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蜡春犹卷 红楼梦未完
——围绕宝玉的婚事简析红楼梦人物的性格,预测续书的结局
关键词: 人物性格, 宝钗黛爱情,续作者, 红楼结局
《红楼梦》的研究浩如烟海,关于版本的研究,续书的研究,作者的研究, 就连书里的人物,植物名称都有专门的研究。作为一个红迷, 读起来畅快淋漓,就像在无边的大海里畅游, 可是真的要做研究,才发现,已经有那么多的前辈做过那么多很专业的研究,自己能做的真的不多,即使有一些想法, 怕是已经有很多人写完了, 做完了, 只是我对于《红楼梦》的热爱, 并没有因此有任何的删减。当年背着行李飘洋过海到美国来,书包里两套书,一套是《唐宋词选》,另一套就是《红楼梦》。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读了多少遍《红楼梦》,几百遍,几千遍。。。我只知道这是唯一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书。只是这仅仅限于前八十回。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说后四十回的人物面目可憎,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我自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几年前读过一篇新闻,说有现代学者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用词方法输入电脑,用现代统计数据学,在电脑的协助下,得出结论, 后四十回就是原作者。我没有找到这篇论文,也不是很清楚电脑是怎么工作的, 但是就我读前八十回的感觉,我认为后四十回不会是前八十回的原作者。
已经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根据前八十回的预言,偈语,或者脂批去研究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不是原作者。 我想就前八十回作者的描写手法,抛开偈语, 预言,和脂批,仅仅就书中人物的性格描写, 来推测一下后四十回的人物结局的安排,由此来推断前后作者是不是同一个人。
蒋勋老师做过这种比较,他用的是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都出过场,并且出场次数最少的人去比较人物性格的变化, 例如: 马道婆和蒋玉菡的对比, 因为他们俩出场的次数很少, 好比较。马道婆: 25回, 她想赚钱,爱贪小便宜, 传八卦,但是,并没有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可能蒋老师觉得用五鬼魔魇宝玉和凤姐不算犯罪。)可是到了81回,就因为五鬼的事情暴露被处死了。这明显和其他通俗小说一样,用了善恶有报的俗例。 蒋玉菡: 28回,酒席吃酒, 他是权贵包养的戏子, 可是宝玉视他为知己。 到 93回, 他跪在宝玉的面前,说:“ 二爷,赏口饭吃吧。” 一幅彻底的奴才像,这也和当时的通俗小说对戏子的描述一致,可以说完全违背了原作者的意愿。(7)还有妙玉: 50 回, 写她无奈出家, 六根不尽, 暗恋宝玉, 这也是人的天性,杜牧说过: “平生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像妙玉这样一个青春少女,遇到宝玉这样风度翩翩的富贵公子, 有想法很正常 这是真正的人性的描述。可是87 回,妙玉看到宝玉,心跳,脸红,走火入魔。。。这样的描写很低俗。续书的人,不够宽容。蒋勋老师认为, 《红楼梦》的伟大, 在于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去描写每个人物的性格,但是作者并没有去评价任何一个角色, 没有落于俗套让角色善恶有报。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前八十回里, 几乎所有的角色性格都有缺陷, 没有高大全的形象, 也没有好人一定要有好报,恶人一定要受到惩罚的结果。原作者只是把人性展示给读者,不妄加评论,这才是原作者高明的地方。
那么我就从几个主要的角色性格的描写来比较一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不同。 就让我先从贾府的最高权力者贾母说起。
贾母
