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陸,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个人资料
正文

夜深忽梦少年時 (8)梦升起的地方

(2021-01-19 20:41:57) 下一个
夜深忽梦少年事 (8) 梦升起的地方

苏州老家房间的墙上有一块日历挂牌,是一块尺寸略大于期刊杂志的金属片,金属表面喷塗了彩色的漆画,颜色鲜艳、图画逼真,估计是来自上海洋行的舶来品。画面是一艘西洋的三桅帆船,鼓足了风的大大小小的船帆飞揚起来,劈波斬浪驶向大海。这块日历牌就挂在我的床头,早上它迎着我醒来,晚上它伴着我入梦。

寒冬的早上只要不上学,醒来后让我在床上吃过早饭,又钻进被窝;儿時生了病,也没什么医疗和药品,大多也就是躺在床上靜养而已。我曾经常常就这样躺在床上,久久看着画中的那条三桅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那是一个没有电视、电话、电脑和收音机的時代,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生活无聊的時代,但又是一个想像力丰富多彩的時代。我最早想坐这艘船去洞庭东山,去探望我的福珍阿姨,又想开船去上海见家人(我的父母在我五年级時搬去了上海,留外婆和我在苏州)。后来听大人们告诉我,去东山的船只能是行驶在后河上的那种小船,去上海也不需这样的三桅帆船。“那么造这样的船有什么用?”我问,“那种船是用來从上海开往外国的。”父亲告诉我。

从此我一看到这幅画,想到的就是外国,外国是什么?外国有多远这些问题一直伴隨着我的生长,经常幻想跟着帆船漂洋过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也许我最终会早早地走出国门,如今又热衷于在全世界漂泊,全是起源于儿時挂在我床头的日历挂牌上的这艘三桅帆船。我想人的命运常常很早就有预兆的,只是凡人肉眼很难参透而已。

升入五年级,刘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后,我对外面世界的知识和兴趣与时俱进。刘老师不仅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苏联的故事,他还为我办妥去图书馆阅读的一应手续。这一个小图书馆距学校很近,放学后我常去那里,书不能借回家,但可以在阅览室借读,这在当時实为很不差的待遇了。那时馆中有不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译作,记得最多的就是什么“乌克兰童话故事”、“白俄罗斯童话故事”、“哈萨克斯坦童话故事”等等,馆内藏书並不多,适合儿童阅读的更少,很快这些“某某童话故事”被我扫了一遍都不止,发现其实故事均属雷同,可见“山寨”之术源远流长,决非今日之首创。

除了童话故事外,图书馆中还有一些介绍苏联和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的读物。其中有一本介绍苏联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书,印象最为深刻。书本中的照片和插图中展示了一座欧洲名城,城中风格各异的大理石建筑的大厦,神奇的尖顶教堂,城市中行驶的电车,高聳大楼里的电梯,街道上的救火车和穿着制服的消防队员,这一切对我是如此地神秘和陌生,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我恍然大悟,这一定就是那三桅船要去的“外国”,到后来才知道,里加是可以和巴黎、维也纳齐名的世界一流大都会。在几乎不见一本西方報刊书籍的闭关锁国、十分封闭的五十年代的苏州,还是一个孩子的我,未经成人任何指点,竟能挑选出这本介绍“里加城市”的书本,並对之爱不释手,应该有性格上的原因,我与西方文化的缘份从那时就开始了。本性上不安份,希望走出去看看精彩的外面世界的梦就从这里升起。

少年确是多梦的年代,除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响望之外,我又漸漸痴迷上了科学与技术,其原因可能先是看了父亲为我弄来的几期旧的“科学画報”,后来又受了五年级开始的劳工课的影响。在完成了劳工课规定的作业后,又在刘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学校为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了一部拖拉机模型和一只蒸汽机工作原理示范模型。

在成功地完成这些模型制作后,我决定要自制一只玩具型直流电动机。刘老师为我提供了不少稀缺的材料,我还看了一些科普书籍,但仍有许多细节不详。那时的苏州城里,只有在人民路上最大的三层楼的百货公司的玩具櫃枱里有一只小电动机,我不止一次步行去那里,隔着櫃抬玻璃反复规察这只小电动机,务求弄清它的结构细节。

其实当时的我无论从知识面和财力上都不足以独立完成该项工程。记得我把这只勉强拼凑而成的电动机模型带进教室中,又向学校门房的校工借来了手电筒的一节干电池,在通电前许多同学躲得远远地,但又不愿离开教室,在众人好奇和紧张的关注下,我接通了电线,可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次的失败却丝毫没有影响我日后投入到一项又一项更难更大的工程的决心和信心,我与电气世界的不解之缘也由此而始。

经历过这起电动机项目的失败后,我深恨自己的无知,也对小学的课堂教学十分不滿,自然就产生了想去看看中学究竟在教些什么的冲动。老家的斜对面就是苏州市六中,试探了几次,终于候到一个机会,在学校上课时溜了进去。在一个教室边上,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观察位置,但见黑板上画着一个三角形,三角形里面还有一个圆,边上都是些我不认识的符号,於我无异于天书。于是在小学快毕业一段日子里我一直有些担心,担心自己进了中学能不能读得下去。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那份担心却是完全多余的,几何和代数从来就从来没有难倒过我。

我的成长和我的梦与少年先锋队密切有关。刘老师担任我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后,在他的带领下,我校刚成立不久的少先队组织有了很大的进步,少先队的活动也步上正轨。在他担任辅导员后我们队部才添置了洋铜鼓、小号和火炬。记得那年的六一儿童节,第一次举行了少先队入场仪式,由护旗手护着队旗入场,其后是敲着鼓奏着乐的鼓号队,再下来就是一队队排着整齐队伍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队员,精神抖擞地踏着队歌的旋律进場。入场完毕后,全体队员伴着鼓乐集体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1]。站在队伍前面的我已是两条杠的中队学习委员,敬着队礼唱着队歌的我当時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1]中国少年先锋队,历史上曾有两首队歌。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中国少年儿童队”诞生。1950年4月,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被定为少儿队队歌。1953年6月27日,由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儿队队歌也同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978年10月27日,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1961年公映的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现在的这首队歌旋律高亢,充满革命激情,于1980年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但我还是更喜欢陪着我们一起生长的第一首队歌,它的曲调更优美抒情,更似儿童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歌声。整首歌曲相当的优美、流畅,好唱好记,歌词通俗浅显,不长不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几十年过去了,歌声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耳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