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进

专栏作者,工作狂,心理学者和大学老师
正文

人权有大小,生意无左右

(2013-11-21 13:33:52) 下一个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英国政论界对于中国政治走向集体失语,已有的评论基本上停留在今年年中的预测阶段。出于对新闻热点的追逐,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媒体解读重点,而对于更加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英国方面没有有趣的分析出现。回顾今年年中,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Chatham House)提交给英国议会的外交事务委员会分析,提出“中共掌权进入第七个十年,在21世纪陷入一个矛盾体,从一场革命运动,变得自己维护、高度谨慎、分歧极小的领导、极端的保守。(Brown,2013)”

 

 

这个对于目前中国政治潮流的描述,大致准确,这个判断也影响到英国对待中国,采谨慎态度,不再轻易批评。这种对华谨慎态度的加剧了英国政界的“贸易-人权之争”的尴尬,使得英国对于如何实行自己的拥抱亚洲的外交转型面临着挑战。

 

 

本周首相卡梅伦,出访斯里兰卡,以人权纪录不佳为理由,拒绝出席举行的英联邦首脑会议。相比之下,对于12月初的中国之行,他推迟了政府秋季财政报告,尽管中国的人权也常遭西方人权组织诟病。当然,从人权纪录来看,斯里兰卡政府面临的是战争罪的指控,中国不是。

 

 

随着12月到来,对于卡梅伦可能舍人权谈贸易的批评也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在人权议题上,如何使它成为一个有效的外交工具,英国政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去人权”外交逐渐成为英国政界共识,在野工党在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发言人也承认,贸易是必须的,但是有时候人权需要放到首位。如此委婉的默认,不禁让人感叹,反对党基本上放弃了利用人权问题来攻击执政党的战术。相比之下,保守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负责人奥拓维(Richard Ottoway)更加直白,“通过杯葛那些国家,来强调我们的价值观,效果甚微,甚至起反作用”。

 

 

其次,在英国政界普遍看淡人权议题的时候,对于人权问题的另外一种外交价值,被人逐渐考虑。这种外交价值是,不再强调其人权内容本身,而且看重这个议题为英国带来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中英关系中树立起一个严肃体面形象,使得英国对于中国经济往来,有别于某些国家向中国乞援外交。

 

 

LSE国际关系教授卡拉汉,刚刚出版了新书《中国梦:关于未来的20个愿景》(China Dreams: 20 Visions of the Future)。他认为,在“中国梦”的背景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外交,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中国也许更加愿意与有着类似高度的对手来往。

 

 

然而这样一种大胆而冒险的举动,卡梅伦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技巧去尝试了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