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随心而飘, 随意而写。 我自流连随风笑,凡人痴梦各不同。
个人资料
心雨烟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国见闻:我在沪上吃缙云烧饼

(2019-01-30 15:12:18) 下一个

回国见闻:我在沪上吃缙云烧饼

十月,秋风凉爽了季节,我又回到故乡江南。休假的日子总是惬意又松弛的。沪上的早点,大饼油条豆腐浆;粢饭麻球包脚布;锅贴生煎小笼包;馄饨汤团油墩子;一般都是母亲的看护每天早上买回家的。吃着传统的上海招牌早点,偿不完的家乡舌尖的味道,心里的喜悦油然而生。

一天下午,母亲午休醒来想吃糖炒栗子,我一个人到街上去溜达买糖炒栗子了。路过一个摊位,阵阵的油饼香味扑鼻而来。桶状的烤炉边围着团团男女老少的人群,抬头一看牌子上写着“缙云烧饼”。这种饼我从来没看见过,一下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被告知要买到这种饼大约要等四十到五十分种。
“等!”我反正有大把辰光,付了钱后就去买糖炒栗子了。等我拿着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回来后,就笃悠悠地绕有兴致地将做缙云烧饼看了个究竟。

店主是一对小夫妻,先生揉面,将面粉做成发面和不断地往一边的桶炉里贴饼,每次这个烧炭的大圆桶只能贴五张饼。一边的盆子里放的是切粒的猪肉,看上去白花花一片,就是肥肉见多,另一个大盆里放的是黑呼呼的梅干菜。

缙云烧饼也称为桶饼,是浙江省缙云县传统小吃。据说,有650余年的历史。缙云烧饼以面粉、鲜猪肉和梅干菜为主要原料制成饼坯,经烧饼桶炭火烘烤制成。

女主人迅速有节奏地把发面摘剂成五团,用撑心一个个压扁后,一大匙肉粒,一大匙梅干菜包入馅,收口捏拢,按扁,拿过擀面杖滚成直径15cm左右的圆饼。男主人则在饼坯正面刷上少许麦芽饴糖并洒上芝麻,反面刷上少许水,顺手贴在炭火烧热的烧桶内壁上。约3~4分钟,待饼面金黄,香味溢出时,用特制铁钳钳出,装入纸袋中,递给顾客,总是不忘说一句,“小心烫”。制成的缙云烧饼,饼色金黄、表脆内糯、油而不腻、鲜香满口、每个6元。

大多数顾客都会掏出微信,在二维扫描码上照一照,就算付款成功了。也有几个像我一样的人没有微信帐号的,自己把钱放进一个小木箱内,要找钱也是从小木箱內取出,众目睽睽下,人人遵守障法,倒也显得有条不紊。

缙云烧饼是有典故的。
古时轩辕帝在缙云仙都的石笋上用大铁鼎炼制仙丹,当地村民为求长生不老,纷纷效仿,动手制作土鼎,上山采药炼制仙丹。

有一日,一村妇在家中烙饼,见其儿子刚炼制好丹药,发现土鼎内还有炭火且内壁光滑,就顺手将饼贴于鼎壁,烤之。慢慢的家中充满了烤熟之饼的香味,而溢出房子,引来了其他好奇村民,大家食后发现烤出之饼比锅中烙出的饼酥香、糯软。久而久之,村民们发现食土鼎炼制的丹药,并不能长生不老与消灾避邪,就纷纷将其加以改进做成烧桶,专用于烤饼之用。而有的村民则挑着特制的烧桶客走他乡,以烤饼为生。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到缙云时,吃过缙云烧饼后念念不忘,当了皇帝后特意把做缙云烧饼的师傅册封为御厨,为他专门做烧饼。
有天,朱元璋吃烧饼才咬下一口,就碰到刘伯温求见。于是朱元璋将盘中烧饼盖了起来,故意试探刘伯温:“先生可知碗下何物?”刘伯温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算来,乃烧饼是也。”朱元璋赞叹不已,后又问国运,遂成著名隐喻语言诗歌一《烧饼歌》。

这个摊位开在这里已经三个多月了,天天人山人海。我好奇,下午3~4点时份,吃饼的人个个热气高涨,那上午更是人声鼎沸了。
“噢,我们中午才开门,一般做到傍晚6
7点就关门了。”年轻的女店很好客,虽然忙却一边侃侃而谈。男店主更是风趣,一边烤饼一边唱起了“九儿”。我想他们应该是不想与沪上招牌早点争宠,择时销饼,一枝独放。在竞争激烈的饮食行业中,不得不佩服店主的精明头脑。

虽然大家都在等待,倒从来不感寂寞,只是家里的老人开始着急了起来。这女儿一出去就不知道回来啊,我爸开始手机呼唤我了。
等我拿着三个金黄脆香的烧饼回家时,老人也连连称,“好吃,好吃。”不过这天的晚饭是大大地打了折扣。

在吃惯了上海招牌点心后,偿一偿“缙云烧饼”倒也使人有一种新鲜的满足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