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最亲密的陌生人— 评HBO爆款剧《祸根》

(2020-12-03 13:32:36) 下一个

  感恩假期,在家追了HBO献给2020历史见证年的爆款剧集,悬疑剧The Undoing 《祸根》。这部戏根据Jean Hanff Korelitz 的小说You Should Have Known 改编,编剧David E. Kelley,好莱坞大牌明星,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和Hugh Grant休·格兰特,分饰男女主角。

点击这里观看

  全剧总共六集。第一集,大幕拉开,我们看到冬天清晨的街景,剧中人物在纽约这个“不忙就是犯罪”的城市的生活日常开始展开。

  女主Grace是一位收费不菲的心理治疗师。人如其名,她美丽善良,品味高雅,衣着时尚。她有一双慧眼,可惜只能看懂别人。

   她的丈夫,男主Jonathan,是上过《纽约》杂志特辑的著名儿童肿瘤医师。他爱妻爱子,有情趣,有魅力,说话诙谐机智,对小患者充满爱心——虽然天天面对生死,但每每对于自己的无力回天,还会很悲伤。

   夫妻俩相识于哈佛校园,住在纽约上东区。十二岁的儿子Henry就学于顶尖私立学校,懂事听话,有小提琴私教。女主父亲Franklin有钱有势,是女儿的主心骨。他独自住在上东区,平时有女佣和司机伺候,是孙子学校的大金主。

   在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美满到令人嫉妒的家庭里,如果说有任何不如意的话,那就是男主与原生家庭比较疏离——自从独立生活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还有儿子Henry一直想养一条狗,父亲不同意。另外,岳父对这个女婿一直不太瞧得上,当着外人的面也不吝刻薄几句。

   女主如同所有好妈妈一样,热心参与儿子学校的事务,是筹款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其他几位成员,都与女主背景相似,同属一个上流圈子。她们为学校筹款进行拍卖的场地是价值千万的私邸,拍卖品从起价一千的一杯清水,各种私教,到Guggenheim 古根海姆博物馆特定私旅,甚至干细胞整容。

  故事围绕在筹款委员会新成员Elena的身上。她是一位美艳性感的拉丁裔画家,住在纽约治安令人堪忧的哈林区;十岁的黑白混血儿子依靠奖学金,就读这所学费一年五万的学校。她很有个性,无邪的外表下带着对抗,异常平静的举动中暗藏攻击,好像让他人觉得尴尬或不自在是她的乐趣。比如她毫无顾忌的当众袒胸哺乳;在健身房更衣室,自在地,甚至有点招摇地全裸着出现在女主面前,恳切表达自己急于融入圈子愿望。

  在某次义卖会上,Elena提前离开了。第二天早晨,她儿子发现妈妈被人砸死在工作室。于此同时,男主去了外地出差,但任凭女主怎么样也联系不到男主了。就此,侦探剧开始:谁杀死了Elena?  

  接下来的故事展开,是男主的秘密被一个个揭开的过程。这些秘密,如同洪水咆哮而下,势不可挡,一举摧毁掉所有的事业、家庭,乃至他人的人生。Undo 一切?人生没有回头路。

  小说原著在最开始就说明了谁是真凶,电视剧里男主在第二集就作为头号嫌疑犯被抓。但是,各种悬念设置,使读过小说的观众,也一直跟着剧情走,期待各种情节反转。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 

  我喜欢剧中时不常地揭开某些华丽外表,让观众得以一窥里面的真实。比如,女主以为她父母是模范夫妻,其实父亲常年偷腥;私校家长对所谓“奖学金”实为助学金的不屑;上流圈子对“多元文化”包容的客套;金牌大律师明明知道真相,却做颠倒黑白的辩护等。

   我曾经推断女主父亲Franklin是凶手。男主从始至终表现出的绅士、冷静,面对电视采访,直面镜头,说他知道凶手其人;反观Franklin的冷峻、强势、不留情面,也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摘录两小段震撼台词:

 警告女婿:"But should you run, should you do anything to further harm my daughter, my grandson, I will track you down. And I will kill you myself."

