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不知是江郎才尽,编剧们编不出好的剧情,还是国内各种言论、思想控制越发严厉,很多社会敏感话题易遭封杀,多少年开始,翻拍就成了热门。
这不,我最喜欢的小说(电影)之一的《人生》又拍了一遍。
说真的,翻拍经典,几乎没有成功的,这已经成了挣脱不了的魔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红楼梦又要重拍了!啧啧,还说国家现在没钱,我看糟蹋起来一点都不心疼!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18年9月27日,路遥的《人生》 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198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都这部巨著搬上银幕,由著名导演吴天明导演、周里京扮演男主角高加林,女主角刘巧珍则由上海演员吴玉芳扮演。
这部电影在国内引起轰动,全国各地甚至开展了讨论人生的活动。周里京因成功出演高加林,而成了高加林的代言人。在我眼里,无人可以超越他的演出。
我对他的喜爱,也无人可出左右。请看拙作“我的男神”及“我的男神,命运多舛”。
当我听到重拍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又毁了一部好作品”。
电视剧没看,网上看了简介以及演员还有一些剧照,就已经把我的兴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这是周里京和吴玉芳的人生,大西北黄土高原的气息扑面而来。
新版人生(人生之路)之高加林和刘巧珍。高加林扮演者陈晓稚嫩得,活脱脱一个城市初中生,不但身体单薄,那张脸感觉就是温室里的一朵花。李沁在《白鹿原》中扮演田小娥,可圈可点。但比起吴玉芳版刘巧珍之纯朴,还是稍逊风骚。
而看到一张飙自行车的剧照时,惊讶得掉了半个下巴。
这是网友的点评:“该剧只看了1集,就实在看不下去了。相较笔者前期吐槽的另一部神剧,这部更加粗制滥造。作为一部年代剧,生生把观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拉回了现实。
不说穿衣服不打补丁,不说崭新的柏油路,不说联欢会上的红蜡烛,不说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的高考誓师大会,不说考试完后扔书,更不说背景墙上的小广告,单说说那个年代绝对的宝贝--自行车。
那个年代,人们并不富裕,即使是生活在城市里,自行车也绝对是一家之宝。城里男女青年结婚,彩礼或嫁妆讲究的“三转一响”,就是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农村家庭,自行车就更是稀罕物件了。如果谁家有自行车,绝对令全村人都羡慕。农村里的孩子,上学基本靠走,不管多远的路,一般靠双腿走着去,能搭拖拉机去,就很幸福了。
那时候,一辆自行车,可是家中的主要财产,比现在的汽车还宝贝,怎么爱护都不过分。因为汽车不怕被偷,自行车可是小偷眼里最值钱的物件,平时不骑车的时候,都是放在屋里生怕被偷了。怎么可能像剧中那样随便骑随便扔呀,严重不符合年代感。”
另一位网友:”蹭《人生》到了极致!!!路遥的棺材板压不住了!那么穷的高加林家里会有自行车???还那么败家地骑自行车飚车???这部电视剧所有的姓名用了《人生》,完全是另一个故事!!如果改为《陕北故事》比较合适,那样也许就没有了看了!现在的创作者黔驴技穷了,简直没有底线!!!!!!!!“
还有很多很多不合情理之处,很多网评都说了这部电视剧丢了路遥的人生精神,这在当初我也想到了。
80年代拍名著,大都尊重原有故事情节,极少做大的改动,给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好菜。而如今是绞尽脑汁想“出新”,大都背离原作,有些甚至是完全颠覆性的改造。编导们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才高八斗,而观众却吐槽不断,恶评不止。
我是不会去看电视剧了,我的吐槽只会更多。有看过剧的博友们也可以留下你们的意见。
这部剧的插曲《人生路遥》比起电影版的《叫声哥哥你快回来》,差了也不是几条大街。毫无陕北风味,只是一首流行歌曲。还是著名歌唱家雷佳演唱。雷佳近年来风格改变很大,很少唱纯民歌,改走民通路线了(偏重于通俗)。并且极少唱高音,中低音倒是经常秀。《沉香流年》、《人世间》均如此。
我一开始也不太喜欢《人生路遥》,唱得太压抑,但副歌部分感觉不错,就决定唱下来。低音对我来是是个考验,这首歌前后共花了半个多月才完工。《叫声哥哥你快回来》在“我的男神”中已经贴出,可以点开听听,对比一下。
因为不喜欢电视剧版演员,故视频图片还是采用电影版。
七律·唱《人生路遥》
墨脉
半生无处得清闲,走过一山犹一山。
岭峻棘多身渐乏,风摧雪迫鬓微斑。
初心易被尘心替,冷梦愁将鹤梦删。
幸有行歌千百阕,吟来但忘许些艰。
反复炒冷饭重拍,只是越拍越离谱,就像抗日神剧,黑人也抗日,一颗子弹打死一串敌人……,为了迎合愚昧大众的效应。
好诗,好歌。赞
诗词是可以重读的。
你总有“行歌千百阙”。
重拍经典就是糟蹋钱,全部乱来。重拍的红楼梦我只看了几个镜头就再也无法忍受。《梦中的一片海》没看过,好在没看,要不不够我吐槽,哈哈!李沁估计也是没啥选择,现在影视剧不景气,轮不到她们挑拣。
