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陸,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个人资料
正文

夜深忽梦少年時 (1)序

(2025-03-31 21:58:19) 下一个

夜深忽梦少年時 (1)序

我的父亲、母亲分别於前年和去年年初故世,在整理他们的遗物中看到了他们珍藏的几张旧照片。望着那已经泛黃褶皱的照片,想着已经永远离去的父母,常常百感交集,不能自已。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近日来我常会在梦中穿越几十年,回到了我儿时生活过的姑苏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淚尽罗巾湿”,在那艰困的岁月中含辛茹苦哺育我长大的亲人们常会在梦中与我相见于苏州,梦醒方知天人永隔,一梦一醒腸一断,心痛莫此为甚。

苏州是我少年梦开始的地方。我出生后就寄养在洞庭東山的亲友家,四到六岁去了上海,然后回到苏州接受了完整的小学教育和一年多的初中教育。我的少儿时代就是在五十年代的古城苏州度过的。苏州的老家是一幢典型的沿街枕河的江南民居,前门是東北街,后门就是一条河,河和街都有近十米宽。从老家前门出来左转(朝西)五、六百米是拙政园,右转(朝東)五、六百米门是娄门。在五十年代,那里就是城乡结合部,在我家马路的東北方向和河的南面都是大片的农田。苏州的老家是一所砖木结构的平房,已经有些破旧了,用来拍攝明清时的电视剧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如果用来拍攝剧中的穷秀才的生活场景保证不会有穿帮景头。

苏州的老家虽然简陋陈旧,但比起那个年代上海市民的居所还是要宽敞许多,特别是屋中的一个天井,是孩子们的乐园。天井里的虫草花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的乐趣远胜今日的电视和电脑,我们天天接着地气,生活得平易而又真实。这本是孩子们真正要的生活,他们渴求的是从大人们的关怀中取得的的安全感,他们需要的是与同伴玩乐中获得的认同感,这才是孩子们心中最为珍贵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清贫的时代,我们却有着快乐美好的童年。

我本非一个苦行僧,我当然知道衣食住行的改进对儿童发育成长至关重要,但物质至上与享乐主义正在伤害着我们可怜的儿童。许多成人们浸淫在声色犬马之中,哪来多少时间和心血化在孩子们的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化钱就可滿足孩子的心灵需求。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家长为滿足自已的虚荣心,不惜重金在各个方面包装孩子以炫富,严重地扭曲儿童的价值观,深深地污染孩子们原本纯真的心灵。难道我们还没有看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父母炫富在先,方有孩子“拼爹”在后。这股邪风在商人们的推波助澜之下真有愈演愈烈之势,裹挾着滚滚红尘向前,顺之者富,逆之者亡,又有谁再能站出来呼叫:“救救我们的孩子!”

这些年来生活在海外,我的一些朋友们,常会问起我在国内生活的经历,他们中的多数确实出於对我的关心和同情。但难免也有些人会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优越感,特别是一些生长在海外的亲友们,从他们的语气眼神中,我们整个就是从地獄里逃生出来的可怜虫。说实话,如果仅从物质条件和政治生态为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有些观点也並非全错。但乱世中的人们也会苦中作乐,盛世里的百姓总有诸多烦恼,这样的例子难道我们还见得少吗?在最为困苦的前三十年里,人们也並非每日以淚洗臉,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人熬得到今天,何以介释现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恰恰就是发生在那前三十年里。

我们的基因里一定有一种安排,使我们在困苦中会产生欢乐,去寻求生活下去的决心和力量,否则人类根本无法承受起百万年的苦难,从洪荒的远古中一路走来。说到底,物质的多寡,社会形态的先进落后也都是相对的,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也一样的生活着,悲欢离合一路往前走。而且为了人类的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基因的安排必须让儿童们更乐观,有更强的求生欲望,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自已童年的回忆总是欢愉快乐的。

在本系列后续各帖中我将尽量如实地把我在苏州的儿时的经历纪录下来。我和天下所有的小孩 - 甚至是小动物,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我们要的只是能够吃饱穿暖,有父母的呵护,有小伙伴一起疯玩。童年岁月的快乐纯粹是儿童自身的感觉,儿童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的亲身体验是完全不同与成人的。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那又是一个乐观努力向上的时代,前者是成人的视角,后者是儿童的感觉,一点也不矛盾。

我的少年时代的姑苏城正在远离我们而去,由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那个年代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变得更为陌生、更为遥远。五十年代的苏州远郊基本上还停留在农耕社会,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我们逃离农耕社会,跨越工业时代,急匆匆一头撞进后工业的信息化年代。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又是痛苦迷茫的一代。我们的幸运和我们的痛苦迷茫来源于同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是唯一经历了三个社会形态的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我和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更有义务要把我们的特殊经历和体验真实地纪录下来,不粉刷天平,不歪曲事实,把平民的历史留给后人。

本系列的后续各帖是我儿時记忆的拷贝。它是在五十年代的苏州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怎样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怎样在学校中慢慢成长的真实纪录。从这份纪录里可以看到一个曾经宁静安逸的古城苏州,孩子们可以在那里从容不迫地生活,没有压力、不受诱惑。但是今天的苏州和中国其它城市一样在变得繁华洋气的同时,却显得是如此的局促和仓惶,人们钻进了高楼大厦里,家离开了地面,成为了空中的一个门牌号码。

我的老家周围今天已是苏州旅游的热点,大红灯笼高高照的“平江路步行街”离老家只有一、二百公尺,我的小学旧址就在太平天国忠王府边上,这是游客们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后门出来后再去忠王府的必经之地。今日的那里天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挤挤而来又匆匆地离去,又有谁会想起这里曾有过一所简陋的民办小学,艰难地为战火中诞生的共和国培育它的第一代工程师。这一切现在看来是如此的遥远,彷彿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好在那忠王府的那对石獅子还在,那边上文徵明在四百多年前手植的紫藤还在,只有它们可以告诉你,我的故事有多少真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沧海三笑 回复 悄悄话 Very good! Please continue to post your writing.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