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经常有朋友问:在海外最想吃的是什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家的米粄和赣州的豆腐脑子(豆腐花)。
粄,为古汉语,读音“板”,是客家语和海南话(海南闽语)的特色词汇,泛指用米浆制作的各种美食。
我的故乡位于赣南,是客家人聚集地主要县份之一,县内居民均为客籍,操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间做粄、食粄习俗盛行。做粄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品种丰富,或当作主食或当作茶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
一千多年前从中原一带迁居到南方青山绿水这片土地的居民,怀着对故土难离的思念,将原本以面粉制成的面条、饺子,就地取材,将籼米、糯米或当地出产的一种薯粉为主料,用石磨磨成浆,制作出了形似面条、饺子的粉皮、酿粄。通过在粄中加入韭菜、艾叶、脚粄薯、香芋等食材增色添味,制成各种形状,并采用蒸、炸、煮等不同的制作工艺,将单一的大米变幻出100多个品种的各色粄食,成为客家人逢年过节、婚丧喜事宴请贵宾、招待亲朋的必备佳品。
粄的制作程序
1. 浸泡大米,磨成浆
2. 用大锅熬成糊状,揉搓直至有韧性、不粘手为止
3. 用手或模具做成各种形状
酿粄,就是大米做的饺子
禾杠粄 (禾,发音接近“我”)
这是上面提到的粉皮,切成丝状,像不像面条?由太阳暴晒而干,不含任何防腐剂,却可长期保存(一年以上)
家乡人恪守客家传统,对一年当中的大小节庆都极为重视,并按照时令选取当季食材制作不同的粄食庆祝。如正月初一,故乡客家人有“食斋”的习俗,这一天,大家就会用茶油、花生油等素油煎炸各类不含肉食的素粄,既用以敬神,又用来待客食用;至清明节,又选择新鲜的艾草制作艾粄;九月重阳节,家乡人会把板薯(又称脚板薯,是南方一带特有的薯类)刮成薯浆混入米浆,用油煎炸后就成为薯包。这些粄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乐趣。
这是前天我一中学同学做的薯包。看板薯,像脚板吗?也像熊掌。做粄、炒肉、做薯酒都好吃。
故乡很多村镇至今保留着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这种血脉同源的共同归属感让故乡人重情重礼,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族人亲戚都要过来以示是一家人。在正式的四盘八碗宴席开始前,东家先要准备一些点心给客人充饥,故乡人称之为“食茶”,而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如新生儿满月,东家要准备斋印板。这种斋印粄,要用白色或黄色的粘米生粄、绿色的酒菜和加食用红花着色的红色粘米粄,共三色粄填入木制模具而成。木模斋印常用年画内容刻制,寓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之意。还有寿桃形状的,则刻有寿字。
斋印粄
地道的客家粄,制作工序往往十分繁复,对制作工艺要求也非常高。在过去,客家人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做粄。且要大灶、大锅、需人手多等原因,城镇居民除了薯粄、豆子粄等,很少有做酿粄的。我母亲是外地人,没有做酿粄的传统,所以不太会做,但做薯包和豆子粄却是一绝!那时有个远房姑姑住在城乡结合部,她家在节庆日时都会做粄,每次都叫我们去吃。我最爱吃韭菜酿粄,姑姑家的酿粄通常采用碎腌菜、猪肉和豆粉做成,蘸点用酱油、大蒜、米椒和菜油调出的料,美味无比,唇齿留香!和大伙一起做粄是件很快乐的事,虽然我做得并不好。
离开故乡二十多年间,只回去过几次,每次回去日程排得满满,除了早上,大餐小宴不断,因此早餐就弥显珍贵,而泥鳅粄仔更是早餐的首选。
粄籽长约寸余,是由精米研磨成糊状后,用特制的筛板过筛,然后沸水焯制而成的。吃时碗里添上肉汤、油盐味精,将煮好的粄籽捞出盛起即可。煮熟的粄籽晶莹透亮,爽滑清鲜,非常可口。由于非常柔嫩顺滑又滑而不腻,甚至可以不用牙齿咀嚼,而任由它尖尖的头部游进食道。
有时泥鳅粄仔店旁会有人卖煎酿粄,这时买上几只酿粄,配着泥鳅粄仔一起吃,妙不可言。
泥鳅粄仔
白天有时还能在街头看到卖“豆子粄”。此物圆圆的形状像月亮,所以又名月亮粑。
最想念母亲做的豆子粄,焦黄香脆。母亲左手握圆铁勺,右手舀米浆倒入铁勺,摇晃均匀后撒上一把浸泡后发胀又沥干了水分的黄豆,下油锅时“吱”的一声,香气四溢。站在热气腾腾铁锅旁的母亲每次都是汗水湿透衣裳。常常是炸好不久,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边用双手来回翻动,边吹气,还热乎乎时就已下肚。这浓聚着深深母爱的豆子粄,再也寻它不着,只能在追忆中回味。
豆子粄 (一般用黄豆、花生或姜丝作为填料)
此外还有糯米粄、簸箕粄等等,共一百多个品种。
如今米粄难得吃上一回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近年来家乡成立了“粄庄”,有三十多家店铺,想吃随时吃,很是方便,邻县前往一饱口福的人群也络绎不绝。
故乡民风纯朴、钟爱粄食,粄之文化保留完整、应用广泛、传承有序且时有创新。欣闻故乡的米粄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衷心祈愿早日获得此殊荣,使米粄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客家米粄,认识客家文化。
大荟萃
沁文兄真不愧为大文人,一种米食就联想起历史的种种,令热钦佩!
既曰1000余年前迁入赣南,似于五代十国左右 。。。 彼时 “城头变换大王旗” --- 五十余年却历经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犹记昔日老师告以谐音速记法:良糖加好酒^_^),甚至短于康熙和乾隆其一之执政时段(60年) --- 正是因为如此兵荒马乱、武将反叛频繁( 袁腾飞曾戏言:“如果哪个武将执掌兵权一段时间后还不造反,手下人会替他着急、认为其脑子有病” --- 此评虽然诙谐然却真实),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才 “杯酒释兵权”,而且有宋一朝尽皆崇文抑武,亦致后世中华无复武风 。。。 叹之。
当然,此前之中唐安禄山、史思明以封疆节度使拥兵自重,后乃叛乱而致唐崩颓 。。。 亦赵匡胤心头之警 。。。
婉妮好!客家食品比较独特,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
是啊,大米一般就是煮成米饭吃。只有客家人才把大米变换出这么多美食,很为此感到骄傲!
没有,正馋着哪!: )
谢茶饭临帖,问好!
酿粄等有点麻烦,米浆要熬成糊状。薯包和豆子版米浆直接用,要简单得多。
您是在此贴上留言的第一个客家老乡,问好!
艾粄好吃又健康,我都想做了。
板薯只有南方几个省有,斋印粄是家乡的独有食品。
谢南岛来访,问好!
老乡吃过米粄吗?
谢谢松松,的确很好吃,每回看同学在微信里晒,都馋得不行。
多谢老乡介绍客家文化!欣赏!
不到客家地,一般是吃不到的。我也想做,可大都缺少原料和工具,只能作罢。
谢谢寒砚来读!
谢谢默默分享,问好!
谢谢,请多吃几个。
确实工程浩大,所以没有大事,轻易不做。如今有了专门“粄庄”,想吃就吃。
问好冬日!
客家文化比较独特,以前宣传的少,一般人不太了解。今后我将写个系列,希望更多人知道客家。
谢小树!
多谢菲儿的邀请,一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