发展为“耕-耙-耱-压-锄”,标志着中国以“保水”为核心的古典耕作体制的成熟和完善。“耙”是用铁齿将犁耕翻起的土块切碎,兼有减小 播种阻力和松土保墒的目的;“耱”是无齿耙,着重于将地表拖细碎、平整;“镇压”是通过碾压或拍打的方式将耕、播、锄造成的坷垃支翘压实。在《齐民要术》 体系中,“耱”、“压”、“锄”都以保墒为直接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典农业又被称为“中耕农业”。“中耕”指的在播种与收获之间、在植株间进行的田间耕作管理。主要包括锄草、松土、培土、镇压、间苗等环节。中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独具特征;特别是锄头,是中国古典农业的标志。
“锄禾日当午”妇孺皆知,若要问农民为什么要冒着炎炎烈日终日锄禾不止?通俗的回答是“除草”。 实际上,除草只是较为浅显的原因之一,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齐民要术》就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
谢谢你的祝福,澳洲人不过感恩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施耐庵?
齐民要术,不是齐名要术,你大概没有仔细读我的文章。
本人在农村插队多年,没有读过“齐名要术”,但对这个问题,颇有发言权。锄草的目的有三,一是除去杂草,二是保墒,三是松土透气。杂草的根入土较农作物的根浅,轻轻一锄,杂草的根与土壤脱离接触,再加上烈日一曬,很容易脱水死亡。这就是锄草为什么要选在赤日炎炎的中午时分。如在阴天或雨前锄草,杂草不容易死亡,遇雨甚至会“重生”。此外,锄草还有保墒的作用。什么是墒?墒就是土壤里的水分。土地板结時,水分会很快顺着土壤中的毛细管上升到地面,被烈日蒸发掉。锄草(地)锄断了地表下的毛细管,从而起了保墒的作用。锄草的第三个作用是松土通气。植物根部需要透气,土壤中的细菌有好气性和嫌气性性两種,松土有利于空气進如作物根部,有益于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和起作用。
短文作者可能是个“五谷不分”的城市人,能知道些农事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儘靠“齐名要术”之类的书本,似乎太那个了些。
不吃点什么:)
读杂书,品粗茶,饮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