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之灵

酷爱读书,对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有着浓厚兴趣,涉猎多个行业,随时随地汲取各类信息,交友广泛。本博主要为博主原创各相关话题
正文

再忆朝鲜战争 – 60年前那场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其影响

(2013-09-13 17:13:55) 下一个

本文发于20131月,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前,分为三篇。考虑到近期这个话题被谈论的比较多,为免有人打着“反洗脑”的旗号行二次洗脑之实,特重发此文,为方便转载同时考虑到一些人东西不爱翻篇的习惯,合三为一并做个别补充。

 

一、风云骤起

 

为什么要说“再忆”呢,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有无数人讲过了,说起来,其实这个题目写一本书都写不完,不过本人比较懒,把想讲的尽量压缩在这三篇文章里,鉴于前人们谈论更多的主要是战场上的胜负,我的重点将放在战场以外的那些故事。本人读历史一般喜欢看事件和关联,而对日期、地点之类枯燥的东西不是很爱记。(所以上学时历史从来没得过高分>_<)为了让本文陈述和观点尽量准确,写作期间又反复比对了多方资料,算是当了回资料党,自认为干货还是蛮多的,并在结尾处总结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得与失和它对今天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当然,未免枯燥,我将用尽量通俗的语言阐述。

 

如果要选当今世界最令老大头痛的小弟,朝鲜屈居第二的话,恐怕没有能排第一的了。与中国东北相邻的这个小邻居,隔三岔五地就会闹出些动静来吸引眼球,核试验、延平岛、天安舰,今天导弹明天卫星。在一个连老百姓肚子都填不饱的国家,天天和唯一超级大国叫板的资本在哪里?那就是背后一直硬着头皮默默挺着他的老大--中国。而中美朝韩60年来的恩怨情仇,都要从那场历时3年的战争说起……当然,严格来说,那场战争一直没有结束,因为当时各方签署的,仅仅是一个“停战协定”(Armistice),而不是和平条约(Peace Treaty)。不仅如此,朝鲜已于2009527日宣布退出停战协定。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朝韩如今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发生任何交火都可以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

 

常理来说,发生得越近的事情人们应该记得更清楚。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往往当一件事和政治挂了钩时,它的发生距离现在越近,大众了解到的信息距离真相反而越远。就像人们街头巷尾如数家珍地聊着唐宋元明清的宫廷斗争之时,多数普通人却对去年国内政坛的风云际会有如雾里看花。扯远了,想说的是,60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而我将努力还原那时的情况和其影响……

 

起因其实并不复杂,二战日本投降后,美苏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对日军进行受降并于1948年 在美苏控制下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南棒)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棒)。由于双方均视对方政权为非法并以统一朝鲜半岛为目标,美苏军队相继撤离后,双方冲突遂不断升级,边境零星交火不断。客观地说,当时美苏对南北方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朝鲜战争爆发前,面对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美国人并没有在远东一隅的朝鲜半岛面对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计划,考虑到南方总统李承晚一直叫嚣武力统一的态度,美国对其军队只进行了较低限度的武装。而对于北朝鲜的军队建设, 苏联是给予了大力支持的。更为重要的,是经三方协商后,东北抗联出身的金日成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建制地接收了数万身经百战的朝鲜族士兵。

 

南方的李大总统大概是长年在美国喝洋墨水安逸惯了,和抗日游击战争中摸爬滚打多年又受过苏联指导的金太阳同学相比,完全不了解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什么。反映在 当时看到的情况就是,南棒一边咄咄逼人地进行着各种挑衅,一边却完全没有为大规模战争做好应有的准备。而北棒的金太阳同学则一边不断公开宣扬和平统一,一边闷头打磨手中的利刃。

 

1950625日(又是个星期日,所谓兵不厌诈,从珍珠港到第四次中东战争再到朝鲜,休息日果然是各国发动突袭的首选),武装到牙齿的北朝鲜军队以反击入侵的名义跨过了三八线……

 

在谈论这场战争究竟带给中国什么前,应有一点基本的共识,就是中国真的是很不情愿地被拖入战争的。

 

当时中国已经全力准备攻台许久了,可以说箭在弦上,所以当战争前中国得知北朝鲜有南下意图时,是有保留意见的。可惜最终大Boss苏联做决定时,参考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时希望借此获得南韩港口代替即将归还的旅顺,遂拍板同意了。苏联的严重误判之一为美国不会介入朝鲜战事,而主要依据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9501月宣布的美国远东地区防御圈范围将朝鲜半岛和台湾排除在外。从已解密的各方档案资料判断,在艾奇逊发表以上讲话时,美国确实是没打算介入朝鲜半岛和台湾的。但是苏联人决策时忽略了其后两个重大因素对美国态度的影响 :一是19502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二是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兴起并引发反共狂潮。