贾母在贾府前后六十多年,可以说是一个精明,睿智,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她对于宝玉的婚事,在前八十回有过很多描写。很多人认为贾母很喜欢黛玉,那么由她指定宝黛的婚事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在我看来却不见得。对于宝二奶奶的人选, 贾母的条件是: 29回:贾母道:“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1)黛玉的模样不必说,性格就未必能合贾母的意。 或者,因为她是自己的外孙女,怎么看都是好的,也有可能。 同回:老人家急的抱怨说: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1)这里,不是冤家不聚头,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贾母已经定了这两个冤家的关系了。 其实也不然, 35回: 贾母道:“提起姊妹, 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1)看起来好像贾母最喜欢宝钗。 不过,这句话也可以看成是对亲戚当面的一种恭维, 因为接着40 回,贾母进入蘅芜苑的时候: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 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1)忌讳一词, 用的已经很重了。 可以看出,贾母其实又不喜宝钗的过分素净, 用现代化说, 装得过了。
贾母对宝玉的婚事只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摸样要好。 50回: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 与宝玉求配。(1)这是前八十回里贾母唯一的一次想给宝玉结亲。由此可见,之前贾母还没有考虑过黛玉和宝钗与宝玉结亲的可能, 尽管书里认为黛玉是千古第一美佳人, 摸样儿大抵配得上贾母的标准。
后四十回里, 贾母对宝黛钗的婚事态度就很明确了。 83回,贾母听了,自是心烦,因说道: “偏是这两个 ‘玉’儿多病多灾的。林丫头一来二去的大了,他这个身 子也要紧。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 (1)贾母对黛玉就有了不耐烦了。贾母是贾府家规的制定者, 同时也是受过严格礼教洗礼的人。 对于年轻人的自由恋爱, 她不可能持支持态度。在她看来,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都是 “鬼不成鬼,贼不成贼“。54回, 贾母:“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 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1)
从对宝钗黛的婚姻态度这一点看,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贾母还算比较一致, 如果说前八十回对黛玉万般宠爱, 那么当她知道黛玉对宝玉有了私情,转而不喜欢黛玉, 也可以理解。续书者对于贾母性格的描述还算比较准的抓住了原作者的角色定位。
王熙凤
如果说贾母是贾府的主席, 那么, 王熙凤就是贾府的总理, 是贾府实际权力的执行者。她的性格鲜明,极有特色。从她毒设相思局,到弄权铁槛寺, 再从大闹宁国府,到借剑杀人灭了尤二姐,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性格张扬,高调,处心积虑,毫不顾忌的敛财,肆无忌惮的依仗贾府的权力作威作福。 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
在宝玉的婚姻上,凤姐,一定会竭尽全力的扶持黛玉到宝二奶奶的位子上去。一是因为黛玉的身体,多灾多病,不适合管家, 二是因为黛玉的性格,尖酸刻薄,不可能服众管家。这样就不会影响她将来在贾府的地位。刚进贾府时, 黛玉不敢多说一句, 多走一步,这给多数人一种错觉就是:黛玉的性格谨慎小心。其实黛玉的性格很偏执,言行并不像她想做的那样谨慎小心。原因可能是因为寄人篱下,自卑敏感, 也可能是她的性格本身就是这样,可以装几天, 但是时间长了,本性就露出来了。 第三也可能是因为知道贾母和宝玉对自己的宠爱,恃宠而骄, 开始放肆。例如: 7 回: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 “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1)从这简单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自己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然而又因为自己是贾 母的外孙女儿,是大小姐,所以特别自强。 她并不是看重宫花 本身, 而是怕在寄居的贾府从主子到下人对她的怠慢和轻视。 所以她关心的不是宫花好看与否,而是送花这件事与她 的尊严问题。 其实众人都知道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儿,父亲又是大官,本是没有人轻视她的,是林黛玉自身多疑敏感的性格造成的。(3)
