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从有一年的“三八”妇女节开始。那年,单位里大概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这些小事,没有组织活动,在岗位上的同志精力寄托在工作上,对此并无多大反响,而对我们这一批已经离退下来的人却不免有点失望。逢年过节,盼望活动,并不在意是否吃一顿或是拎一袋东西回来,主要的是借此机会同平常不大见面的同志见见面,说说话,摆脱一天半日的家务劳动和奶奶外婆的角色,温一温昔日大家庭的愉快生活,找回一些在家人儿女中无法获得的乐趣,添加一点日趋枯竭的人情味。
于是,有人提出:单位不组织我们自己来,“三八”不过过“三九”。想不到这一即兴的提议,竟得到了极为热烈的响应。这样,大家便相约在次日——3月9日上午在植物园集中,自由参加,来者各人自带一份食品,粗细不计,贵贱不限,自制而有特色的最佳。
到了第二天,不到八时半,居然大家都来了,真是下命令也不会到得如此齐。在那翠绿的竹林中,择上一块嫩绿刚露的厚草地,摊上一块塑料布,各自掏出了带来的食品,有现成的瓜子花生,有自煮的茶叶蛋,也有面包和水果,互相取笑说是将孙子孙女的吃食都给挖出来了,每人携带的远远超过了一份两份。待不及安顿下来,就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没有中心,没有主题,没有人主持,从来不会冷场,七嘴八舌,抢着发言,话声不停笑声不断,有时竟引得路人驻足。“老夫聊发少年狂”,若不是在这样的场合,这些双鬓斑白或满头银丝的老太太们是绝不会如此“疯”的。因此也就可以说,她们不是没有渲泻快乐、倾诉悲哀的要求,而是缺少机会。当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似乎唤醒了以往的青春。
直到太阳偏西,竹影横斜,大家才发现时间不早,有的还得去幼儿园接孙子孙女,于是依依分手。手里的提包空了,心头却充满了温馨,得到了感情的满足。
自从这次开端以后,以后似乎形成了例会,一两个月不聚,总会有人发起。春秋佳日,杭州不乏好去处,花港观牡丹,灵峰赏梅花,总会有我们这一群。夏天太热,不宜大行动,便在望湖楼或什么地方,清茶一杯,小聚半日,冬日寒冷,就近外爬爬小山,既是相聚,又体验了体力。多的时候十多人,少的时候七八人,基本队伍不大变,颇有壮大趋势。人多人少都没有关系,反正自带食品,多一人会有多一份东西,既不花公家一分钱,也没有采购提货的麻烦,却到有交换口味,品尝各家的机会。
原来想这类自发的活动,搞几次也就算了,可是现在根据大家的情绪,似乎还正方兴未艾,大有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