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鹿葱

像文人一样爱写,像文盲一样犯傻;像女人一样爱美,像男人一样爷们;横眉对老公,俯首为朋友
个人资料
花似鹿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给上海的这件事点个赞

(2025-11-01 08:47:50) 下一个

朋友提醒,在网上找到这样一则消息:9月底,随着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完成,全上海彻底告别“拎马桶”。

如今的上海不仅是全中国最发达富裕的城市,也跻身于全球现代化大都市的前列。不但海外华人回国要去上海“打卡”,歪果仁来中国,上海也经常是第一选择。然而,谁知道,霓虹闪烁繁华昌盛的背后还有两代人三代人逼仄的居住空间,还有拎着马桶上下楼梯来回穿梭在家与公共厕所之间的窘迫。两样景象放在一起对照,确实很有讽刺意味。

“拎马桶”是大上海长期以来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线。20世纪初兴起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遍布全上海,容纳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上海人。但是很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倒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上海小姐们走出弄堂袅袅婷婷优雅靓丽,早晨起来却也不得不踩着高跟鞋去倒马桶刷马桶。清晨街巷里“唰唰唰”竹刷子刷马桶的声音此起彼伏,可谓上海黎明的第一支交响曲。我见过结婚的车队里,娘家那锦绣被子崭新家具的阔绰彩礼间必定一只油漆锃亮的新马桶,里面装满了花生红枣和桂圆。。。。

记得潘虹主演的电影《股疯》吗?潘虹炒股就想住进有抽水马桶的宅子,那可是九十年代啊!

可是直到21世纪,“拎马桶”还是不少上海人不得不做的晨间功课。

报道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潘虹炒股的时候起,上海就开始了“消灭”马桶的攻坚战,直到21世纪,直到前几年,“拎马桶”还是很多上海家庭每日要做的“晨间功课”。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大上海不缺钱,可是“消灭”马桶越是到收尾阶段,难度就越大。易改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最后1%”,往往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金钱到此也犯了难。比如一些老房子的硬条件有限,属于“风貌保护区”,可供改造的空间极小;再比如一些老房子的居住环境复杂,人员流动和密度都很大;还比如,一些老房子受到城市地下空间的局限,缺少了最重要的排污管道。

怎么办?

精明的上海人还是想出了种种绝招:比如说,在居民家门外精心建造了独用卫生间,配备独立水表、电表,做到了一户一用;又比如,为每户居民加装高科技的“1平方米马桶”。。。。

总之,这件事办成了!

记得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学讨论现代化大学的建设,好像谢希德说,中国的大学厕所没有异味就算现代化了。

这话说得很极端。但是中国人对“进口”(饮食)的重视和对“出口”(排泄)的忽视可以等量齐观。

听过梁文道讲厕所的一个节目,才知道,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出口”找一个固定场所,盖一间“房子”,居然源自八国联军进北京。

有一篇文章《刺刀逼著蓋起來的廁所》,里面这样写:“「近來各界洋人,不許人在街巷出大小恭、潑倒淨桶。大街以南美界內,各巷口皆設公廁,任人方便,並設立除糞公司,挨戶捐錢,專司其事。德界無人倡辦,家家頗甚受難。男人出恭,或借空房,或在數里之外,或半夜乘隙方便,趕緊掃除乾淨。女眷臟穢多在房中存積,無可如何,真所謂諺語『活人被溺蹩死』也。」

北京人民特別痛恨德軍,當然主要是因為德軍軍紀太差,但德國人執法一絲不苟,試圖把潔淨生活方式強加給他們,只怕也是原因之一。據另一位日記作者說,「美界雖亦有灑掃之舉,並不甚嚴。英界由華人巡捕督催,亦成虛應故事。日本界內,沿街臟穢,飛土揚塵,並無修街之事。」日記作者因恨道:「雖德國兇暴難以從權,亦界內翻譯官紳,一味附和洋人,辦理之不力也。」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城市的良心:下水道》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808/2063.html

其实,厕所何尝不是“城市的良心”。这活儿跟耀眼的摩天大楼宽敞的通衢大道相比,没有那么引人注目,跟今天这个“节”明天那个“节”相比没有那么招摇热闹,但是这确确实实关乎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上海人认认真真把“拎马桶”人家的居住条件摆上位置,彻底加以改善,此事值得点赞。

我挺喜欢看上海东方卫视的一个栏目《梦想改造家》,每一季的最后一期不是改造一个家而是公共空间。记得就在疫情期间,第五季梦想改造家的收官之作就是改造江西中路141号公寓楼,算是上海老旧城区改造的典范了。