 警告校长:"You speak of ugliness Mr. Connaver. You have not yet met ugliness."    

   

   剧情发展到中间时,重点已经不是找凶手,而是女主愿不愿意擦亮眼睛。我希望结局能如我所愿,就如同女主希望凶手另有其人,因为男主是她一生挚爱,是孩子的父亲。

   女主在法庭上宣誓作证说,男主是个温柔,充满同情心的人,不承认见过男主暴力、冷漠的一面,她这样告诉陪审团,也是这样告诉她自己。即使所有证据摆在眼前,即使她自己也曾被捂住嘴,抓住脖子,甚至感到男主刹那间起的杀意...... 身为心理学博士,大脑认知专家,反而是检方在法庭上给女主做了心理分析,指出她有认证偏差(confirmation bias)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对其他不利于自己想要的,无意识地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相,往往冰冷而坚硬,少有人愿意去触碰,这是人趋利避害的天性。

    作为侦探剧,有些漏洞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孩子发现凶器后,藏在了自己的小提琴盒子里,长达三个月之久,那么这期间他的琴放在哪了?还有,庭审最后一天,男主没有现身法庭,反而绑架了自己儿子,来一趟自杀之旅。作为保释期间的杀人嫌疑犯,难道没有脚环监视器?即使没有警察在住所附近,媒体们怎么不拥在门口了?女主本来是天天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的,这种时刻反而留他自己在家?  

   作为心理剧,只有六集,关于犯罪根源没有深入展开的篇幅,让人觉得有些遗憾。检方说男主的极端残忍,来源于他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m Personality Disorder)。客观地说,很多人都有程度轻微的自恋,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爱慕虚荣,有优越感,甚至有点自以为是等,这些都人畜无害。可惜剧中并没有展现男主怎么样特别自恋,到病态乃至变态。

   男主妈妈说,男主小时候对于妹妹的意外过世没有内疚,没有悲伤,没有悔恨,他有反社会人格(sociopath)。这点只凭妈妈的非专业判断,没有更多例子支持。对比剧里经常闪回的,反而是女主亲眼看到丈夫在小患者床边如何耐心陪伴,亲切鼓励。也许他善于伪装,也许他不敢面对,总而言之,有些缺乏说服力。

   剧集的最后,男主被警察拷住走向警车,抬头仰望妻子和儿子搭乘岳父的私人直升机远去,从此各自天涯。

   结局没有意外,绕了一大圈,回到最初的结论——婚外恋引起的情杀。几位主演,包括小演员,都给剧集极其加分。希望男主,男配都可以拿到奖项。

   细思极恐的是,借用本片导演Susanne Bier的一句话, Are we really truly profoundly knowing anyone els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qiaobiangu 回复 悄悄话 看完了。谢谢推荐,不然我都忘了好剧的标准了。国产剧让人脑残,美剧让人发狂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补充一点其他读者评论:

男主最后一眼应该是感叹自己没有女主狠吧。这个女人也不简单。可惜kidman没演出来。
女主上庭作证的目的并不是为男主开脱,而是故意设的圈套。女主曾和律师闺蜜见面,将女主和男主母亲的对话告诉闺蜜,再由闺蜜透露给检方律
对,要不然检方不会问那么精准的问题。我不太明白的是,既然设计好了,那么作证的前半段,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这个必要吗?
出卖年轻的身体, 才能送孩子进elite学校, 享受受人嘲笑的奖学金。由于贪婪, 想更多进入上层社会甚至男主家庭而被所谓的奋斗出来的社会精英杀害。 trial中, 所谓的成功黑人女律师, 帮助罪犯造假逃脱。 最后, 只有真正的deluxe家庭可以乘坐直升飞机离开, 其余无一幸免。

蓬莱阁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引人入胜!看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