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
2023 (79)
现在已经是国内的八一建军节了。本来以为出国这么多年了,国内的一切都已经离我远去。就算每年频繁回国,也是以回乡异客的身份挑剔但又包容着已经不习惯的一切。但两天前和老妈的通话以及这两天城里阅兵视频和讨论的高潮再次勾起我从小就滋长出来的部队情结。
老妈在电话里问我到底哪天到家,说是家里发了肉票,菜票和副食票,她吃不完。以往的八一节不发东西的,这次可能是90周年大庆吧。记忆里一到八一节,老爸就在单位里会餐。胡吃海塞加海饮,晚上回家可以不吃晚饭了。近些年好像开始发点小钱,以示庆祝。
我的部队情结开始于记事的年龄,三岁左右?小时候一到周末父亲就常带我和弟弟出去,有时也和邻居的父亲小孩一起。那时部队的穿军装不能抱小孩,所以父亲总是换上便衣和我们出门。有时穿着军装上街还会碰上各种问路的,或者打听事情的。对方开口第一句永远是:解放军同志… 让旁边的我异常自豪。后来进了总政幼儿园全托,世界里每天满眼都是穿军装的,我们反而是少数的小老百姓了。
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去他的一个朋友家,家里夫妇二人加上四个孩子都是穿军装的,站在那里快一个班了!我当时好生羡慕,参军的愿望一直延续到初中。初二的时候父亲又带我来到这个朋友家,希望对方能把我收了当小通讯兵。要不是老妈反对我14岁就离开家了。上高中以后院子里的同龄人有点门路的都参军了,在当时看来去部队总比插队强。我家邻居顾城的父亲游说我去总后文工团当报幕员,既可以穿军装又可以不插队,很诱惑吧?我妈一口拒绝。
中学期间开始流行穿军装。父亲用他自己的男式军装为我换了一套女式的,我美滋滋地穿着去学校,一直穿到大学毕业。刚开始非常招人羡慕,毕竟能穿上地道军装的是少数。我的同学就借了我的衣服去买料子找裁缝做,但那料子怎么看都不一样。其实那时的军装几乎没什么样式,上衣偏肥,裤子就是一又短又肥的大免裆裤。当我大学毕业后还傻乎乎地穿着军装的时候,已经被人看不起好几次了。那时已经流行筒裤,我的装束连农村人都不如。
我生长于部队大院一直到去外地上大学,又在象牙塔里呆了四年。给人的印象说好听了是单纯,还有点傲。说难听了就是傻,不懂人情世故。报考大学的时候也报了军工学校,怎奈被更靠前的学校录取了。毕业分配时按照父母的意愿全力争取回北京,也就没有去争取部队的名额。从此以后一切参军的机会与我彻底失之交臂,这个部队情结也就伴随着我的生活体现在其它小的方面。
我曾经非常喜欢军旅作家的文学作品,像王海翎,毕淑敏等女作家的文字。唱卡拉OK的时候我一定会选几首军歌,如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出国这么多年,在外面碰到北京老乡不会让我激动,但碰到一个部队子弟却会给我带来欣喜,我一定会接着问哪个部队的,北京哪个大院儿的?你爸以前是几野的?就因为我们部队子弟有一种特殊的,独特的,圈外人没有的,因成长环境造就的气质,还有就是只有我们之间可以互译的交流密码。
祝中国有个强大的军队,祝父亲八一节快乐!
66年文革开始那年,北京市委把中学生送到驻石家庄的 27 军军训,军训了一个月。文革后上大学又去驻保定的38 军 军训,时间也是一个月。27军和38军,在六十年代的解放军里可谓王牌里的王牌。觉得过足了当兵的瘾。这两个月不比在那些杂牌军里混上两年强吗?那会儿,就觉得若解放军都像27-38军,还有对手吗?
海湾战争时,看电视转播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精确制导的炸弹,才体会到军队光有精神,物质力量跟不上,只剩下挨打的份了。所以,强军之路永无止境。爱这支军队,就是希望它更强,是为了在为来战场上的胜利,而不仅仅是在过去和平年代里的温馨记忆。对吧?
有过军旅生涯的人多把那段经历看得比其它任何经历都重,这可不仅仅是额个人的感觉。
90阅兵那天接到黄寺一战友的微信,直喊“提气”。
虽然…,但也不得不承认,大院出来经过基层连队成长起来的人多了去,许其亮马晓天丁一平张友侠(参加过对越作战)刘卓明(辽宁号入列交接仪式上坐在胡锦涛后面),陆军野战军的恐怕更多...... 还有电视军事节目中的嘉宾尹卓宋心之金一南 ...... 更别说那受阅队伍中的后继人张昊陈浏 ......
城里部队大院的孩子或许能凑成一个加强团。
台湾眷村孩子的故事也是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