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说,朋友们都很喜欢各自的学校,虽然当初选校时都有过一番挣扎,但入学后没人想转学,普遍抱怨的只是学校食堂,不管是大小藤还是普通州立小私立。他自己则对学校食堂相当满意。那个学校的食堂,我借光去过,论种类和品质,确实比一般中式自助餐厅的水准高。当然,也有可能孩子本来就不讲究吃喝, 随便吃什么都满意。不管怎样,孩子喜欢,我也就放心了。
我喜滋滋地把此事讲给朋友们听,好几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在家是怎么虐待孩子的?”“你这当妈的也太不会做饭了。”“怎么会有小孩喜欢学校的饭?在家没吃饱过啊?”我当下有些郁闷。是啊,人家都说孩子离家会怀念“妈妈的味道”,我家的是回来后,辛辛苦苦一日三餐伺候着,他却还会想念食堂的味道。但想要雪耻,实在麻烦,还是劝他来得容易,“既然喜欢食堂的饭,那就不要念得那么辛苦,老想着提前毕业。慢慢念,念满四年,再多念一年研究所”,心里想着,“看你到时候吃不吃得腻!”
话又说回来,孩子出去独立,最重要的不就是要先解决民生问题。对吃不挑剔,容易满足的孩子,适应环境快,日日过得舒心,是件大好事啊。难道家长喜欢听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们抱怨吃得单调,不对胃口,总不知下顿该吃什么,时时盼着有大餐吗?或者听他们倾诉衷肠,“想念妈妈的糖醋排骨,清炒虾仁, 馅饼,还有牛肉面。”当妈的此时的自豪感除了自我满足,对孩子又有何益处呢?
我最欣赏的人生哲学是八分饱,对人对事都不求全求完美,差不多得了。养育自家孩子的态度也是如此。饮食单一固不可取, 营养过剩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有句老话说,若要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偶尔的不食或少食,不仅可以排毒,也给他适应外面的生活提供机会。当离开父母给的小小安乐窝时,不至于一下就掉入苦海。
其实别的事情也一样。爸妈端出的,不仅是食物,还满满当当的全是爱。爱,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全方位无穷无尽的表达着:吃喝玩乐、名牌穿戴、才艺培训、心灵鸡汤……日常生活更是照顾得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所有的一切,想要不想要的, 一股脑地倾泻而下。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只能被迫接受并囫囵吞下。填得太多,一定吃成个胖子;爱得太多,会变成压力,压力太大, 孩子就要逃了。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真的爱孩子,就请把施爱的欲望控制一点点,给孩子两、三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吃得不那么健康,才艺不那么多,礼貌没那么周全,没有周游列国打开的眼界,不去自己不喜欢的课外班......如果觉得这是缺憾,也许这恰恰是孩子需要的。
留白,也是爱。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季羡林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道出了处世的真谛。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
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曾国藩
转自微信
其他相关文章:
小藤还是州立
咱不懂啊,才四岁。有时候贪玩,两三口就说吃饱了。我让他随意,周围人总批评我。
周日去教会,中午不想回家,只带些水果,他也没意见,算是特意饿一顿。回家晚饭跟小狼似的。
光懒还不够, 现在不是还时髦要“虚”, 要“弱”吗? 倒越来越省事了。:)
不过你不怕孩子多念几年花学费么? 一年学费可就是一辆豪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