如此,凤姐如果推黛玉做宝二奶奶, 对她没有任何的威胁。以凤姐的精明,自然会早做准备,所以,她经常有意无意的对宝黛的关系开玩笑: 25回: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 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1)还有29回: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 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1)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凤姐一定会想法设法阻止宝钗成为宝二奶奶, 因为她对宝钗的性格和能力都有充分的了解。可是续书84回: 凤姐听了这话,巳知八九,便问道: “太太不是说宝兄弟的亲事?” 邢夫人道:“可不是么。”贾母接着,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 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凤姐道:“一 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 (1)以凤姐的精明,她怎么可能提金玉良缘? 这还是那个把天下人都算计了去的凤姐吗? 这明明就是全心全意为贾府服务的雷锋啊。 前80回和后40回的凤姐的性格,天差地别。
宝玉
宝玉可以说是原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贾宝玉的形象, 红学界向来一致认为他反对封建礼教,同情底层小人物,有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等。 我年少的时候读红楼, 非常喜欢宝玉, 曾经梦想着要找这样一位男朋友,疼惜,怜悯, 又会照顾女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宝玉这一角色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想这也许就是宝玉说的怎么女孩子嫁了人, 就变得和鱼目一样了。大概我现在就是这样的一颗鱼目。 因为我现在觉得, 宝玉的将来,倒是和贾府一个长辈非常相象。 他就是那个只知道找年轻女孩子, 可是贪多嚼不烂的大老爷贾赦。试想假如贾府不倒, 宝玉还是一样的不爱读书, 爱在内帏厮混,只喜欢年轻纯美的女孩子, 事事不问不管, 他的将来恐怕还不如贾赦。
蒋勋老师曾就大观园的青春男女的叛逆做了专题的讲座。我很赞同他的前半部分观点。 宝玉很叛逆,例如他不计身份,结交、帮助下九流的戏子蒋玉菡。 他对丫头态度平等,没有主子奴才的等级观念: 他反过来以主子的身份给麝月篦头等。但是就《红楼 梦 》的客观环境来看, 如果说他是封建贵族的叛逆形象 , 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 他不喜欢封建的礼教和制度,但是他并没有向封建正统挑战 , 他本人并无意这样做。 比如说他经过父亲的书房要下马,即使父亲不在书房里面。 所以实质上, 他算不上什么 “造反派” 。如果说他是封建大家族中的一个花花公子,虽然也有些偏颇,但我觉得比说他是 “叛逆” 更贴切 、 更恰当 。 只是贾宝玉作为花花公子与贾珍、贾琏、贾蓉、薛蟠等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也正是贾珍、贾琏、贾蓉、薛蟠等的形象与贾宝玉形成对比,使之与普通意义上的花花公子区别开来,贾珍、贾琏、贾蓉、薛蟠等是一种醉生梦死式的花花公子,他们所追求的是感官上、肉体上的刺激与满足。贾珍的吃、喝、嫖、赌;贾琏的偷鸡摸狗;贾蓉与二尤的打情骂俏, 与王熙凤的眉来眼去等等, 这些都是龌龊的纨绔气, 令人作呕。贾宝玉同样也有偷鸡摸狗的勾当, 比如吃女孩儿嘴上抹的胭脂,与袭人 “初试云雨情” “复试云雨情” 是明写;与秦钟鬼混则是暗写:15回: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 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1)他热衷于赋诗,饮酒、猜拳行令等。从这些方面看, 他与贾珍、贾链等红楼公子基本上是一个水平。(2)
