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第二天,我和LD去探望一位亲戚。他和我们年纪差不多,但孙女十岁,我感觉他面相就是个老人样,也许是被隔代叫老了。
那天他孙女一进门,看见我们,爽脆地来一句:“爷爷奶奶好!” 我们俩当场傻了。虽然以前也被叫过“大爷”、“奶奶”,但这样成双成对地被喊,还是头一遭。我一直自认“活力阿姨”,被小姑娘一眼戳穿,毫不留情。LD也是一样,那一刻,感觉像是互相坐实了老年身份——谁也甭想逃。
亲戚觉得我俩大惊小怪的,怎么自己没孙辈,还嫌被孙辈的人喊老了,本来年龄就是事实嘛。他还提醒我们,出去旅游记得带上身份证明,各地政策不一样,但都有老年优惠,可别错过。这省钱的建议全是善意,就是听着刺耳。
我在国内的同学这两年陆续退休,拿着不菲的退休金,享受公交、地铁、公园门票的老年优惠,过上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幸福生活。而我这边的同龄人,却在人生轨迹上慢了两步——空巢但还有学费、甚至房贷负担,正准备进入“曙光在前方”的新生活。这次回国,我就像憧憬曙光的人,闯入夕阳红的圈子。
在青岛住酒店时,前台姑娘是典型的山东人,热情又实在。一早我们要去崂山,她立刻提醒:“太早了,索道还没开呢!” 我差点冲口而出为尊严辩护——谁说我们要坐索道了?我们可是徒步一天上下泰山的人,小小崂山还需要索道?可看着她真诚的笑脸,算了吧,接受好意。

在杭州,从雷峰塔到灵隐寺的公交车上,我们俩正在谦让一个位子,旁边一位年轻人已经主动站起来,让两人都坐下。在上海入住旅馆,被安排在一楼离大厅最近的房间,不用多走一步路。这些善意,说句不知好歹的话,真没必要这么多,我们没那么老,老到处处被照顾的地步。
在南京,我们去某个景区,上了一辆网约车。司机是本地人,挺热情,建议我们修改目的地,直接开到网红景点。临下车前,他特意叮嘱一句:“我一般把客人放在路口,看你们年纪大了,我多送一段,让你们少走几步。”我被这句“好话”噎得差点喘不上气,我有那么脆弱吗?你又比我小几岁呢?结果下车一个踉跄,可能更让他觉得今天做了一件助老好事。

出景区时已快闭园,我们在门口排队上出租车,还没坐稳,司机就笑着夸:“两位老人家真有素质!” 谁在乎XXX素质啊,不就是让两个插队的上了前面那辆车,但“老人家”是怎么回事?再说,难道成了“老人”,连道德期待都降低了——不争不抢、不碰瓷、不贪小便宜,就算模范老人?LD忍不住问:“在你眼里,我们到底有多老?” 他沉默两秒,小心翼翼地说:“总归是退休了嘛。退休了有退休金,不上班,才有空出来玩吧。” 司机很聪明,避免评判外貌,让我心里舒坦了一点。

国内现状,不是老了才退休,而是退休了就老了。制度,决定了人们何时应该老。强制退休,就是强制老。有些女性,五十就“老”了,而男的多半要六十才“老”,虽然男的平均寿命比女的短。当然,如果有点特权,认为七十还是孩子,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常说,“老是一种心态”。可心态再好,也抵不住社会一遍遍提醒“你老了,被淘汰了”。更糟的是,一旦被归入老人,外界就认为你是身体不便,脑袋不灵,斤斤计较,还容易被骗。这种善意,让我觉得有点排外,甚至有点无意识的歧视。

我把自己把别人好心当成驴肝肺的事讲给表妹听,她笑,说那算什么歧视。她住广东,想给她爸办个跟她一样的手机大流量套餐,愣是办不成,投诉了也没用,因为按照规定,那个套餐只提供给十八到六十岁的。六十以上,连每月用多少G都被限制了。
游玩了几天,我们已经开始适应“老年”生活,天天拿出证件,享受各种优待。想想曹操,才五十三,就自称老骥伏枥,我们普通人,就认了吧。回美前去机场的地铁上,LD忽然又悟了,“我可以合法坐这个爱心专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