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天下

欢迎来此畅谈宗教信仰,百无禁忌。
个人资料
正文

读好五类书 做个高境界的人

(2017-05-26 00:48:57) 下一个
  人为什么要涉猎多种书?

  钱穆说,一是培养情趣,二是提高境界。

  

  读书,能从有情趣,有见识的人那里得知如何过得有趣,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得到许多人生借鉴。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一、修养类的书:最好的修身养心之道

  

  《论语》:能改变人心。

  对于《论语》,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朱高正先生曾这样评论,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这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不仅是语句、文法,连同思想、体系、义理、精神内核一并读懂,与作者血肉互通、骨脉相系。

  自然会在为人处世,待事待物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其风貌、谈吐也会不同以往,这即代表气质发生了变化。

  《孟子》: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其实和动物没啥大的区别,只有一点区别,但这一点区别,很多人丢了,只要少数人保存下来了。

  这一点是什么?是教养。

  孟子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人吃饱了,穿暖之后,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混吃等死,这种人其实和禽兽差别就不大了;

  猪吃饱了之后,也能每天躺下晒太阳,等着有人来把它卖掉,或者等着有一天自己被杀掉炖肉吃。

  如果人做的事和猪做的事没有差别,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差别。

  所以,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需要一些浸润灵魂的东西,需要一些内在精神力量,需要自我驱动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不能只简单地追求物质满足,只追求吃好穿好。物质富足当然重要,如果饭都吃不饱,去谈灵魂谈理想,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已经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却还是“无教”,没有教养,人活得就和禽兽没有差别了。

  《老子》:不争,方能成就一切

  《老子》虽说只有五千字,但却蕴含着人生大道理。

  老子在几千年前给我们遗留下来了一句万能金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并非丧失斗志,而是在同样复杂的环境里,如何放空自己的心灵,看开一切,由此消除一切孽缘烦恼。

  自古以来,无数有识之士的不争做法,都印证了这一切:

  范蠡不争权势,从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诚信经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

  陶潜不为五斗米为乡下小儿折腰,毅然下南山,采菊悠游,优哉游哉,复得返自然。

  ……

  嘴里要争个输赢的人,无非是执念太重:放不下那些无谓的尊严、舍不得那些可有可无的蝇头小利……但有一点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嘴里赢得了一时,最终定会输得最多,包括你身边的朋友、正要起步的前程……

  《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二、欣赏类的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也许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浮躁功利的世界也许已经诗意无存,可是在《诗词大会》上,当武亦姝浅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一下子被击中了。

  那击中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美。博尔赫斯说:“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以扑向我们。”

  诗歌给不了你什么立竿见影的具体功用,所以你可以认为它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们生而为人,和飞禽走兽不同,不仅因为更高的智商、更丰富的情感,还因为我们能欣赏美。什么是欣赏?朱光潜先生说:“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他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令人惋惜!

  春天,走在湿漉漉的街上,遇见街边老人用针线把茉莉花串起来卖,一串两块钱的小花是我遇见的小确幸,因为我想起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夏天,午睡醒来人蔫蔫的,耳朵却听见窗外孩童追逐嬉闹的声音,心中莞尔,因为我想起来“人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秋天,梧桐叶子落了一地,踩在干透的叶子会发出脆响,我总要多看几眼林子,因为我想起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冬天,下过雪的夜里回宿舍,风里把自己裹得只剩下两只眼睛,还是觉得冷,又想起“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我们不应该向外界索要诗意,而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寻找诗意。以诗词为心,来对抗眼前的苟且。

  人生不免风雨,心里喝一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见过人心的复杂,那就叹一句:“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想赚好多好多的钱也是不错的愿景,大可喊一回,我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诗词的好处只有进入诗词世界的人才懂。

  诗词里,我们看到时间,我们看到人生,我们的荣辱辛甘、悲欢离合,和诗人的荣辱辛甘、悲欢离合,发生共鸣的那一刹那,那种心头大亮的愉悦,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

  推荐书目:《唐诗三百首》《唐宋词选释》《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诗经选》《楚辞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苏轼词选》《李清照词选》《辛弃疾词选》等等。

  

  

  三、博闻类的书: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

  1.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汉书·王吉纪》)

  【译文】:百里之内风俗不同,千里之内教化各异。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

  3.欲投鼠而忌器。(《汉书·贾谊传》)

  【译文】要投掷东西打老鼠却又顾忌损坏器物。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疏广传》)

  【译文】知足的人不蒙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遭遇危险。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

  《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方,睥睨天地

  《列女传》汉·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小说

  《人物志》三国魏·刘邵——知人善任,书中伯乐

  《山海经》——山中奇谭,海外奇观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生面,妙不可言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四、新知类的书

  

  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五、消遣类的

  

  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从狭义上讲,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生活忙迫,该在什么时候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

  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

  

  人不是为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而是为了成为怎样一个境界的人。常读那些大师的书,循此以往,人生境界自然会高,人生情味也会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hola!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很好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心得体会,博主真是博览群书,佩服.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