但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贾宝玉的公子气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方面, 贾宝玉不象其他红楼公子那样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他更注重心灵的契合与情感上的满足。(2)贾宝玉喜欢女孩儿是一种纯洁的泛爱思想。 他这种泛爱不是占有,玩弄,而是对一切女孩儿的美丽、 聪慧的欣赏。与袭人的初试、复试云雨情, 则是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对于性的好奇与探索, 而且他素喜袭人,并没有违背女方的意愿, 同时袭人也正有爬上姨娘位子的野心,可以说你情我愿。 宝玉对众女孩儿的泛爱思想体现了他的平等、民主、自由的理想。另一方面, 贾宝玉的公子气息与其他红楼公子还有文化素质上的区别。贾宝玉聪明有才华, 和薛蟠的酒令相比较,就能看出他和别的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俗不可耐的纨绔子弟有着本质的不同。
所有这些都是我对前八十回里宝玉的认识, 但是续书里的宝玉,绝不是这样有点叛逆,泛爱和民主的宝玉。 85回: 宝玉笑着进了房门。 。。 宝玉此时喜得无话可说, 忙给贾母道了喜, 又给邢王二夫人道喜。(1)可是在16回,他姐姐封了凤藻宫尚书, 是作为主子升级了,那时 “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 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 (1)这样的宝玉又怎会因为父亲升官, 只是变成高一级的奴才而喜的无话可说?然后92回:宝玉便道: “那文王后妃不必说了。那姜后脱簪待罪和齐国的无盐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 。。。宝玉又讲那曹氏的引刀割鼻及那些守节的,巧姐听着更觉肃敬起来。(1)宝玉怎么可能欣赏曹氏的引刀割鼻那些守节的?简直是胡说八道,我看得毛骨悚然,这绝对不可能是那个怜惜,维护女孩儿的贾宝玉!续书的作者不可能是原作者, 这是铁证。
黛玉
对于黛玉性格的讨论,在百年来的红学群里一直是吵得天翻地覆。 有赞成黛玉超凡脱俗,纯情真挚的, 有说她孤僻,自卑,敏感多疑的, 还有批判尖酸刻薄, 鄙视劳动人民的的。我对黛玉的感情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改变。年轻的时候喜欢她才华横溢, 《葬花吟》,《问菊》诗我几乎都可以倒背如流。我喜欢她如荷的孤洁清丽, 羡慕她的聪慧敏捷, 钟灵毓秀。林黛玉可以说是少女的代表,纯真敏感,渴望爱情,不虚与委蛇,不矫揉造作。
不久前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批判梁晓声《论林黛玉》的文章, 可惜没有找到梁晓声老师的原文, 但是现在的我深深赞同梁老师的观点。 文章中说, 梁晓声说:“林黛玉只顾自己率真,全不顾别人情绪, 此类率真是不可取的。。。 我的人际关系中,倘果有林黛玉似的少女,我也愿呵护她。 但绝不会蠢到和林妹妹谈情说爱。我不会终日哄任何一位女性,那会使我心烦意乱。“ (4) 网络上一串人排着队批评,驳斥梁老师的这一观点。倘或是二十年前, 我绝对会窜在第一位去驳斥, 言语之激烈绝对不会比别人差。只是现在在人生阅历丰富,职场经验增加的情况下,我倒很赞成梁老师的看法。
从性格上讲,林黛玉不以“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为是, 逞才好胜, 锋芒毕露, 不劝宝玉“ 读书明理” 。她这种性格与贾宝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2)我同意黛玉的性格超凡脱俗,葬花之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也赞成黛玉的性格纯情真挚, 她爱宝玉爱的全心全意,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爱一个人。她在爱情上追求的是自由、民主, 是个性解放。 这是值得肯定的部分。但是这不能改变我站在梁老师的一面,对她的性格有负面的看法。试想我们的家庭或者职场中有这么一位妹妹, 心里眼里只有爱情,对任何别的事情都毫不顾忌,说话尖酸刻薄,行事不顾别人, 我们会不会喜欢她就像喜欢书中的林妹妹一样?假设贾府没有倒, 黛玉嫁了宝玉, 那么宝玉时时刻刻, 日日月月, 年年岁岁都这么哄着她一辈子的几率有多大?