老版《人生》主题曲比新版的好听N倍,现在是什么都不好。国力得衰败在哪方面都凸显出来了。
翻拍经典的还没有超过原版的,现在的编导确实黔驴技穷了。
我还是那句话,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作品,你在当时得到感动,获得力量,足以。如今的作家们已经写不出那样震撼人心的文学了,这就是退步。
對不起墨脈,請允許我的不同觀點。有時代局限性的著作,我認為是不會成為世界名著的。與此類似,很多曾經有名的中國大專院校,急功近利地追求時代,校名一改再改,結果老校友們的畢業證都無法認證了,怎麼可能成為名校。再就是城市建設,現代化一搞,高鐵地鐵,城市綠化,退林還耕,來回折騰都是受時代的局限,故人回家找不到北。而歐洲的名城,現代化一點不含糊,幾百年前的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不知道他們啥時才能突破時代局限性,有讓人值得誇耀的名作 ?其實,具體說《人生》本身並不是好作品(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是我們無知而已,人往前走了,看到了真正的好作品才明白,任何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才可成名。
抱歉,囉嗦太多。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时代局限性,哪怕是世界名著,均如此。
墨脈說得對,那時我們的感覺應該是差不多的,如果沒有出國生活,估計現在仍然如此。畢竟見過世面才知道什麼是孤陋寡闻,當年的作品勝在聊勝於無,因為開放,什麼作品都是優秀的,只要不是宣傳和口號就能夠吸引年輕人。肯定要用現在的眼光去看自己當年多傻,中國的文學、影視片,簡直就是垃圾,很多年不看了,沒法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現在才明白劉曉波說中國需要被殖民三百年是啥意思。
我写的记忆文,都是基于当时的情感,而不会用现在的思维去批判。如果否定曾经的美好,我觉得人活得太痛苦,也无价值。
文学作品要与时俱进,《人生》重拍,如果能给如今的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80年代西北黄土高原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也一样会感动观众。但新拍的电视剧显然是失败的,又想迎合当今社会潮流,又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所以拍出来不伦不类。
近年看过一些剧,全部看完的寥寥无几,很多是途中弃剧,那些胡编烂造,实在忍无可忍。
影视剧编导也可怜,真正反映社会现实的又不敢拍,只好炒旧饭,越炒越没味。
陈晓我是第一次听说,气质距离西北黄土高原离得太远。
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理性思考,不难找出答案。:)
俺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电影电视拍新版,不是再拍的水平变低了,而是昔日的观众,在生活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十年代的电影《人生》,俺同样看得如醉如痴,可是,几个月前,俺尝试着去看新拍的电视剧《人生》,和你一样,看了不到一集,就弃剧了。俺分析下来,主要因为,俺离开中国几十年,当年或现在的中国社会环境,尤其是人生价值观,早已得不到俺的共鸣,因此,新《人生》如咀白蜡。油管上也有老电影《人生》,你若不相信,可以尝试着去看,俺几乎可以肯定,你不会有以往的激动。
俺当年看了电影《人生》以后,犹如更早时候看了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感情世界被震撼了。后来上研究生时,写过一遍文章,借用物理力学中的一个常用定律,“创立”了一种爱情定律,将爱情公式化量值化,用电影里女主人公刘巧珍的名字“巧珍”作为爱情的单位,用该公式可以计算正在谈恋爱中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该文刊登在当年学校研究生刊物的创刊号上。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就是那位校花,给俺送了秋波。:) :)
俺的一个同学,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却视新版《人生》为宝。他认为俺依然有欣赏当年《人生》的激情,强烈推荐俺去看。俺再试了一次,还是看不下去。:) :)
这是一个比烂的社会,也是一个比贱的年代。生产不痛不痒甚至麻痹思想的致幻剂,多多地糊弄老毛头红票子是文艺界的共识。观众们再想看见有意义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品,难了!
思想决定品味,细节决定成败。太烂了,不值得花时间去细细点评!简言之:编剧导演都是猪。
电视剧没看过呢,陈晓倒是蛮喜欢的演员。
谢谢蓝山兄,我也觉得不如听我唱歌,哈哈!
要听歌了,感谢momo 的福利!
这首歌非常难唱,低音部分太多,副歌倒是很适合我的音域,所以不想半途而废,坚持唱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