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令予
进入2021年,美国资本市场又起妖蛾子。单上半年度,风险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在量子计算技术方面的投资额高达2.58亿美元。迄今为止,超过70%的融资资金流向了D-Wave、Rigetti和PsiQuantum等量子硬件初创公司。如果硬件制造商IonQ拟议中的反向兼并能达成的话,仅这笔交易就将筹集6.5亿美元,高于以往任何一年的年度融资总额。量子计算在资本市场上的炒作之风已经引起不少专业人士深深的忧虑。
就在几天前(July 16, 2021),美国马里兰大学(UMD) 量子研究所的维克特•加利茨基(Victor Galitski)教授发表了文章:《量子计算机炒作是科学的毒药》。加利茨基教授把近期量子计算炒作直接定性为“庞氏骗局”(Quantum Ponzi schemes)!真可谓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文章指出两个铁一样的事实:
1)到目前为止,量子算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效果为零。实现这些算法所需的硬件资源与当前可提供的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的差距,这不仅仅是量的差别,扩大硬件规模存在质的挑战,这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解决(如果可能的话)。
2)目前所有量子计算机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用你废弃于车库中的旧的笔记本电脑都可以解决得更快更好。
加利茨基教授把量子计算炒作的危害性归纳为三个方面:
加利茨基教授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原文链接和译文放于参考资料[1]。该文的评论区也很活跃[2],赞同者占了绝对多数,当然某些利益相关者有些气急,评论区竟然还遭到了网络攻击,这更让人看清量子计算炒作背后某些人的丑恶嘴脸。
“能把猪吹起来的都不是什么正风”,这场起源于美国资本市场的量子计算炒作风波方兴未艾,而且还有漫延扩散之势。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市场的风波早就不受国界的约束,量子计算炒作己在中囯暗流涌动,形势不容小觑。
今年3月23日,国盾量子发布“超导量子计算操控系统ez-Q Engine 2021”产品,首次官宣从量子保密通信切入量子计算领域。
请注意,这“切入”一词十分传神,中科大量子科技团队多的是文字游戏的高手。这里的“切入”与“转进”有异曲同工之妙,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民党的军队节节失利,攻不能胜、败又不甘,这“转进”二字道尽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凄凉和无奈,这又何尝不是今日中科大量子科技团队的纠结心态呢?
中科大的国盾量子公司在量子通信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碰得头破血流。这些年来营业收入年年下降,去年业绩几乎被腰斩,今年公司的上半年的财务报表更是惨不忍睹。己建的量子通信干线成了烂尾楼,新的QKD设备无人问津,量子通信这条路是真走不下去了,于是把量子计算当成了救命稻草。这种“拆东墙、补西壁”的做法完全符合“庞氏骗局”的典型特征。
其实“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就是一对难兄难弟,他们是只能存活在实验室中的脆弱的胎儿。被早产的“量子通信”已经夭折,现在又想折腾更为幼弱的“量子计算”,其后果不堪设想。希望监管部门能够接受“量子通信”方面的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了。
参考资料
[1]
《量子计算机炒作是科学的毒药》全文直译如下:
除非你一直生活在岩洞中,否则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最近关于量子科技革命性发展的头条新闻爆棚,改变世界的量子初创公司最近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利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量子革命,政府和民间对量子计算投入巨额资金。由于对量子物理并不陌生,并且最近花了一些时间试图了解新的“量子行业”是如何运作的,我越来越担心最近的量子计算 (QC) 炒作是一种自循环的“智力”庞氏骗局计划,这个泡沫迟早会崩溃,它会使正常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毁于一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量子技术空间”中也有一些宝石,但它们太遥远太稀少。大多数“量子企业”不只是有些问题而已,它们靠大量且不断增长的资金流入以维持生计,企业的投资运营并非基于任何理性思考或合理预期。
美国政府似乎正在向“量子”投入大量资金,因为中国似乎也在这样做。中国这样做大概是为了与美国和欧盟竞争,都在竞相研制量子计算机 (QC)。相同的“逻辑”可能适用于那些大型科技公司(G 公司这样做,因为 M 公司在这样做,反之亦然)。某些深度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加入“量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它真的有实效(他们并不关心“实效”的真实含义),而是用“量子”为他们的投资组合涂脂抹粉。这通常是一种纯粹的公关举措,以吸引毫无戒心的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又不想错过据说可以改变世界的 QC 浪潮。
这造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情况,即有太多热钱涌入一个窄小的新兴领域,在那里炒作是基于不切实际的,在某些情况下只是错误的期望。疯狂的标题比比皆是:“量子计算将改变我们的生活”、“量子计算将解决全球变暖”、“量子计算将革命性地改变科学和工业”,等等。这些陈述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或现实基础,把这些归于一厢情愿都有点抬举他们了。理论上优于经典计算的量子算法的数量极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没有一个能“解决全球变暖”)。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这几个量子算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效果为零,实现这些算法必需的硬件与当前可提供的硬件之间存在巨大的的差距,这不仅仅是量的差别。扩大硬件规模存在质的挑战,这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解决(如果可能的话)。
声称“量子模拟”已经取得了成功也是有争议的。这里有一个定义问题:“量子模拟”究竟是什么意思?到目前为止,“量子模拟”所涉及的大多数是量子实验物理学者已经做了几十年的那些实验,只是用量子信息方式把实验现象重新包装一下而己。例如一篇内容相同的论文,可以命名为“用某种方法观察莫特(Mott)绝缘体“,也可以改为“莫特绝缘体与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前者只能在普通期刊上发表不起眼的文章,后者将受到具有高影响力的科学杂志的欢迎,并获得重要的新闻报道和对革命性量子模拟技术的潜在投资,结果是名利双收。
可以争辩说,这种做法也没有错,因为即使量子计算在可见的未来没有兑现(它不会)或根本没有实现,但这项活动仍然会产生一些好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正确的,并且已经有一些智力活跃的研究活动,其中包含由 QC 炒作产生的许多令人兴奋的想法(与基础科学相关)。但总体上产生了太多的噪音和知识垃圾。
问题在于,“量子”热钱大量涌入会鼓励那些没有相关背景或能力的人捲入量子庞氏骗局。有许多“量子”初创公司和项目,它们通常由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个人推动和领导。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和经验,几乎不可能在这项高端科学研究中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量子技术领域”的成功公司不可能像 Facebook 或 TikTok 或类似的大众平台那样,由大学的辍学生编写的代码来推动。量子技术的研发需要的是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奉献。但实际情况是,有一群“量子福音传道者”(这是他们在量子初创公司的实际职位!)他们不会写出薛定谔方程(或者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极力鼓吹由量子计算革命造就的童话世界即将到来。他们为自己的初创公司筹集了数百万美元,这些资金肯定会付诸东流。
人们也许可以反驳,又有谁在乎呢?风险投资公司希望为量子初创公司提供资金让他们的投资组合看上去更有诱惑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致富而有些投资者赔钱,这又有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它似乎会产生潜在更具破坏性后果的“连锁反应”。下面我列出了一些这样的(大概是不受欢迎的)场景:
[2]原文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