黛玉和宝玉的感情在前八十回已经互相挑明了。 可是后四十回里, 借谈琴书,(86回)评琴谱(89回), 反复纠缠,让人很反感。我认为续作者就是在凑篇幅,拉时间, 好让黛玉死在宝玉成亲的夜里。这样对比悬殊的情节作为戏曲剧本很有看头, 可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应该不会落这样的俗套, 要不然前八十回就不会那么精彩。
后四十回,黛玉的性格也彻底转变:82回,黛玉道: “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 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 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1)这样的转变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看得莫名其妙。
宝钗
宝钗是很多红学家们批判的一个角色,说她受封建礼教荼毒最深,最会耍弄心思。尤其是扑蝶一场,说她诬陷黛玉,其心可诛。其实我觉得宝钗的性格,温婉大气, 为人处事考虑周到,是个比较成熟的女性。年轻的时候读红楼, 最不喜欢她, 觉得她横刀夺爱, 破坏了宝黛的婚姻。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反而对宝钗越来越喜欢。总觉得她就像生活中的一个知心姐姐, 帮助,开导周围的朋友, 家人, 姐妹。如果说在《红楼梦》里找一个性格几乎没有缺陷的角色,那我觉得宝钗应该排第一。
她细心周到,注意到湘云在家的苦楚,提醒袭人。 她真正地替湘云考虑,帮她办赏菊螃蟹宴。 她察觉了黛玉用的《西厢记》 的词句, 却并没有当面点破,使她难堪,而是背后无人处细细劝导。 有人说她势力,只会巴结上层,可是她关心岫烟,并不因为岫烟家贫而不理睬。现在我倒觉得如果我是个男人,一定会娶宝钗一样的女子做老婆。 在家里,公婆,妯娌的关系她会处理地和谐融洽,在外,同事朋友的关系也不成问题。而且她也是容貌秀丽, 有牡丹艳冠群芳之称。 她文采斐然,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的咏蟹诗比黛玉的还要精彩。但是她坚定地悟守封建礼教,大肆宣扬 “女子无才便是德” ,积极主张宝玉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她温柔和平,城府很深 ,是一种封建淑女型的性格。这种性格与贾宝玉的性格正好是格格不入的。贾宝玉欣赏的是女孩儿的纯真、美丽、聪慧。在宝玉眼里,宝钗的仕途提议简直就是不能容忍。 薛宝钗的爱情是以封建家庭伦理为原则的,坚持`父母之命`媒灼 之 言’“ 。(2)我们可以说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但是细想一下现代社会, 难道我们不是赞赏那些能遵守社会规则、 法律的青年男女? 我觉得,我们可以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但不能批判宝钗的遵制巡礼。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薛姨妈为宝黛保媒, 是因为在57 回: 薛姨妈又向宝钗道: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 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 太太说去?”其实续书作者忘记了,凤姐早就说过了,“你既吃了我们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做媳妇?” 我觉得薛姨妈不会出头保这个煤, 原因如下:
宝钗入贾府时,十三、四岁。关于宝钗的年龄, 书里有明确的信息可查。22回指明,正月二十一是宝钗十五岁生日。 之后, 同年二月二十二日搬进大观园,三月双玉读曲, 接着端午节,凤姐采办端午的节礼(24 回 )之后逢五鬼,将养过33天, 然后就是薛蟠生日(明儿五月初三世我的生日, 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这一段时间非常紧凑。但是 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 应该是倒叙,要不就是次年的芒种节,但是我觉得次年的可能不大, 因为紧接着就是元春端午的节礼,宝玉和宝钗的一样。(28回)然后盛夏的晴雯撕扇, 紧接着宝玉挨打(33回)至秋天, 偶结海棠社,菊花诗(37/38 回),冬天,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41 回)已经是一年了, 宝钗已经16 岁了。接下来,正月,53回,宁国府元宵开夜宴,春天, (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夏天, (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 66回。)冬天, 那日已是腊月十二日, (69回,弄小巧用借刀杀人) 直到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宝钗已经17岁了。然后八月初三贾母生日,八月十五,开夜宴异兆发悲音,后来的逐晴雯,病宝玉,至100天后出门行走,就是年底的事情了。然后就应该是冬底或初春,宝钗已经快18岁了。在那个时候,真的算是个老姑娘了。(为什么说冬底或初春,我后面会阐述)
