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中文在同背景的ABC里面算不错了。听说能力在一分钟之内可以骗过国内的人,时间长了当然就该露馅儿了。读写能力靠着拼音和手机电脑也能凑合,也就是说打字可以,空手写不行。总结起来听说读写都属于少说为妙,言多必失的水平。
小时候在北京呆了一年,刚会说话就回了美国。如果由着她说英文,那后面学中文就比较费劲了。好在我们坚持住了,家里只能说中文,沟通不了了可以用英文解释。如果不从,就不加理会,或者威逼利诱。孩子小肯定拗不过大人,只好服从,久而久之就习惯了。现在我们的视频通话全是中文交流,当然免不了蹦英文词,我们也一样。微信打字也基本都是中文,只是碰到重要的事,怕她误会,我们才改成英文。
小时候说中文也经常颠三倒四的,比如“沙发”她永远说成“发沙”,“元宵”永远叫成“宵元”,不知道她脑瓜子里是怎么拧巴的,怎么都改不了。也许这些词对她没什么意义吧,就像ketchup最初在我的脑子里也不会出现番茄酱的样子。后来大了一点就会自己造一些词汇,听起来不对,但不是没道理。比如她有一次说老师“发规”的,就是“规定”的意思。你把她“拿”过来,就是“叫”过来的意思。她用的最多的词是“不记得”,每天放学回家问她中午吃啥了都是不记得。想必是懒得翻成中文告诉我们吧,其它事也经常以这三个字回答。我一度以为她脑子有问题,这么小的年纪怎么什么都记不住?
回国也是一样,刚开始还好,知道叫人,爷爷奶奶,舅舅舅妈什么的都没问题,再往后就难说了。有一次见到舅妈上去拥抱,嘴里甜得抹了蜜,舅妈笑着夸她一句:你还挺时髦的啊!她则一脸蒙圈地回道:什么是时髦?弄得人家一脚踩空的感觉:哟,你连时髦都不知道啊!坐在车里大家玩接龙游戏,一个人说一个词,第二个人以第一个词的结尾说第二个词,以此类推。我们都知道她中文有限,所以没指望她会参加。但她中间冷不丁插了一个词:羊肉串。然后不等别人接龙,直接又说了下一个词:串羊肉。这是她当时最喜欢吃的东西,所以颠过来倒过去都是它。
长大以后喜欢吃粤菜了,尤其是清蒸鱼。在纽约实习的时候据说有一次和一个黑男同事去一家广东店吃饭,人家点了一盘炒饭,她则点了一条清蒸鱼,没别的了。两人各吃各的,惹得整个餐馆侧目。实习的中国学生建了一个微信群,她也进去了,里面当然都是中文交流,因为有不少是国内大学毕业来美国读研究生的。她一般不敢随便发言,但有一天问了一句:这附近有广店吗?等了半天没人回话。后来好不容易有人回了一句:啥是广店?她才意识到广东餐馆不能简称为广店,吓得好久不敢出声。
还是在纽约实习时微信里和她老爸说:谢谢爸爸给我的棉袄。夏天啊,哪来的棉袄?一件短袖衫怎么都不会说了?棉袄这个词啥时学会的?我小时候穿过棉袄,早就过时了啊!总之我们小鬼子的中文常常有惊喜,处处踩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南辕北辙了,你说东,她往西理解。你说方向,她说:不要和我说东南西北。这点我同意,我在北京长大也一样不分东南西北。
她:美国有马兰头吗?
我:有啊,冻的。
她:啊?冻的怎么吃?
我…
这好像不是中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