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在美国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早晨的落花一样新鲜美丽,但很快就会枯萎消失。只有拾起来并风干保存它们才能留芳久远。
个人资料
AprilMei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整理家书

(2020-09-23 19:48:03) 下一个

         记得上次写过整理父母的东西时看到我写给他们的一大包信,犹豫再三还是都处理掉了。当时有几个网友表示惋惜,认为我应该留着,那可是珍贵的纪念啊!现在谁还写信呢?我记得当时的解释就是我给父母写信一向报喜不报忧,所以信里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基本属于问候他们外加轻描淡写自己的日常。我自己看了几封信以后就决定没必要留着,销毁算了。

            前一段经历了差点因火灾撤离以后我买了个扫描照片的小仪器,把家里那三箱子照片都基本数字化了。以后如果再来一次撤离,我可以不太遗憾地放弃以前的所有照片。照片处理完了就开始扫描文件,发现了父母在90年代写给我的60几封信。信里事无巨细,涉及的范围之广,教导之深,表达之关切,都让我感到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往事再现。说实话我早就忘光了,好多事仿佛从未发生过。

            那时国际通信也是有重量要求的。一般不太厚的纸张两张纸或者一张偏厚的纸张就差不多了。记得我写给家里的信一般都是一张横格纸,有时还会隔一行写一行,字体也都偏大。难怪我自己都不想保留,实在没多少内容。但我父母的信就不一样了,她们经常两个人轮流写,正面写满了写反面,字体也都比平常小。尤其是老妈,平时写字漂亮而且字体大而有力。但给我的信里都是抠抠缩缩,生怕地方不够,说不完想说的话。正反面都写满了还要在边边角角处补充很多额外的段落,弄得我经常在拆信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一旦撕破一点边角就可能把内容撕破了。

            老爸因为常年从事记者编辑的工作,写信的时候连写带编辑。一些编辑特有的符号和习惯也只有我看得懂,咱到底也做过两年的图书编辑。那一个箭头挂着一个大圈里的文字可以随意插到任何两个字之间,那为了省地方而发明的简称也还没有把我看懵。末尾署名四个字就把四个人全包括了,爸妈加上弟弟和弟妹。老爸以前工作时写稿子都是用方格纸,为了方便算字数。一个方格一个字是标准写法,全中国统一。我做编辑时也是这个规矩。但给我写信时老爸可舍不得这么浪费空间,都是用细长的字连写,顶天立地,左右亲密无间。老妈也被带偏,小字更是不能超过老爸。我发现第二个写的人比较吃亏,就剩那么多地方了,只好挤着写。

            90年代中期往后大概是打电话的次数增多了,亦或是家里有了第三代,忙得没有时间写信了。再加上后来他们也有了email,这种蜗牛爬的信件也就慢慢终止了。我还发现有些写在某种纸上的信几乎全部褪色看不见了,实在可惜。好在大多数信件都可以扫描并加深黑白对比度,使电子版信件看上去基本清晰。

            为了增加干活的速度,我没有过多地去仔细读这些信,想着将来再老一些,不方便出门了,就靠着这些老照片老信件回忆过去的时光了。但还是大概地看了些信的内容,感觉完全没有印象。信里太多具体事情,甚至还有抄的整整齐齐的菜谱等等,我怎么一点也想不起来?我的脑子清空的速度是不是加快了?越是这样想,就越觉得这个做法是对的。保存信件就是保存记忆,将来就当别人的故事来读吧!

            也许我该把家里的email也找出来单独保存,毕竟那都是有记录的。而后来的打电话看似方便,说起来也痛快,却雁过无痕,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看了这些信,我才又一次感到父母曾经是那么关心我,关心着我的每一个点滴。同时也把他们生活里的好多细节都描述给我,还包括很多我认识的人的故事。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些信件的宝贵,这才是真正的遗产。

            以后还会有两地书这种珍贵的东西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