宝钗进京的理由是待选,清秀女的选拔,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5)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頫,那就无需考虑乾隆五年的规定。 如果作者是曹雪芹,那就要参考一下曹雪芹的生卒。关于他的生卒,红学界一直有争议。生卒年在一个作者事迹中是首先要考查清楚的。而曹雪芹的生卒,却始终并未清楚;过去都只以胡适《考证》的 “结论”为根据。胡适的说法,单说最后的“定论”,是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而卒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得年四十五岁。
假设这个生卒是比较准确的,那么由此推断,曹雪芹大约是生在 1718 年, 也就是说,曹雪芹的青少年时代, 清还没有延迟待选秀女的年龄至20 岁。因为迎春的婚事就完全没有提待选秀女的事情。按规矩,迎春也应该在待选的名单之上。这时候, 薛姨妈在薛蟠成亲之后一定会尽快张罗女儿的婚事。 最好的选择就是嫁入贾府,做宝二奶奶。而且, 作为母亲,薛姨妈对自己女儿的感情应该会有所察觉,所以她不会保媒黛玉, 反而会想方设法, 求嫁自己的女儿。
宝钗其实是深深爱着宝玉的。 这样一个英俊的少年公子, 对女孩子又温柔体贴,爱上他很自然。细看宝钗的举止言谈,和宝玉有关联的委实不少。 而且,很多举动看起来都是无心之举,也许这也正体现了她心中所想。8 回 。宝钗因笑说 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 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1)这也许可以看成宝钗其实很重视 “金玉良缘 “预言的表现。宝钗从不随意表露对宝玉的感情,整本书里, 唯有34回: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 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1)这也急切的说出来,可见宝钗心里对宝玉的超乎寻常的关心。
紧接着35回, 宝钗坐了,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 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 然后,62回: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 “宝” 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 而言,便笑道: “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 ‘钗’字就是了。” 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又是金玉良缘,仿佛 时时不忘。
宝钗这样的心思,即使薛姨妈不知道,后来到薛蟠失手出了人命,那时候不管皇商的身份在还是不在,薛姨妈一定是要恳求贾府帮忙的。 这是薛姨妈一定会替宝钗求嫁宝玉的另一线索。当然直接和妹妹王夫人透口风是最好的途径, 然后找媒人也许要尤氏出面。从王夫人的角度看, 自己的亲外甥女当然比侄女要更亲近, 更何况宝钗识大体,会来事,又不象黛玉是个病秧子,自然比黛玉要更合适做儿媳妇。这样的求亲讨论当然不会万分机密, 消息透露出来的时候,贾府最着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紫鹃,一心一意为黛玉的、将来打算的丫头, 另一个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凤姐,一个时时刻刻为自己利益谋划的当家奶奶。
后来宝钗与金桂的交锋,以及出嫁,续书中对宝钗性格的描写还是比较符合前八十回的。这也许是因为续作者对于这种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女孩子比较熟悉。也许是因为后40回宝钗出场的时机不是很多,才使宝钗的性格前后表现差异不大。
