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参加了徒步群活动。晚上,忽然接到一位山友的电话,她的钱包被偷了。
我很惊讶,下午下山后,在停车场大家互相道别,各回各家,没有什么异常啊。她说她开在路上发现车里的零钱不见了,忽然意识到是不是车被人动过,赶紧停下来检查车子,果然钱包不在原位,她上山时把钱包藏在车座位底下了,现金和卡都消失,只有驾照还在。山里没有信号,她只能战战兢兢心慌意乱地开出去一段才打通了电话。先跟银行联络,及时止损;又跟警察联络,得知警察叔叔为了这种事情忙得很,贼有高科技手段,很难控制,只能自己多加小心。
报案收获了一条万能金句,“Don’t leave things in your car, and you won’t have anything stolen.” 这句话如果把宾语“汽车”拿掉,换成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成立,比如露营地、更衣室、飞机火车,甚至自己家。
这是今年以来,我们户外群遇到的第二起停车场被盗案了。上一次是几个人一起搭车,全部人的钱包都在一辆车上,小偷那次是事半功倍,赚大了。看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贼,不能因为天寒地冻、荒郊野岭,就失掉戒备心。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他们的兴趣不在钱财,而是驾照、汽车注册或保险等带有包括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文件,再顺手掳走车库门遥控……公共停车场对于他们无异于一座可以随时挖掘的金矿。
柏杨先生说过,“每一个开始做贼的人,都是可以原谅的,社会上有逼他们做贼的因素”。不知道最近频发盗窃案,该怪疫情,还是通货膨胀。
现在的盗车贼业务水平高,不用“smash and grab” 那种野蛮的打砸抢,可以在不惊动报警器、不损坏车锁、保持车窗完好的前提下,斯斯文文地实现窃物细无声。
车贼的技术和设备是随着汽车的改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针对遥控钥匙,最简单的就是干扰器。当车主锁车门时,贼能在两百米范围内干扰遥控钥匙发出的电磁波,让车辆无法接收指令。车主往往很难发现车门其实并没有锁上,或者以为遥控电池不足,想不到附近有磁场干扰,所以再补按几次也没用。防范这种干扰很简单,用遥控锁完车后拉一下门,确定锁上就可以了;或者干脆手动按车门,不用遥控上锁。
后来比较先进了,车贼不再“干扰”,改成“监控”。也就是说,在车主进出车辆时,“拦截”遥控钥匙发出的信号。由于一把钥匙(遥控)配一部车,每对都可以创建数十亿个密码,理论上,黑客没有机会。但是,他们只要拦截无线信号两次,就可以将可能的组合从数十亿缩小到二十万,只需半小时就能解出密码并解锁。这种对车贼的个人技术要求比较高,几乎是黑客水平了,我们普通人难得一见。
现在最流行的,是用中继盒(Relay box)进行合作盗车(Relay theft),这是根据新车型的开锁特点——不必按钮,携带钥匙只需靠近,车门就会自动解锁,发动机甚至会启动——而开发出来的魔高一丈。新车型只要钥匙靠近就能解锁,是因为车和钥匙一直在保持沟通的状态,也就是说,车一直在倾听来自钥匙的信号。这个特点既给车主的方便,也给了车贼明示,明晃晃的一把双刃剑。
针对新车型的行动简单、快捷、隐秘。设想两个贼潜伏在停车场,躲在车里,或者柱子、树后等,任何一个比较靠近目标车的位置。车主人下车、锁车离开后,贼一用中继盒截收到车子发出的信号,放大后传给贼二。贼二也手持中继盒,跟在车主十几米附近,将贼一的信号传给钥匙,钥匙误以为车子在近旁,发出允许开锁的信号,贼二接收后,再传回给贼一,贼一得以成功解锁车门。全部过程只需几十秒而已。这种简单的设备,在网上也就一百美元左右。
至于高端智能电动车,钥匙藏在手机里,截获蓝牙信号就搞定了。
再设想一个场景,车主下班回家,把车停在门口车道上,锁车进家门,把钥匙随手挂在门口墙上。贼一拿着中继盒躲在汽车附近,贼二则拿着另一个中继盒扫描房子,寻找并接收遥控钥匙信号,然后传回给贼一。车门解锁后,一键启动,打火开走就顺理成章了,好似玩了一场钥匙在家里,车却不翼而飞的“魔术”。
更有胆子大、手脚灵活、技术熟练的车贼,不是等着车主离开,而是等车主返回,用遥控远距离开锁、点火后,抢先进入车内,当面把车开走。
在新的道高一尺出世之前,我们可以暂时回归传统,学习斯诺登在逃亡过程中采取的反间谍手段,用纯物理方法,阻断电磁波,比如把钥匙或手机放到冰箱或微波炉里。或者可以学习商店里的小偷,他们会用锡箔纸做袋子的衬里,盗物出门时可以阻挡住门口探测器发出的信号。我们出门在外时,就用锡箔纸把钥匙裹上;在家时,DYI一个锡箔纸盒放钥匙和手机,效果不输市售法拉第笼小金属盒。
谁能想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安全感的尽头竟然是一张锡箔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