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
2023 (79)
父母搬到这个部队干休所的时候我已出国多年,所以基本不认识大院里的任何人。后来发现有些以前住过的大院里的父辈们也都搬到这里了,才算是有了几个老熟人。尽管是父辈一代的,看见也还亲切。父母健康的时候我因为孩子小上班忙往往两年才能回来一趟,他们聊起周围的同辈们也都是积极一面的多,比如谁家老人和他们一起打门球啦,谁又是他们摄影班的同学啦,跳舞场上天天见面,麻将比赛打过对家等等。
现在他们老了,身体又不好,加上我回国次数逐年增多,就知道了不少周围人家的烦心事。人老了就会更多地关注周围朋友的身体健康,家庭是否和谐等日常琐事,说完听完免不了互相安慰一番。我在家的时候少不了和老妈整天瞎聊,加上老妈的朋友也会登门造访,就看到听到了我平时接触不到的一个群体:啃老族。
所谓啃老族包括子女生活完全靠在父母身上的全职啃老族,还有就是自己有家有孩子,但日常生活至少有一半或一大半靠着父母长期支持的半职啃老族。我妈有个年轻几岁的朋友,她老伴也上90岁了,两人身体都还好。可是家里常年住着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俩儿子一辈子没结婚,有一个中间靠父母出钱去国外混过几年。具体的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都年过五十了还住在家里,吃住靠父母。我问老妈:你们老了不是都希望儿女在身边照顾,现在不是正好吗?我妈回:他们一辈子都被伺候惯了,怎么可能反过来照顾父母?还不如请保姆呢!这两年听说还是被父母买/租了房子安排出去住了。
这个干休所住的都是几个部队单位的离休干部,家里一般不缺钱,不缺房子。如果教育不得当,孩子很容易贪图父母家的优越条件而长期依赖家里。照理说这个院子里看见的年轻人应该大都是保姆,小时工等服务人员,毕竟离休干部们走的走,病的病,现在剩下的也都八九十岁了,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照顾。可据我所闻,很多子女或自己,或两口子,或一家三口还住在父母家里。也有一些离婚,下岗或干脆自己没房子的也住在家里。看起来好像他们可以照顾老人,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人出钱出力照顾他们。至少我听到的都是老人的抱怨。
就算是带着孩子住在外面的,也有周末和节假日来父母家吃住的。按说父母应该高兴啊,孩子只要有时间就来看他们。可事实上往往是父母周末更累,关键是孩子来父母家最多通知一下,并不和父母商量看老人是否愿意,是否有空,是否希望有自己自由支配的周末?老人们管这种子女叫“还乡团”,言语中透着无奈。如果说人在六七十岁,身体尚好的时候愿意为了见子女而每周辛苦两天,过了八十岁的老人往往对此已有心无力了。如果子女回家能贴身照顾老人两天当然受欢迎,但有几个晚辈真的能做到这一点?
我妈的另一位也是小了几岁的好友,是半路嫁到这个院子里的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的老伴也八十多了,身体还不错,两人感情很好,生活上都是她全权负责,按理说他们应该可以过一个很好的晚年。可惜老头的一个儿子结婚后一直住在家里。这个年近七十的后妈居然也照顾了小两口好几年。生了孩子以后小两口终于搬出去了,可好日子没过几天,他们又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扔了回来,说是两人上班照顾不了。这下惨了,这位阿姨当时怎么也年过七十了,每天带着一个又不是自己亲孙子的婴儿,又要照顾老伴,周末还要照顾儿子媳妇还乡团,怎一个“累”字了得!
我听到这些都有些气不过,问我妈她干嘛不一走了之?吓唬一下他们,自己回女儿家休息几天也好呀!我妈说她和老头感情很好,不想让他为难,只好自己忍着。清官难断家务事,我知道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细节的。见到阿姨的几分钟也听她诉苦,只好安慰并打抱不平对她说孩子都是被父母惯坏的,这种情况属于两代啃老。您还是要自己多保重,免得身体出问题了连个端茶送水的都没有。她在我家呆不了多久就忙着去幼儿园接孙子去了。
在我生活的世界里只有奋斗族,就算是不上班的在家也要照顾孩子,管家,还有更厉害的做着各种生意。哪里见过这种躺在父母身上的啃老族?不但经济上啃老,生活上也啃,父母都八十多了还要为晚辈出钱出力,怎么会有这样的社会蛀虫?
不知道该说什么,为这些可怜的老人们叹息!
林妹妹的评论击中要害,有些子女和医院一起狼狈为奸,又割气管又插管子,就是不让老人平静离去。我弟弟回国照顾我老爸的最后日子里,在临终关怀医院里看多了这种情况,非常气愤,称在西方绝对看不到这种不人道且浪费医疗资源的局面。归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离休老人的医疗费基本全免,老人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人事不省,仍然每月给子女带来可观收入。不过,这批老人也快走光了。其次,中国人的生死观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我因为遵照老爸嘱托,不想让老爸受罪,没有给老爸插管子,被发小责难不孝。
高干子女像陈小鲁这样下海的还是少数,多数‘吃皇粮’在部队或事业单位‘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