80回,薛蟠此时一身难以两顾,惟徘徊观望于二者之间,十分闹的无法,便出门躲在外厢。。。。薛蟠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都是一时 没了主意。(1)薛蟠本来就是个弄性尚气的呆霸王, 家里鸡飞狗跳,他只能躲在外面,心情郁闷加性格暴躁,闹出事情(打死人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薛蟠出事的时间只能紧接着八十回,不会太晚。 其实我一直怀疑,80回是不全的,后半部分是续作者或别人补的。因为薛蟠根本不需要在外吃酒打伤人, 80回上半部, 他已经两次对香菱动手了:至晚饭后,已吃得醺醺然,洗澡时不防水略 热了些,烫了脚,便说香菱有意害他,赤条精光赶着香菱踢打了两下。。。薛蟠更被这一席话激怒,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找着香菱,不容分说便劈头劈面打起来,一口咬定是香菱所施。(1)如果是薛蟠失手打死了香菱,那么,行文就更紧凑,薛家一倒,马上就是贾府崩塌。正应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偈语。只是80回后半部分又写道,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 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 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1)这几句话很像是后来添加的,与前后文都不关联,不紧凑。而且,香菱很喜欢和宝钗在一起,可以学诗文,有怎么会对月悲伤?前后矛盾,不像原作者的笔法。由此而来的香菱的干血之症, 倒有些像抑郁症, 病因不明,几时去世也不就一定了,悲剧的力度就不够深。
我为什么会这么推断,是从晴雯的故事里得出的结论。77 回倒叙: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 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 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目今晴雯只有这一门亲戚,所以出来就在他家。可是26回, 佳惠明明说: “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 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可见晴雯本来的身世并不这么可怜,她的老子娘在府里还是很有脸面的。 孤女是后来改写的。 因为如果不这么可怜,后来“探晴” 就不会那么凄惨, 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参考晴雯的结局, 我的推断, 薛蟠打死香菱的结局会更合理一点。
张爱玲以及很多红学家都考证过, 抄家是在来年正月底,我们暂且同意他们的推论,那么,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安排就是,春季,宝钗18岁,薛蟠出事入狱,然后秋后问斩,接着, 清明,探春远嫁,87版《红楼梦》说探春和亲远嫁,非常合情合理。续书里的描写比较拖拉。而且关于探春,也只是远嫁,并不是得了贵婿。
然后,初夏,凤姐才有时间竭力撮合宝黛的婚事。婚事应该是定在年底,然后王华事情败露,贾琏冷落凤姐,要休妻也应是同年冬天。应该是还没有正式写休书,紧接着就是来年正月底的抄家,于是才有的风雪狱神庙一节。
宝黛婚事议定后,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袭人偷偷求见王夫人:“我觉得, 宝二爷的婚事,只有宫里的娘娘做主。 因为那年端午娘娘赏下的节礼,只有宝姑娘和二爷的是一样的。”这真是神来之笔, 既符合袭人的性格,也顺承前80回的脉络。于是当指婚消息泄露,等于把黛玉从夙愿得偿的峰顶一下子推入绝望的谷底,除了死,没有任何出路。
如果贾府抄家是在正月底, 那么宝玉和宝钗的亲事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让我们回头再看凤姐给宝黛的撮合,还需要一个契机, 或者是黛玉的生日,2月12, 或者是黛玉母亲贾敏忌日,或忌辰, 都是很好的时机,如此既显得凤姐心疼小姑子,真心为黛玉的将来考虑, 又为自己的将来扫清潜在的障碍,还在贾母面前讨了好处。 一举数得的事情, 凤姐没有理由不干。假设凤姐利用黛玉的生辰2月12日为引子,向贾母提出宝黛的婚事,那么好日子定在年底是比较充裕的。如果用黛玉母亲的忌日, 书中没有写明, 但参考迎春出嫁的例子,时间也来得及。然后,清明探春远嫁,初夏宝黛定亲,接着元春指婚宝、钗,秋季就应该是黛玉魂归的时候。年底, 凤姐失宠和宝钗李代桃僵嫁给宝玉, 然后仅仅过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转过年正月底抄家,时间就很紧凑, 像前80回的用笔方式。因为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薛家一倒, 紧接着就是另外三家, 不会有太长的拖沓时间。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让薛姨妈为宝黛保媒, 是因为: 57 回: 薛姨妈又向宝钗道: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 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 太太说去?”其实编者忘记了,凤姐早就说过了,“你既吃了我们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做媳妇?”