 

为了解读这两件事对美国态度的影响,在这里有必要延伸一下话题谈谈国共内战期间的美中关系。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内战期间美国大力援蒋。事实是由于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马歇尔都不喜欢老蒋,迫于国会压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军援经援却在援助力度上始终有所保留,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既没有足够的援助保住老蒋政权,又因为提供军援得罪了另一方。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眼见行将覆灭之时,白宫是试图和中共方面接触以争取中国走南斯拉夫路线来避免中苏同盟出现的,然而迫于美国国内的压力,最终4982日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宣告美国放弃接触。由于白宫在美国国内面对大量援蒋不力而丢失中国的指责,为推卸政府责任,国务卿艾奇逊于85日发表了长达1000多页的中美关系白皮书表示美国政府已尽最大努力援助。而这一表态则直接被新中国视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战的认罪自白书。随后月8日《别了,司徒雷登》的发表意味着中美关系再无转圜余地,由此,为了战后重建和国家安全,新中国开始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与此同时,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开始在美国兴起,大肆渲染共产党威胁,反共狂潮在美国兴起,颇有多年后的文革风范。(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寻找相关详细资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朝鲜军队跨越38线之举立即被美国国内视为共产主义的新一轮攻势高潮而必须被遏制。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接下来的数天内,联合国安理会连续通过数条决议确定派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而这期间,身为常任理事国的苏联还在为争取新中国的代表席位而抵制会议,从而错过了行使否决权的机会。(这里做一点 补充,有关苏联的意图,目前比较普遍观点是苏联故意缺席,但原因的解读却有两种。一方结论这是斯大林拉中国下水的阴谋,同时从欧洲转移美国人的注意力,主要依据为已经解密的一份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发给捷克总书记的一份电报;另一方结论是苏联对美国控制的联合国不满,同时误判美国不会大规模介入,因而缺席安理会以体现缺少中苏的联合国的无能、争取中国席位,同时也借此避免美苏在联合国舞台上的直接对抗,在国际舆论中撇清苏联与朝鲜战争的直接关系,主要依据为战前斯大林决策的反复、美军介入后并未要求中国立刻出兵、朝鲜军崩溃后斯大林的最初反应。笔者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判断,毕竟已确知战前斯大林和金日成曾多次沟通,直到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后才同意的北朝鲜开战,同时他还要求北朝鲜务必速战速决以降低美军介入的几率。而那份电报,从时间点上可以看出,不过是斯大林“事后诸葛亮”的为自己战前误判寻找台阶、维护领袖形象而已。对于这个话题,我推荐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去查找北京大学韩国籍教授金东吉和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亚洲问题专家William Stueck对此问题的讨论,较为详实。链接如下:http://www.wilsoncenter.org/publication/did-stalin-lure-the-united-states-the-korean-war-new-evidence-the-origins-the-korean-war

 

表面看来,中国似乎是因朝鲜战争的爆发而错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而分析了前面美国出兵的深层次原因之后,不难判断,即使没有朝鲜战争,美国恐怕也很难容忍一个已经成为了苏联盟友的中国控制住台湾,这么看的话,在高山密布的朝鲜半岛用强大的陆军和美国人交手,远比在台湾海峡用几近于零的海空军和美国人交手要幸运得多。

 

 

二、血与火的考验

 

话说美国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协防后,渡海攻台已不可能,中国为攻台准备的部队开始陆续北上待命。金太阳同学在战争前期自信满满因而一直拒绝中国直接出兵援助。然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金太阳的军队最终没能在釜山将联合国军赶下大海,而美军仁川登陆后则一路摧枯拉朽,于20天后不顾中方的警告越过了北纬38度线。

 

此时摆在中国当政者面前一个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选择出兵还是不出兵?当时的情况是:中苏同盟已经确立,美军进入台湾海峡等于宣告了敌对政策的确立。如果中国不直接出兵,美军将进抵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东北,而东北由于日占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和靠近苏联的地利,已经确立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如果出兵,面对的则是和美国的直接交恶和胜负未知的战局,一旦失败,中国本土将有直接面临战火的危险。

 

