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火车的变迁体验中国的发展

(2014-05-18 10:53:01) 下一个

 

                       

我的家乡坐落在京广线上,至今还没有修建机场。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三十年多年来我和家人曾无数次往返于家乡和北京之间。火车无疑成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从火车变迁的点点滴滴,可以体验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小时候家住的离火车站不远,在寂静的夜里甚至能隐约听见火车的轰鸣声。那时对我而言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是神秘的和令人向往的。我在两三岁的时候曾随母亲出差第一次坐了火车,可惜只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记忆。每次乡下的亲戚带着孩子进城来玩时,我都要领着他们到火车站去看火车。看着那喷着白烟的庞然大物呼啸而过,看着小孩子们羡慕的目光,我幼小的心里总是充满了骄傲。    

七十年代末,大哥考上了北京大学,从此拉开了我们家进军北京的序幕。童年的我是怀着无比仰慕的心情看着大哥坐上火车去北京的。那时的火车都是绿皮车。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绿色的外体,绿色的座椅。座椅是直的,比较硬。我的家乡没有始发车,都是过路车。火车到北京要十七八个小时。大哥每次返京时都要先站上几个小时才能找到座位。更辛苦的是寒假,人多,行李更多。行李多是从窗口塞进去的,人有时也要从窗口爬进去。记忆中每次给大哥送行都像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家人齐上阵,连年幼的我都提着一个小包气喘吁吁地跑在最后面。好不容易连包带人都上了车,刚想松一口气,火车已经徐徐启动了。还记得八十年代初,大哥曾带着年过七十的姥姥去北京玩,好不容易买到两张连在一起的坐票,大哥让姥姥躺着休息,自己坐在带来的小板凳上,就这样一直坐到了北京。绿皮车,想说爱你不容易!

十几年后我也考到了北京上大学。儿时对北京的向往已经变成了离家的乡愁。九十年代火车也有了缓慢的发展。不仅有绿皮的直快,又开通了带空调的特快。特快运行时间短,座椅更加舒适。而且开始全程对号入座。虽然不是始发车站,有些特快也会在家乡的小城留十几张票。但是这些票并不对外发售。每一次返京母亲都会动用所有的关系求爷爷告奶奶地帮我买到一张特快票。这张座票在人满为患的寒假里显得格外珍贵。虽然还是要坐上十几个小时,但是和大哥当年比起来,我简直是幸福到天上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京广线是主要交通干线,车次多。宿舍里有位浙江的女孩,要换两次车,而且只能乘坐直快。前面的车还没有座位。每次返校后都是疲惫不堪,后来她假期就经常留在学校不回家了。火车,曾阻挡了多少游子的回乡梦。  

几年之后,卧铺车慢慢地多起来了。到家乡的卧铺票也能买到了,再后来从家乡始发的卧铺车也开通了。这一下大大地改善了乘车环境。卧铺车厢人少,环境相对干净。上车时不拥挤,也不用担心找不着地方放行李。床铺虽然窄小,但是躺着可比坐着舒服多了,有时还可以睡上一觉。卧铺车的出现把家乡和北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旅行舒适度的大大提高,退休后的母亲开始带着小侄子频繁地往返于北京和家乡之间。她平日在北京帮着大哥带孩子,假期再和我一起回家和父亲二哥团聚。感谢卧铺车的出现,虽然忙碌和辛苦,我想母亲那几年一定是在幸福中度过的吧。

2008年动车组投入运营。到家乡的动车都是硬座,运行时间比直快缩短了一半。座位更加宽敞,也不再是面对面。因为有卧铺车的诱惑我一直没有尝试坐过动车。但是据坐过的人说从北京坐到家乡还是有些累,不如卧铺舒适。几年后动车慢慢地被高铁取代了,现在通往家乡的动车都被取消了。动车,就像是WINDOWS Vista一样,还没有流行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2012年底,从北京到家乡的高铁正式通车了。高铁站修建在新城区,周围环境宁静,优美,但是离市区有三十分钟车程。去年回国第一次坐高铁我就对它一见钟情。高铁外形时尚,车厢宽敞,运行平稳。更重要的是从北京到家乡只要四个小时,大大节省了在路上的时间。更符合了游子在外归心似箭的心愿。我毅然摒弃了心仪多年的卧铺车,坚决将高铁坐到底。唯一的遗憾就是车厢内只能放小件行李,大箱子只能放在两节车厢的中间。免不了在车到达各站时检查一下行李。但是高铁在时间上的优势是不可逾越的,长途旅行终于变成了一种享受。

最近据新闻报道,中国正在研制超级磁悬浮列车,采用真空管设计,未来的时速可达到每小时2900公里那样从北京到家只需要20分钟了。我无限憧憬着这美好的未来,梦想着有一天我能坐着这真空列车飞回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