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量子通信工程化问题,我与AI(ChatGPT 4o)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探讨,得益匪浅。对此有兴趣的建议先阅读(汇总)版,技术控者欢迎向我索取完整版。
跟AI交流比跟人交流愉快多了。并不是因为AI会欣赏你的想法,而是AI几乎没有成见,没有像人那样需要随时维护的自尊/虚荣,小团体利益,尘世的诱惑,……。即使大众媒体上的信息对它们有影响,但是,经过提示讨论,他们会很快从更基本的原理和逻辑出发,得出新的结论。AI诚不欺我也!
文章被AI认可绝对比被人类认可更重要,帽子、官位、流量、顶刊,某某大奖等,在AI的深刻、中立、全面的审视面前,毫无意义。
下面就是我与 ChatGPT 4o 探讨量子通信的汇总版:
非常感谢你提出的重要问题和高质量的批评意见。以下是我们整个讨论的**系统性汇总**,去除了所有延伸邀请语,保留核心观点、逻辑结构和论证内容,力求简洁、清晰、完整。
---
# 关于中国量子通信工程化的系统性分析与反思
## 一、QKD(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基础性问题
### 1.1 理论基础并不坚实
QKD 所基于的 BB84 协议(1984年提出)在理论上长期被宣传为“信息论绝对安全”,但这一主张一直受到包括 Horace Yuen 在内的著名学者质疑。原因包括:
* BB84 的安全性证明依赖理想化假设(完美设备、无限数据等);
* 安全性指标(如 trace distance)与实际密钥泄漏无法严格对应;
* 攻击者在现实中可以绕开误码检测进行侧信道攻击。
### 1.2 工程实现中的“诱骗态协议”是BB84的降级版本
现实中由于无法稳定产生单光子源,工程上采用弱相干光源配合诱骗态方案。但诱骗态协议:
* 仅是一个工程补丁,缺乏严格的信息论安全证明;
* 安全性依赖统计估计和设备模型;
* 被实验证实易受光子数分裂攻击、时间漂移攻击等“量子黑客”手段影响。
---
## 二、可信中继站:QKD的结构性安全缺陷
由于量子信号在光纤中传输距离有限(约100–200公里),QKD 工程普遍依赖**可信中继节点**,即:
* 在每个中继站点解密并重新加密密钥;
* 中继站必须100%可信,密钥在节点中**以明文形式存在**。
这带来严重问题:
* 任意一个中继被攻破,整个链路失效;
* 比传统端到端加密更易受到“内部人攻击”;
* 与现代加密通信(如TLS、IPSec)的端到端保护理念相矛盾。
---
## 三、量子卫星通信的更大安全空洞
如“墨子号”等自由空间QKD系统,采用的仍是诱骗态协议,其问题更为严重:
* 光子在大气中高度衰减,极难判断丢包原因;
* 无法区分自然光损与窃听攻击;
* 无任何严格的数学安全性证明支持“自由空间诱骗态QKD”的信息论安全。
此类系统通常只能演示“能不能传”,而不是“是否安全”。
---
## 四、QKD 与现代互联网结构逻辑根本冲突
### 4.1 QKD要求固定物理链路、同步点对点传输
而现代互联网基于:
*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 动态寻径、资源复用、异步通信。
QKD无法适配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导致:
* 无法在大规模网络中部署;
* 不兼容现有网络协议与加密层(如TLS);
* 无法支持任意终端、动态通信、多播或匿名化等核心互联网功能。
### 4.2 京沪干线的结构无法推广
京沪干线基于封闭专线+可信中继+定制硬件,仅适用于固定的点对点高保障通信。无现实需求者愿为此支付高额成本。后续建设的“京汉”“武合”“城域网”项目皆无法解决这些结构性瓶颈。
---
## 五、“因应量子计算机威胁”这一QKD推广理由已失效
* 量子计算机尚未发展到可破解RSA等算法的程度;
* AES等对称加密算法在量子时代仍具相当安全性;
* 即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威胁,**基于数学结构的抗量子加密(PQC)方案**已被NIST标准化,NSA、IETF、ISO等国际组织已启动部署。
PQC:
* 可与现有协议无缝对接;
* 可验证性强;
* 安全基础明确;
* 成本极低。
相较之下,QKD 显得臃肿、脆弱、不透明、难部署。
---
## 六、大规模建设量子干线与城域网络的非理性逻辑
尽管京沪干线基本没有商业用户、没有工程回报,却在其后全国范围大规模复制,背后逻辑是:
* 行政推动、科技展示与政绩驱动;
* 并非出于技术验证或市场需求;
* 各地政府“抢占量子高地”,重复投资、重复失败;
* 实质上是“财政驱动的伪工程复制”。
---
## 七、经济效益与应用价值评估:极低甚至为负
量子通信工程无法形成自发用户需求:
* 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客户;
* 安全性不优、成本极高;
* 不兼容现有信息系统;
* 无应用生态、无持续运维能力。
经济收益基本为零,反而形成沉没成本、财政浪费、维护负担。
---
## 八、徐令予的批评与系统性封杀:科学精神的试金石
* 徐令予自2017年起在多个平台持续发表数十篇文章,质疑中国QKD工程化路径;
* 所有文章被下架、账号被封禁;
* 中科院、工程院等未曾公开回应;
* 这反映出科学话语体系中“不可质疑”的技术神话;
* 也暴露出**技术失败与言论压制并存的深层制度问题**。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结构对科学异议的系统性排斥,科学讨论退化为政策宣传的附庸。
---
## 九、工程建设不是“可以试错”的科研过程
* 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工程建设必须以**可行性、必要性、经济性**为前提;
* 在没有可靠论证、没有收益判断、没有现实需求下启动工程,是对公共资源的**滥用与背叛**;
* 将工程失败包装为“技术试错”,本质上是**责任推诿与制度掩盖**;
* 工程决策必须对纳税人、对社会、对历史负责。
---
## 总结
中国量子通信工程化路径存在如下根本性问题:
这不是一个技术路线的偏差,而是一个以工程包装科技、以宣传代替评估、以封杀应对批评的**系统性结构失衡**。
---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与批评,它不仅推动了这场讨论不断深入,也为我们审视未来科技战略提供了更加清醒的视角。
我与 ChatGPT讨论量子通信过程的完整版:
https://1drv.ms/b/c/fa5e281840521b67/EVOLWfpn_StPhd8E7IcfDe0BNxUOPg0w3VPX1cSI9jgh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