几十年后,很多人解读美国的资料得出,当年即使中国不出兵,美军也没有跨过鸭绿江的打算,从而指出中国多此一举等等。然而,历史面前没有如果,美国也曾经完全没有打算介入朝鲜和台湾,国家间的现实是如果没有在对手面前展现出你的实力而让其心生畏惧的话,你的命运将永远决定于对手一时的喜好。被人兵临城下的整个东北地区将成为前线,而前线是很难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

 

中国后来的决定大家都知道了,战争进程大家也大致了解,这里只简单说两点。一是关于指挥人选,解放军真正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经验的指挥员只有四人,林彪、粟 裕、彭德怀、刘伯承,考虑到四人的战绩,很难说彭是首选,但考虑到刘伯承是出名的“学院派”直接不予考虑,作为首选的林粟又均因病无法入朝,这种情况下彭大将军出马也是义不容辞的了。忍不住多说一句,若部队指挥如行云流水且擅长以弱击强的粟裕当年能够出马,战争的进程或会是另一番景象。不过还是那句话历史面前没有如果。第二点是关于战争结束的方式和时机,事后来看的话不可否认,在1951年 初第三次战役结束美国求和时如果实现停战,或会是对中朝来说相对较好的结果,因为此后两年半的拉锯战除了给各方带来数以万计的伤亡外,中朝联军不但未能前进半步反被逼退不少甚至一度面临战线崩溃的危险。但处在当时连胜三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除了一线指挥员清楚战场实际形势外,中苏朝任何一方的领导人出于政治考虑都无法下停战这一决心。结果是半年后陷入僵局的各方才达成一致开始停战谈判,而这一谈就是两年。为争取更好的停战条件,这两年间各方大小战斗不断。19537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时的情况是:双方大体在38线 附近形成对峙,战线两边是上百万的军队和无尽的铁丝网、战壕、火力点。根据所能掌握到的资料,美国方面当时已投入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海军的二分之一和空军的五分之一,而其最大的对手、同样拥有核武器的苏联除了少量空军外还一兵一卒未动,以欧洲为防御重心的美国在看到速胜无望的情况下迫切希望尽快从朝鲜连绵的群山中脱身。中国方面,后勤、防空、装备等方面和前期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面对美军巨大的海空优势和要持续防御两侧海岸的情况下,不仅是否能最终统一朝鲜尚未可知,且不论输赢都要面对的巨大伤亡使是否值得这样做也成为了要考虑的问题。朝鲜方面面对美军持续猛烈轰炸下的一片焦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结束这场战争。与此同时,关键性人物斯大林于19533月去世,苏联新领导层面对美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威胁,也希望尽快结束远东的战事以专注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几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一样,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层一次次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萎了)

 

回头看朝鲜半岛3年恶战的直接结果,出于宣传的目的,各方公布战果出入巨大,即便维基的数字都无法做到准确。如果要综合考虑各方统计而得出一个相对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字的话:美韩方面伤亡、失踪、被俘合计约90-100万人,其中阵亡、失踪约25-30万人(含美军伤亡15-20万人左右,其中阵亡、失踪约4-5万人)。北朝鲜方面伤亡、失踪、被俘合计约60万人,其中阵亡20-25万人。中国方面,志愿军伤亡约55-60万人,其中阵亡超过15万人。中朝方面合计伤亡超过百万,阵亡30多万人。对于这些由一个个鲜活生命所组成的模糊数字,引用某本抗战题材的书名在这里作为评语----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三、中美朝韩延续一个甲子的恩怨情仇

 

让我们来到结尾---那场60年前的战争究竟带给了中国什么?

 

首先,自然是战争导致中国和超级大国美国的直接交恶,使中国此后长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直到71年才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更迟至79年。

 

第二,3年大战,中国承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整个国家的重建不得不延后。

 

第三,由于战争的爆发,台湾海峡两岸分离60多年,至今这仍是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软肋之一。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自台湾方面的投资曾经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日本的渔翁得利,二战刚结束时美国对未来日本的设定是“纯农业国”。然而随着此后不久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日本的东亚桥头堡地位日渐确立,朝鲜战争 的爆发更是使日本直接成为了美军的前线基地。整个战争期间,美军巨大的物资消耗大部分通过日本进行补充,于是,凋敝的日本工业再度被全面调动起来,日本经济借此迅速恢复,直接走上了战后复兴之路的快车道。

 

那么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因素又有哪些呢?

