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十三、化物为事

(2024-06-21 06:24:50) 下一个

十三、化物为事

 
我在“化实像为抽象”一章里讲到,因为任何一个实像,从诗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多重特征可被诗化,而我们在升华它的时候,往往只需要它的其中一个特征,这就使得用某个抽象的概念来具化出它的某个特征变得有所必要。出于同样的道理,有时候,我们的叙述对象本身也是一个实像,在具化它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实像转换成一件事,化物为事,为作品的升华做准备。
 
例1.  
 
婚戒
 
环形赛道上
誓言与忠诚竞跑
胜负难料
(冷慰怀)
 
这首三行诗,选择了“婚戒”作为自己的叙述对象。“婚戒”,本是一个实像,是婚配的信物,象征婚姻。但作者偏偏不写它联姻的喻意,反其道而行之,要通过它写婚后男女间磨合的现象。所以,作品就有必要指出婚戒在婚后磨合的特征,为升华做准备。这首作品采用了化物为事的创作手法,把实像“婚戒”转换成“环形赛道上/誓言与忠诚竞跑”的事情,以此揭示作品“胜负难料”的主题思想。其言外之意就是,在婚姻这个赛道上,有时候男的占上风,有时候女的占上风,有时候男女恩爱有加互相平等,等等。
 
例2. 
 
野花
 
在荒山
却总是笑容灿烂
等风把它们的子孙送往远方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选择“野花”作为自己的叙述对象。“野花”,本是大自然的产物,属于一个实像。作品为了表达“野花”坦对大自然恶劣环境时仍然无比乐观的精神,为深化作品主题思想作反衬准备,在具化它时,首先化物为事,说它“却总是笑容灿烂”,然后升华它说“等风把它们的子孙送往远方”。如此,升华部分就携着具化时积蓄的反衬力量进入主题:人应该像野花那样,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要保持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例3. 
 
陶埙
 
捧着你,就像捧一坯故土
每一个气孔
都按捺不住方言
(天端)
 
这首三行诗,选择了“陶埙”作为诗歌的叙述对象。那么,我们要写它的什么呢,是写它的美妙音乐,还是写它的土里土气;是写它的时兴,还是写它的不起眼等等?该作品,把陶埙的发声跟它外表的土里土气结合在一起,写它发出的声音带有乡土气息。为了升华这个主题思想,作品首先采用了化物为事的创作手法,把它描写成“捧着你,就像捧一坯故土”这件事。有了这个铺垫,作品才得以把它升华成“每一个气孔/都按捺不住方言”。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化物为事的创作手法:
 
1. 桂花
 
开在嫦娥窗口
每天
为思乡补妆
(冷慰怀)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放下身段
握手
言和
(彭晓矛)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狗尾巴草
 
茸茸小手,在农村留守
等那些痒从城里回来
再拉一次勾勾
(绿柳枫)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北方的春花
 
蓓蕾,迟迟不肯解开紧身衣
慢性子舞步
总跟不上江南鼓点
(幽兰)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每次缩头
都是心火
在生命水银柱上的减速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