袭人:
如果说晴雯是小黛玉。那么袭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小宝钗。 她知道怎么迎合上位, 克尽本分去服侍主子。 她觊觎姨娘的地位,并且尽力争取。6回,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暂且别无话说。可是, 78 回: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 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由此可见,贾母为宝玉挑的妾室本来是晴雯, 袭人所谓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其实真的是很不要脸的越礼了。
更进一步,袭人潜意识里,不仅仅把自己当成宝玉的妾,怕是早已把自己看成了宝玉的伴侣了,俨然一个宝二奶奶:31回: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待要说几句话,又见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 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 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晴雯的这番尖酸刻薄,和黛玉很有一比。书中只写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 至于这会不会是后来逐晴的引子之一, 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袭人自己成功进位, 做了姨娘,尽管还没有开了脸儿, 明放在屋里, 但是已经开始拿姨娘的月例。于是就要想尽办法阻止任何别的丫头晋升姨娘的可能。 34回:” 袭人道: “我也没什么别的说。 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袭人连忙回道:“。。。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 后来,77回: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 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细揣此话, 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第一百十八回甲本加上一段,写宝钗想管束宝玉,袭人乘机排挤柳五儿麝月秋纹。此后陆续增加袭人对白、思想、回忆,又添了个梦,导向最后琵琶别抱。嫁时更予刻划, 倒是添加的很符合袭人的性格。(6)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写道:红楼梦的研究日新月异,是否高鹗续书,已经有两派不同的见解。也有主张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写到后来撇开脂批中的线索,放手写去。也有人认为后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残稿在内。自五四时代研究起,几十年来整整转了个圈子。其实2017年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 作者已经变成曹雪芹和无名氏, 书内扉页上标明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单凭作风与优劣,判断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份,难免主观之讥。文艺批评在这里本来用不上。事实是除了考据,都是空口说白话。(6)张爱玲把宝玉的应制诗 “绿蜡春犹卷” 对上一句 “红楼梦未完” ,其实未完二字也已经成了疑问。(我特别喜欢张爱玲的这句应对, 于是就拿来做了题目。)
我不认为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同一个作者,但是目前我也没办法考证后四十回里是不是有原作者的残稿在内。也许将来有一天,会有《红楼梦》的原稿惊现于世, 来解答我们的疑问。但是不管后四十回是否是原作者, 续书优劣如何,都不能影响《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成就。
Citation
1: 曹雪芹,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3月出版,2017年第60次印刷。
2: 张路安, 《红楼梦》任务系统的逻辑分析, 邯郸师专学报, 1998年第一期。
3: 周丽妤, 语言视角分析《红楼梦》人物性格, 语文建设, 2016年第9 期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23/15/191190_103861809.shtml
5: http://baike.baidu.com/item/%E7%A7%80%E5%A5%B3/102607
6: 张爱玲,《红楼梦魇》 http://www.kanunu8.com/book3/7116/155407.html
7: 蒋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1iXbuJzAXY
我惊奇的是,高鹗居然保留了这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结局,也许在他看来,“兰桂齐芳”真的圆满?
其实,红楼梦后四十回为续作这观点,始于胡适,推行最力者前期有俞平伯,后期简直风起云涌,造就了无数“红学家”。但是俞平伯(且不说晚年那石破天惊的悔悟)自己也自相矛盾地认为“红楼不可续”。胡适之前,你去找找与作者生存年代相近的红楼梦评论,都是以百二十回本为据的。而胡适对续书的推论,恰恰违反了他自己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观点,非常草率。
我是倾向于后四十回有残缺原稿,缺失处由高鹗补成。原作者是繁华历尽,晚景凄凉,看透了红粉实为白骨,而高鹗却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对仕途经济仍然热情,从他修订红楼梦数年后高中进士就看得出来。这种根本性的不同导致他补的部分与原稿颇多矛盾且格调低下。但无论如何,以他的心境与家境,是绝对写不出“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散余资贾母明大义”,“侯芳魂五儿承错爱”,“释旧憾情婢感痴郎”这种文字的,而上述这些文字,是后四十回的精华。
说到败笔,其实前八十回也有,八十回文字就很无聊,还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所以我遗憾的不是红楼梦未完,而是红楼未定稿。
另外关于凤姐为何对宝黛婚事观点前后不一,我有不同看法,这里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