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9)
2019 (47)
2021 (62)
今年五月底六月初, 回国内去陪伴了母亲三周。
两年前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先在大弟家住了一年,然后又去小弟家住了半年。两个弟弟对母亲照顾得很好,只是时间一长,母亲还是觉得不如当初在自己家里方便。大弟半退休,时间倒是比较多,但有一个八九岁的女儿在上小学,是弟媳去世后再婚生的。女儿上的小学离家有段距离,早上一大早就要送去上学,中午要接回来吃午饭,然后又要送她上学,所以还是很忙的。小弟倒是空巢了,但两人还在上班,忙起来时早餐午餐都很简单,也不太合母亲的口味。
去年十一月,母亲听了以前单位上的几个老姐妹的建议,去新区一家开业七八年的老人院试住了一周。当地有好几家老人院,城里和新区都有,但这一家的口碑最好,是重庆一个养老集团在当地开的分店,费用当然也比其它几家高一些。试住下来,母亲没觉得不习惯,周围都是年纪相近的同龄人,说得起来,上午下午有空还可以打打麻将,时间过得更快。
这次回去探亲,最初打算住旅馆,后来母亲说她们老人院还有二十几间空着,以前其他人探亲也有住里面的。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每天可以就近陪陪她老人家,自己也不用操心三餐了。母亲和院方商量,回话是吃住全包,一天费用160元,相当于当地中等旅馆的价格,但包括了早中晚三餐,所以还是很划算的。
5月22号上午乘高铁到了家乡,出站后见到小弟,然后坐他车直接去到母亲的老人院。老人院在新区,周围环境很好,很安静。母亲她早已在大门口等候,精气神看起来不错,几个月看来很适应老人院的环境。老人院有两栋楼,右边是四层的主楼,上上下下总共有六七十个套间。一楼是特护房间,里面住的都是腿脚不便,或脑子不大灵便需要陪护的老人或残疾人。上面三层楼住的都是像母亲这样能自理的,一间房两人住,附带洗手间。外面客厅和旁边的房间共用一起看电视,还有一张大方桌,几人一起可以打麻将,或者喝茶摆闲龙门阵。我的房间就在母亲房间过道对面,我一人住,旁边房间也只住了一位七十多岁的男的,后来还发现老人院里面男的不多,好像五分之一不到。
一日三餐去旁边二层副楼一层的餐厅,里面有十来张长桌,能容纳百多人同时就餐。和母亲同桌的陈阿姨有心,让出了自己座位,所以三周内我都能和母亲一起用餐。三餐菜单算是很丰富的了,内容大部分不变,每餐换两三样当天的特色菜品。早餐的评价较好,馒头,包子和白糕做得不错,不比外面餐馆差。馒头有两种,白味和荞麦,包子也有肉包甜包两种,我通常都选肉包。另外还有煮鸡蛋,盒装的牛奶和凉拌蔬菜,其中凉拌茄子做得最好,每次只要有,我都会来一份。午餐晚餐的印象要差点,基本上炒菜都不行,大锅菜炒过了,影响食欲。但粉蒸肉之类用不着大锅的,做得都很地道,所以总的说来吃的方面还算满意。
那一阵天气还不是太热,每天最高温度二十六七度,上午更凉快,二十来度左右。所以只要不下雨,每天早饭后我都陪母亲出老人院,到外面河边溜达一个来回。这条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北边合川的山地,流过我家乡后继续南流,在四川南部泸州北面二十公里处汇入沱江,然后又在泸州城内再汇入长江。
一河之隔,河这边是新区,对面是城中心,父母过去的家也在那边。河段过去是自然河,靠城中心那边是公园,这边。。是郊区农村。2008年前后当地决定开发沿河这一片,先是拓宽了河面,然后砌上了石头的护堤,沿河两边还兴建了人行步道。十几年下来,栽下的小树都长成大树了,散步不用担心太阳暴晒。毕竟母亲八十多岁了,冷热都得注意。
