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才知道华裔导演赵婷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Nomadland" 有三个中文译名,中国大陆的叫"无依之地",台湾是"游牧人生",而香港那边则译为"浪迹天地"。粗看三个译名的意思都差不多,但具体内涵其实还是不很一样的。看电影前脑袋里老有一个疑问,三个译名究竟哪个更贴切影片原意。
影片第一个画面是几行字幕,说内华达帝国镇主要的就业机会生产石膏的工厂关闭了。镇里又沒其他工作机会,所以全镇居民包括刚失去亲爱丈夫的影片女主费恩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外地寻找新的工作。几个月后帝国镇因为无人居住,连邮政编码也给撤销了,彻底成了Ghost Town。
费恩把自己的厢形车布置成一个家的样子,然后开着流动的家四处打工。第一份工作是亚马逊分拣中心的临时工,站在分拣流水线上分拣装箱货物然后发往各地,这里她认识了旅途中的第一位友人琳达。到夏天她在Badland 国家公园找到下一份临时工作,帮助管理和清洁宿营地,并和之前在旅途中帮助过她的大卫再次相遇,而且显然大卫对她情有独中。秋天国家公园宿营地关闭后,费恩在中西部的一家糖用甜菜厂打工,并再次和扔下女友流浪的年轻人德瑞克相遇,还背诵自己结婚时的定情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鼓励年轻人。所以从这条故事线条来看,港译"浪迹天地"还是蛮贴切的。
影片的第二条线是费恩离开亚马逊分拣中心后短期呆在一个沙漠宿营车营地的经历。这个营地是美国著名的宿营车生活倡导者鲍布威尔士建立的,地点在亚利桑那州。鲍布威尔士生长在阿拉斯加,1995年离婚被扫地出门后,只好以一个厢形车为家。习惯以车为家的生活方式后,他慢慢成了以车为家游牧生活的倡导者和代言人。2011年他在亚利桑那州的夸孜赛特组织厢车游牧族首次聚会时只有45人参加,但到电影 Nomadland 拍摄的2019年,与会人数达一万。集会上有厢车游牧生活的讲座,有销售和交换厢车生活用品的集市。鲍布威尔士的油管频道以前了解宿营车生活时看过几期,没想到他本人还在电影中现身。
在宿营地,费恩还遇到另一位营友史旺奇,帮她修好破损的车胎并成了朋友。史旺奇说自己患了癌症,时日无多但她不愿躺在医院等死,就开始了房车游牧生活。在生命结束前,尽情享受大自然,尽情享受自由。所以从这条线索来看,影片中文译成"游牧人生"也是有道理的。
影片的发展还有第三条线。费恩秋天在甜菜打工时厢形车坏了,几千美元维修费对手头拮据的她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无奈只好向远在加州的妹妹求救。她接受了妹妹的救助,并坚持手头宽裕后如数偿还,但沒有接受妹妹劝其留下的建议。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大卫在沙漠营地给费恩不少帮助,后来他生病后费恩送他上医院,然后又劝他随探病的儿子回去同住。之后费恩再去探望大卫时,已经习惯了家庭温暖的大卫再度向费恩表白,劝费恩留下来共同生活但她没接受。
影片中费恩有两次机会安定在有房有床的屋子里,但都因感觉不到当年和丈夫那种相濡以沫的温暖而回绝了。到了影片结尾,游走了一年的费恩又在冬天呼啸的寒风中回到了帝国镇。影片这时才出现了帝国镇废弃的画面,破败的石膏厂厂房,了无人迹的街道,以及空荡荡的老家。然后大雪纷飞中费恩又再次上路,影片最后那个去路漫漫的画面点明了主题,无依之地。
过去三十年的全球化,让美国广阔的中西部成了低技能蓝领的无依之地,而今后三十年人工智能发展会不会让城市成为高技能白领的难依之处,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赞同!五湖兄周末愉快!
从五湖这里是领会到了一些东西。写东西也有谋划,做任何事都有谋划。
心里玩味体会看清楚,谋定而后动,可以训练、保持自己心理的清明。
各个领域,方法都有共通的地方。
和有些人运笔写字一样,是有涵养功夫。动心忍性。
三个名字,我觉得 浪迹天涯与游牧人生比较直白,无依之地 比较深层:))
来这个世界,我就没打算活着离开。呵呵
收集的三个译名倒是有意思,还是无依之地更反应我的观感。。
《无依之地》还没看,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观感,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认知。
有些人很努力,有些人随波逐流。
唉,想改变,谈何容易。
谢谢分享。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只有自己知道的时隐时现的无依之地。
有时觉得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见识过糟糕的社会/经济模式,因而有了某种“抗体”;现在享受到不错的模式,因而得以安度余生……(??)
你的总结好精辟:
同一电影,有情怀的看到的是浪迹天涯,有钱有闲是游牧人生,其余的就是无依之地。视角不同,结论大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