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马斯克变性儿女的露面让我想起了一部老电影,2015年的《丹麦女孩》。一个真实的变性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艺术家庭,丈夫埃納是风景画家,妻子歌尔达画人物。俩人不可谓不相亲相爱。有一天,妻子请的女模特没有如约而至。她一时心血来潮就请丈夫来替代,效果出奇地好。穿上女装的埃納风情万种,出现在妻子画作里的他给人印象深刻。本来不好卖的画作一下子都被画廊看中了。
夫妻俩开始热衷于这个游戏。歌尔达教丈夫做女人的手势走女人的猫步学女人的姿态,两个人开始乐在其中。
最初连丝袜都分不清正反的埃納,穿上高跟鞋深一脚浅一脚的埃納,心理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样一个偶然开启的的生活插曲,激发了埃納隐蔽在灵魂深处的身份认同:他感觉自己应该是个女性。更可怕的是,他居然喜欢了男人!
必须说说他的妻子歌尔达,她那么深深滴爱着自己的丈夫,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晴天霹雳。埃納也很痛苦,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有病了。他去图书馆,查相关论著,夫妻俩人还去看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诊断他是“精神分裂症”,差点把他抓进疯人院!
在以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后,妻子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埃納做了变性手术,改名莉莉俩人仍然生活在一起。莉莉则成为一名化妆品公司的销售小姐。
故事到这里,虽然很别扭,还算是“happy ending ”。
关键在后面。
莉莉不满足只是表面上做一个女人,她要彻底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切除阴茎,移植卵巢和子宫!
不知道今天这样的手术是否成熟,总之,在1930年,手术要冒很大的风险。莉莉在所不惜,结果,在手术后的第二年,她终因手术并发症逝世。
歌尔达从始至终陪伴着埃納,直到埃納离开这个世界。
饰演歌尔达的瑞典女演员艾丽西亚·亚曼达·维坎德(瑞典语:Alicia Amanda Vikander因此获得奥斯卡以及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其实,没有获奖的男主更有名——他就是最近在《豺狼的日子》里饰演那位冷酷狠毒的职业杀手,英国演员埃迪“("Eddie" Redmayne),没想到他把一个女性的妩媚、风情、羞涩、痛苦,也演绎得楚楚动人。
据说,埃納(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只是世界上有明确记录的第一个变性人,在他之前 德国可能有更早的案例。如多拉·里希特(Dora Richter),她可能在20年代接受了子宫和卵巢的移植手术,但因纳粹销毁相关档案,记录不完整。电影里埃納到德国德累斯顿去手术,大概也暗示了这一点。
历史上,这对夫妻在第二次手术时已经离婚。影片没有执着于这一点,而是细致入微地写了他们最后相拥的时刻,这一刻让我泪盈。
歌尔达的陪伴以至于她的支持告诉我们:
爱,不是占有,爱,更是放手是包容;爱,不是为你做主,爱是陪伴是恩慈。
埃納的选择我不敢苟同。但是他的命运让我深思: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多么痛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埃納的转变其实也让我们看到,环境确实会改变一个人。埃納只是有点腼腆有点温柔的男人,他已经有了六年的婚姻,两情相悦,相亲相爱。可是,把他装进女人的壳子,月月,天天,最终改变了他。如果他没有给妻子假扮女模特呢?如果他就是那么勉为其难地一次,穿个丝袜拍个姿态。连衣服都没有换,从此收手呢?
也许会。。。。。。,也许不会。。。。。。
不知道。按照现在的潮流,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接触这个群体。我以为可以尊重他们,但是目前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纵容这种行为的政策不可取。尤其在中小学进行这种教育,无异于引导无异于戕害幼小的心灵。没有那个家庭喜欢子女这样选择吧?政客们喜欢自己的子女都去变性吗?
《丹麦女孩》获得到88届奥斯卡四项提名,但是在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巴林、约旦和科威特被禁。
抛开对变性的争论,就这电影而言拍得很成功。就连经常出现的哥本哈根游艇码头,也充满了丹麦风景画的味道。
影片中本卫肖也出现了,作为埃納的好基友,算是本色出演——
还有一个小角色,是埃納的童年好友。他没有抛弃变性的朋友。看到这张脸,就像看到未整容前的普京,像不像?
除海报外,均为电视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