河面上那道低矮的石桥是一座古桥,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石桥很有特色,大部分是巨大的条石辅就的平桥,只有靠城那一端是拱桥在水位淹到石头平桥时供洪水通过。记得零五年的秋天,我因病回去在母亲家调养。当时还是自然河道,河岸翠竹低垂,是很好的下钓之处。现在还记得一个画面,当时自己在石桥旁边的河边看人钓鱼,无意间看见石桥上一位年轻的女子在石桥上款款而行,对面则是郊区的农田和房舍。秋日的阳光,静静的河流,优美的古桥,靓丽的青春女子,那是过去数百年里时常会出现的画面,而现在的新河道规整但没有自然风味,所以也就很难再重现了。
下午母亲她们打麻将,我呆在老人院没事可做,就去河边的滨江路闲逛。滨江路沿河从南到北,前前后后建了三个小区,慢步一个来回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滨江路几个小区,建筑的风格很像西班牙的老建筑,颜色的基调主要是黄色和土红色,初初一看,还有那么一点南欧的味道。
像国內其它地方一样,临街一圈底层都是店铺,当中以餐馆小食店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所以重庆和四川这个美食之乡,确实是名符其实。我沿路看了一下,这些餐馆和小食店,很多都是下面乡镇的特色菜式。细想一下也好理解,明末清初,当地因为战乱和瘟疫失去了大量人口,不得不从两湖两广迕移来大量人口,也带来了各地独特的美食。这二十来乡镇人口大量进城,也带来了乡镇人士的生活习俗,各种乡镇土菜馆应时而生,种类之多眼花潦乱,选择时难以取舍。
新区最北头是安置房,是当年为安置新区原来的农村住户而建的。和几个小区相比,这些安置房明显差了很多,一是没有围墙,外人可以随便出入,所以住户无论楼层高低,都加装了防盗护栏,看起来和监狱没差多少。楼房之间的距离很窄,基本上没地方栽树,更不用说花草了,光禿禿的,一看就是贫民区。更有意思的是,随着高铁在城北开通,北面是更新的新区,中间夹着一片安置房,看着不很调合。
每次回去探亲,太座总要我带一些当地的土特色,一是青花菽,二是做黄凉粉的干豆粉。这些土特产要去南门桥那边的街上买,市场一周七天都开业。过去以南门桥为界,桥北到政府大门是正街商业街,而桥南一直到汽车站和火车站是南街子居民街。因为邻近两个车站,是乡镇进城的必经之路,当然也比较忙乱。
九十年代城市发展时,最先改造的就是南街子这一大片。以前的木结构瓦房全部推倒后,代之以五六层的青砖楼房,虽然没有电梯,在当时也算水电齐备的上好住房了。但进入两千年后,新建的成渝高速和高铁都在城北,自然以后兴建的新区也位于城区北边,所以条件好都换房搬去了城北新区。城南这一片靠近汽车站,和乡镇联系多,加上因为房龄长价低,二手房多为乡镇进城的买下来,南街和附近的小巷子很自然就变成了菜市肉市,以及出售各种农村用品的店铺。那天一到这里,立时感受到当地生活的热烈, 也有一种回到几十年前的穿越之感。
黄凉粉是家乡的特产,主要原料是豌豆粉,但生产与平常的豆粉完全不同。平常豆粉的生产是湿法,先浸泡,再磨浆,然后过滤。而黄凉粉原料的制备是干法,干豌豆先去皮,然后直接磨粉而成。因为沒有过滤环节,是全豆粉,所以韧性不如磨浆豆粉,不过因此而来的口感反而成了特色。黄凉粉的另一窍门是盐浆,是水豆粉加盐熬制的,因为黄凉粉易断,加调料后只能简单搅和几下,而流质盐浆帮助调料浸润,味道也为之而生色。
好久不见五湖兄,原来是陪妈妈去了。好详细的介绍,赞!这里的养老院真不错,上海的比较贵,乱收费,要是亲人进去住,收好几百,都可以住外面的五星酒店了。片片真美,真接地气。我今年是春天回去的。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