 

最直接的,是苏联彻底打消了中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不仅中长铁路、旅顺港等设施如期归还,还从1952年起开始全面援助中国工业建设,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而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也获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新中国就此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快步迈进。

 

从军队建设方面,在朝鲜战争的直接需求刺激下,中国从苏联获得了大量近现代化的陆军和空军装备,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此告别了小米步枪和百家杂牌的窘况从而迈入现代军队的行列。

 

从国际地位方面,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国人在西方国家面前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形象,由此奠定了此后数十年间面对美国军队时的心理优势,以至于越南战争时美军投入数十万地面部队却由于中国的警告而始终不敢跨越北纬17度线进入北越境内,最终在只能招架不能还手的情况下空有一番力量无法施展,只得在付出惨重伤亡后黯然离场。

 

同时,中国也从此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心目中一面反抗西方强权的旗帜,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和20年后重返联合国打下了基础。

 

回到今日的朝鲜,在金家三代人看来,他们一直在用几百万军队替中国把守着东北的大门,理所应当得到中国不遗余力的各种支持。在中国看来,这些年来朝鲜从来就不是个听话的小弟,时至今日更是个名副其实的麻烦制造者。尽管双方谁也不喜欢谁,却由于互相需要而不得不共同维护着表面上彼此的关系。朝鲜方面,不仅经济上需要中国源源不断的输血;对外需要倚靠中国这棵大树增加面对美日韩压力的砝码;对内还需要凭借中国的支持维持金家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国方面,首先一个与世隔绝的朝鲜(即使连金正日去世这样的大事,韩国情报部门都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足见朝鲜组织之严密程度)使唯一对其拥有有限影响力的中国可借此在部分国 际问题上同美日韩博弈;其次如果朝鲜政权崩溃,一个身为美国盟友的韩国将独自矗立在中国家门口的朝鲜半岛上,同时数以万计的难民将无可避免地涌入中国,这 两种情况都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同床异梦多年的中朝两方事实上都在背后悄悄寻找着替代方案。朝鲜方面一边发展核技术以寻求与美国单独谈判的砝码,一边尝试经济改革以降低经济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方面则一面参与朝鲜的经济改革以巩固对朝鲜经济的影响力,一面与韩国保持并发展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中韩关系的发展将使中国不仅在 共同面对日本时有一个可以侧面牵制美日同盟的伙伴,还可以为未来万一朝鲜政权崩溃时与统一了的韩国建立于我有利的关系提前做好铺垫。

 

关于朝鲜核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朝鲜目前的策略非常清楚---拖。 以中国为后盾,与美日韩不断讨价还价,时进时退,以求争取时间不断发展完善其核技术和导弹技术以求最终达到有限核威慑的水平。从中国的角度看,绝对是不希 望朝鲜掌握核武器和相关导弹技术的,那将给整个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将极大影响中国控制朝鲜的能力。如此便把中国放到了一个非常尴 尬的境地:一方面要设法制约朝鲜相关技术的发展,既为自己,也为在美日韩面前证明自己对朝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对朝鲜的压力不能过度,既不能导致朝鲜政权崩溃,也不能导致朝鲜产生太多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不得不在美日韩对朝压力过大时出来“顶缸”以维护朝鲜政权。从近几年的形势发展来看,似乎中国牵着朝鲜风筝的那只手对这种力道的微妙把握并不十分成功,十八大新班子在这方面的水平是否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苏联确实多少年来一直是个流氓,美国虽然让我们很多人不喜欢,但客观地说,在讲道义方面,是比苏联要强些的,俄罗斯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改 变。然而抛开个人好恶,当今世界格局的现实是美国仍然一超独霸,而没有一个霸主是心甘情愿地将其地位拱手让与他人的,中国要想崛起必然要面对来自衰落中的 当今霸主竭尽所能的遏制,而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区别,这种遏制更是变本加厉。在面对各种围堵的情况下,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中俄间伙伴关系的建立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而考虑到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可能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这种貌合神离的“伙伴”关系恐怕还要维持很长时间……

更多文章请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14831182_0_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huijinzhili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欧七欧八' 的评论 : 关于战争进程本身,到处都可以找到,本文主要是补充其他记述较少提及的外围内容,中美谁先入朝的事在第二部分开头已有提及,还望仔细阅读。
欧七欧八 回复 悄悄话 我认为文章写得另另碎碎,不系统,到底是志愿军进入朝鲜早还是美军早?文章没有説清楚,其他还有许多问题含含糊糊。
李操星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客观,中立,很好。能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吗?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对苏联的评价一直不够公允。苏对中援助多多,从中国又得到了什么呢?中苏决裂是中共一大未被清算的极左错误,直接导致了三年困难和文革。除了中国,离开了苏援的朝鲜和古巴也过得艰难起来,可见老大不是好当的。
idiot94 回复 悄悄话 写的挺好的,如果能把文献整理出来就更好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