江西中路距离南京东路、距离外滩只有几步之遥,可谓寸土寸金。141号这座小洋楼外面看绝对是标准的欧式建筑,走进去却是这样的景象——

走廊里各种线路纵横交错——

公共卫生间是这样——

住在四层五层的要跑到三层公厕倒马桶,共用厨房是这样——

虽然还是共用厨房,现在是这样——

卫生间是这样——

回上海可以去看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4)
评论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上海的“马桶”一直被全国人民取笑,虽然其他省市自治区未必家家有自己的卫生间,但毕竟去“公厕”再脏也不是自己家中。
唯一不值得同情的是市区拎马桶人家,特别是老实石库门的住户,对下只角的工人新村那种瞧不起的嘴脸,要知道工人新村再不济也不需要拎马桶啊!
所以上海多少年来对住房的评价,第一是没有没煤(气)卫(生间,早期只是抽水马桶),随着时代的发张, 要求的就是独用煤卫了。
百万庄大侠 回复 悄悄话 花姐:点赞加上我一个,有一个问题始终感到很好奇,过去的厕所都有掏粪车,或者有掏粪工人,现在都不见了,那么粪便都去那里了呢、、、、有没有学城市规化,可否帮忙解惑一下,纯属好奇心驱使、、、、谢谢!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城建永远走在北京前面。北京市民是不是全部都不需要早上端着尿盆去公厕倒了?内城一些胡同居民目前恐怕还是无法做到。国内短视频时不时地还在呈现北京内城居民的生态。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如果包括各种类型的老旧房子,改造起来的确是不容易,要真是100%解决了,了不起!我只是对100%有点犯嘀咕…希望我这没有根据的嘀咕是错误的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读了鹿葱的文章,我才第一次知道上海刚刚才把公厕问题给解决了,不容易啊。1966年大串联时我去上海,看到石库门的口子上,经常有一些露天的小便池,男同胞直接就站上去方便,后面就是大街,没人在乎。这个可能就算是最原始的公厕吧,不过没有水冲。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真是不可思议,拎马桶改造才完成。好在终于完成了,还是要点赞!我大学去浙江一个镇子上实习,用过这样的马桶,特别不适应。
紫若蓝 回复 悄悄话 唉,多么尴尬的过往啊!
加拿大姥姥 回复 悄悄话 为上海工程点赞,为你的文章点赞。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北方不用马桶,可是公共厕所的简陋肮脏现在想一想实在可怕!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真不容易,改造后看着好多了,小时候也用过马桶,现在觉得太难以忍受了:)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聂耳' 的评论 : 无论如何上海还是做了这件事,很多城市只顾穿华丽袍子,很多角落大概都无人问津。。。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ollowNature' 的评论 : 八十年代中国的很多城市还是破破烂烂,我亲眼看见上海南京路旁的小巷大白天有人撒尿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若敏' 的评论 : 真正的为民工程。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是的,欧洲中世纪也是非常恶心人的街道小巷,大概十七世纪以后才有改观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小树好!亲人你能忍受,其他人就只有吐了!
聂耳 回复 悄悄话 我不点赞,还要批评。为什么一个马桶要化一百多年才刚刚改掉?这比造原子弹还难吗?比飞船登月还难吗?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了吗? 上海的自来水z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是该点赞。只是真没想到,到了2025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太不可思议啦。俺觉得应该八十年代就应该没有啦。本人只是在北方生活过,从未去过上海。
若敏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改造太应该了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我上中学时,旅游到浙江金华,住在同学的外婆家,第一次见识到,每天早上有人来把厕所木桶里的东西收走。
电影里看到中世纪威尼斯,居民从楼上向运河里倾倒厕所木桶里的东西。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毛厕如果不洁净,很不舒服,粪便的颜色与气味会让人愤怒与烦躁,即使是亲人的,爱与这种味道也难以和谐,所以世上有很不容易的爱~~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据说故宫太和殿两侧都是地雷。。。。^_^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yflower98' 的评论 : 是啊,隐秘的角落。。。。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确实应该点赞。 太不容易了。 公共厨房太乱也容易出安全事故。 看《走向共和》,德军统帅在故宫里都没找见卫生间。 中国人那么注意吃, 怎么就不注意排泄呢。 :) 看古罗马,人家两千多年前就有公共的冲水公厕了。
mayflower98 回复 悄悄话 真没想到住在上海的有些人不久前还拎马桶。改造后的厨房和厕所干净整洁,的确值得点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